世界能源问题
(1)油价居高不下,各国调整能源使用 结构(降低石油消费比例,转而提高煤炭 比重) 国际能源署在2007年11月发布报告称, 2005—2030年,全球煤炭需求将增长73% 中国煤炭净进口量将提高到其总需求量的 3%,达到年进口9200万吨。 而印度在同期煤炭消费将增长3倍。 中国今年已经由煤炭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 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最大的蒸汽煤和焦煤出 口国,也将不断提高对中印煤炭出口金额。
全球七大产油区依次为: 中东(63.3%)、俄罗斯/独联体、北美 (5.5%)、亚太、南美(8.9%)、非洲 (8.9%)和欧洲(9.2%)
其中,中东地区以160.8亿吨的储量位居榜 首。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 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资料来源: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
中东: 美国“倒萨”战争 俄、法、德因萨达姆倒台的损失。 亚太新型工业化国家保障本国石油供应。 伊拉克和中东地区对英美的抵触情绪, 非洲: 在布什新能源政策中,美国将尼日利亚 和安哥拉列为同南非一样重要的3个非洲 国家 非洲长期以来属法国利益范围
(2)中亚——俄罗斯 里海--中亚地区:储量达900-2000亿桶, 有“第二中东”之称。 美国等西方国家、俄罗斯、中亚及周边国 家为控制该地区油气资源的生产与运输, 展开了激烈竞争。 美国通过阿富汗战争进入里海--中亚地区 我国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加强与中亚四 国的能源合作.
19世纪中期以来,按产量增长变化可分为6大
阶段
1、1860~1913年世界煤炭生产大发展 时期。 大工业基地(英国英格兰中部、德国鲁 尔区、美国阿巴拉契亚区,沙俄乌克兰 等) 1913年(13.2亿吨)占世界一次能源总 产量的92.2%,1913年的世界煤炭产量 比1860年增加7倍,从而进入了能源 “煤炭时代”; 英国:世界煤炭第一大国,1913年英国 煤炭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92亿吨, 其中有三分之一出口。
资料来源:Dave
Ernsberger.什么因 素促使国际油价长期居高不下?[J] 国际石油经济.2007(原因有7) 第一,世界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第二,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见 表1)
第三,美元大幅贬值是最重要影响因素。 第四,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减少 了原油供应量。 2006年11月,欧佩克减少了120万桶/ 日2007年2月份又减少了50万桶/日 2007年全球原油供应减少了170万桶/日。 安哥拉加入OPEC 第五,原油库存减少也是对油价产生影 响的基础因素。
过去20年的平均价格:28美元/桶。 Beeland Interests投资基金董事长、曾是 巴菲特合伙人的吉姆· 罗杰斯(Jim Rogers)近期指出:“在未来5年、10年 或15年,大宗商品将创造巨大的财富。” 我要向大家强调的是“目前的牛市将持续 到2014年至2022年。”
那么,为什么国际油价会长期居高不下呢?
石油能源安全战略
(1)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 (2)立法——以确保石油的战略储备。 政府+民间储备 美(158天)日169天、德117天、法96天 中国(7天)正在加快立法,力争在几年 之后达到180天的安全消费量。
(四)界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主要集中 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中国 南海、拉美等地区。 (1)中东——北非 石油资源最丰富 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 年产石油的90%出口
(三)石油引发的国际地缘政治 经济战略
从石油资源的供求分布来看,“不平
衡”一词可点破其中的根本特征。也 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才从根本上导 致了国际上各种因石油问题而产生的 纠纷甚至是战争。
全球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0月)
原因: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 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 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 油价:3.011美元/桶—10.651美元/桶 结果:持续三年,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 成了严重的冲击。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 14%,日本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 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伏尔加及西伯利亚产油区
产 油 区
北 非
北 海
二、石油
阿拉斯加湾
石 油 产 区
波 斯 湾
墨 西 哥 湾
(一)世界石油的分布
空间特征:极不均衡。 从东西半球看,集中于东半球(占3/4); 从南北半球看,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从纬度上看,主要集中在两大纬度带。 (1)北纬20~40度,拥有世界最大的波斯湾、 墨西哥湾和北非产油区—51.3%石油。 (2)北纬50~70度,拥有有世界著名的北海 产油区、伏尔加及西伯利亚产油区和阿拉斯 加湾产油区。
原因: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遭受国际 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原油供应中断,油 价急升至42美元 结果:美英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 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 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 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 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的现实 中东 非洲内战 日本阻挠中俄“安大线”石油管道项 目 涉及中国主权的南沙群岛问题
(3)中国南海 油气资源丰富 中东石油东运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 重要。 目前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国已在该区 形成年生产原油400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 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围绕油气资源的 争夺会进一步加剧。
(4)拉美地区(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截止2001年底,剩余石油可采储 量占世界总量的7.4%。 是世界第五大原油出口国 也是欧佩克中唯一的拉美国家。 委内瑞拉石油公司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该 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880亿桶 美国 的“石油后院” 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介入也加大在该 地区的石油勘探
中东——北非的石油分布图
中东——北非的石油出口图
从运输路线看,主要有东行线路和西行线 路两条,主要输往日本、美国及西欧。 东行线路: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 -太平洋-日本 西行线路分为两条: 1.波斯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 北美和西欧 2.波斯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 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
第二次危机(1978年底)
原因:伊朗政局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 国王巴列维下台)+两伊战争 石油产量:580万桶/天—100万桶以下/天 油价:(1979年暴涨)13美元/桶—34美 元(1980年) 结果:持续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 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8月初)
(一)煤炭资源概况
空间特征: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主要集 中在北半球。 北纬30°—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 聚煤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70%以上。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7》,2006年 年底探明的煤炭可采储量全球总计 9090.64亿吨。
形成两大煤炭蕴藏带: 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 北煤田延伸到俄罗斯的库茨巴斯、伯绍拉, 哈萨克斯坦的卡拉干达和乌克兰的顿巴斯 煤田,波兰和捷克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 尔区,再向西越海到英国中部; 二是北美洲的中部。 而南半球含煤率低,仅澳大利亚、南非和 博茨瓦纳发现有较大煤田。
如图:历史上主要年份世界煤炭产量(亿吨)
历史上主要年份世界煤炭产量(亿吨)及其与上与对比年份的相对增长率(%) 产量(亿吨)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860 1913 1950 1952 1980 1989 1991 1993 1996 2000 2006 2007 和上一对比期增长率(%)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00
未来世界石油供需总体供大于求,在经济 全球化背景下爆发严重石油危机的可能性 减小。 但石油供需形势将继续受战争、政治波动 及国际投机资本等非市场因素影响而不断 出现剧烈动荡,各能源大国为保障本国能 源安全对全球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日益激烈。
(五)国际石油市场新动态
19842003年, 油价10美 元/桶。 2003— 2007年, 国际石油 市场处于 历史性的 牛市。
主讲人:樊慧荣
必须掌握内容
(1)全球七大产油区 (2)世界石油的主要海上输出路线? (3)未来石油的竞争态势 (4)两大煤炭蕴藏带 (5)目前的十大煤炭储量国和产煤国
能源发展问题始终与国际政治、安全 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以 来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既带来了更 均衡合理分配地球上能源资源的机遇, 也使国际关系在能源方面面临着许多 问题和挑战。
一、世界能源的发展状况以及趋势
二、石油
三、煤炭
一、世界能源的发展状况以及趋势
目前能源的总需求仍然以常规能源(石油、 天然气和煤炭)为主 ,2004年占87.7%。
煤炭
天然气 原油
目前的能源格局:以化石燃料为主
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多样 化能源格局。 今后10—25年将保持在80%左右。 石油依然是重要的能源,将保证全 球能源需求的约40%。其后是天然 气(28%)、煤炭(20%)、可再生能源 (7%)和核能(5%)。
(二)世界煤炭发展历程
古希腊(2000多年前)开始开采和利用煤 炭 中国(3000多年前)就开始以煤炭作为燃 料 但是,煤炭的真正被广泛用作能源是在17 世纪以后。 17世纪后——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木柴 作为燃料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需要——于 是煤炭取代木柴
煤炭开发最早完成从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 产过渡的是英国,这主要得力于蒸汽机的 发明。 英国煤炭产量 1770年为620万吨,1850年 超过5 000万吨,1913年达到2.92亿吨的 最高纪录。
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签订了建 设输气管线的有关协议. 伊朗与巴基斯坦、印度草签了协议,拟建 伊朗到印度的输气管线。 俄罗斯远东地区: 美国、日本和中国展开了激烈争夺。 日本和中国:安纳线和安大线 美国计划修建输往摩尔曼斯克港的石油管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