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组张艳芳【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味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情怀。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看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寻求一种状态:在路上,或者你的身体在路上,或者你的灵魂在路上。
身体在路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旅行;而灵魂在路上就是读书、写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着陆游去游览小孤山和大孤山,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二、整体感知,理清行舟路线1.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 ---晚抵江州,泊湓浦。
2合作探究赏美景学生分组,探究景物特点,每组推举一名学生做导游,为大家讲解,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3 学以致用明手法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点面结合,比喻)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衬托)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比较,想象)总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4、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
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
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5、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6、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三巩固训练|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问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 |①拟人手法。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
| |②比喻手法。
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
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 |④对比手法。
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
(答出三点即可) | 四、结语世界那么大,我们一定要看看,看风景,听故事,不仅要体味旅行的乐趣,还要用你文笔把见闻感受写出来,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组张艳芳【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味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情怀。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看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寻求一种状态:在路上,或者你的身体在路上,或者你的灵魂在路上。
身体在路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旅行;而灵魂在路上就是读书、写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着陆游去游览小孤山和大孤山,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二、整体感知,理清行舟路线1.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 ---晚抵江州,泊湓浦。
2合作探究赏美景学生分组,探究景物特点,每组推举一名学生做导游,为大家讲解,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3 学以致用明手法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点面结合,比喻)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衬托)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比较,想象)总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4、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
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
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5、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6、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三巩固训练|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问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 |①拟人手法。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
| |②比喻手法。
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
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 |④对比手法。
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
(答出三点即可) | 四、结语世界那么大,我们一定要看看,看风景,听故事,不仅要体味旅行的乐趣,还要用你文笔把见闻感受写出来,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