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论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论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一、政治现实:民主制度基本形成
苏联解体后,作为其国际法意义上的继承国的俄罗斯,开始了原共产党一党执政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向“多党议会民主制”的过渡。

由于执政的民主派模仿西方国家实行的总统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多党政治、自由选举等,与俄罗斯从前苏联延续下来、已存在70多年的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文化格格不入,因此不可避免地在俄罗斯政治中引发矛盾、冲突和斗争,而且由于政治体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磨合”和“调适”、政治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平衡以及人们政治思维的转变都不可能一跳而就,这就决定了俄罗斯政治转轨不仅是长期、曲折、复杂的,而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

1、苏联解体引发政治混乱
立国之初的俄罗斯面临着经济转轨、政治转轨以及恢复大国地位三项现实任务。

其中在政治领域首先面临的是国家体制问题。

这时的俄罗斯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政权内部、国家政权与社会政治经济进程之间还缺少有机的联系,国家管理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权力划分也不够明确,国家权力面临着重新组织的艰巨任务。

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治混乱之后,俄罗斯多党制民主社会基本形成,执行、立法和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上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

2、双重政权时期的政治斗争
苏联巨变以后,在俄罗斯出现了两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总统叶利钦为首的国家最高执行权力机关即政府和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Съезд народных депутатов)。

1993年,行政和立法权力(Ельцин--Хасбулатов)为争夺权力发生冲突,从而发展成十月事件。

叶利钦总统动用坦克镇压了议会,这次事件使总统权力得到巩固和扩大,叶利钦通过全民公决确立了给予总统以极大权力的宪法。

10月事件虽然是一次悲剧性事件,但它对后来俄罗斯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社会的相对稳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此后的三次议会选举(1993、1995、1999)、两次总统选举(1993、1995)都比较顺利地进行,行政和立法权力的职能逐渐明确。

双方虽然矛盾重重,但一直都能在宪法范围内进行斗争。

3、俄罗斯总统选举趋议
1999年12月3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突然辞职并任命现任总理普京为代总统。

叶利钦此举很有些出呼人们的意料,但这实际上完全是按照他原定的计划进行的。

在1999年12月19日的俄罗斯国家杜马的选举中,支持叶利钦和普京的"统一"联盟取得重大胜利。

和前两届杜马相比,政府方面作出的决定将更能得到议会的通过。

因此,叶利钦在取得国家杜马选举胜利的基础上,当机立断地作出了有利于自己选定的接班人的辞职决定。

按照俄罗斯宪法,总统辞职后,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新总统选举。

这给所有其他总统候选人一个措手不及,因为他们很难为选举做出充分的准备。

作为代总统的普京对其他候选人来说具有绝对的优势。

首先,他在解放车臣的战争中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威望。

其次,在剩下的不到三个月时间里,普京还有许多拉拢选民的机会。

例如,他可以现任国家领导人的名义合理合法地为俄罗斯人民提高工资和养老金,这一方法在俄罗斯是非常有效的,感恩戴德的人民都将投他的票。

另外,作为俄罗斯政坛新星,普京还没有来得及犯错误,这可以使他得到各种政治倾向选民的支持。

最后,相对于同样很有威望的普里马科夫、卢日科夫等来说,普京还具有年龄和健康上的优势。

二、经济发展:向市场经济过渡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政治上从一党执政的苏维埃体制向西方式的多党议会民主制过渡的同时,在经济上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激进的“休克疗法”的推行,导致俄罗斯经济爆发了深刻的危机,迫使政府对经济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不断作出调整。

1、"休克"疗法完成资本初期积累
俄罗斯独立初期,叶利钦任命年轻的自由改革派人物盖达尔为政府首脑,进行激进的"休克"式经济改革。

尽管目前人们对这一改革提出各种批评,但有一个客观结果却是大家都应承认的。

这就是,那场改革,使俄罗斯在短时间内结束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实现了非国有化和私有化。

当然,这场改革使一小部分人暴富起来,而大多数人民却没有真正成为私有者。

但是,在这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俄罗斯完成了美国曾用了几十年才完成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一些二、三
十岁的年轻人顷刻之间成为大银行家和企业家,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的俄罗斯经济命脉就掌握在这些人手中。

2、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和试验
"休克"疗法也产生出严重的恶果,前苏联各国多年形成的经济贸易联系中断、俄罗斯各企业的传统协作关系被完全破坏。

旧的制度被消灭,新的制度却迟迟不能建立。

金融领域诈骗卷款案件层出不穷。

国家的财产被廉价卖掉。

国家机关、学校教师、企业职工拿不到工资和养老金。

整个俄罗斯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于是,叶利钦不得不任命思想较为保守的切尔诺梅尔金为总理。

此后,切氏收拾残局,穷于应付各种原有和突发问题,长时间无法在经济上取得成果。

俄罗斯政界和经济界人士纷纷探索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美国模式、芬兰模式、瑞典模式、阿根廷模式、中国模式都得到研究和不同程度的试验。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到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时,基本明确了加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的指导思想,就是说,不能照搬其它国家的发展模式。

3、政治利益优先于经济发展
导致俄罗斯经济长期不能摆脱危机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政治利益总是优先于经济发展。

一方面,议会在立法时总是先考虑自己党派的政治利益。

土地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另一方面,叶利钦总统为保护自己的权力,动辄撤换总理和重要政府官员。

多次造成政府危机。

反对派为动摇政权而不断发动的罢工等抗议行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矿工罢工、切断西伯利亚铁路动脉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4、经济发展前景
1992-1996年,俄罗斯一直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1997年,俄罗斯经济出现微弱增长(0.85%)。

1998年8月的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西方经济学家纷纷认为俄罗斯经济将再度陷入严重危机。

但是,经历了短暂的困难期后,俄罗斯经济出人意料地又开始回升。

这主要得力于卢布贬值、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升、俄罗斯政府采取支持国内生产企业和加强税收等有效措施。

1999年,俄罗斯首次达到收支平衡并完成预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估计为2-3%,通货膨胀率约35%(1998年为70%),贸易顺差245亿美元(1998年为84亿美元),进口食品的市场占有率从45%降到约35%。

5、经济发展策略
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俄罗斯独立初期,西方国家答应提供200亿美元的贷款,可是,直到1998年8月,俄罗斯仅得到40亿美元的贷款;其次,重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克服混乱状况,保证有序发展。

俄罗斯政府已确定了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专家们认为,俄罗斯近年内的年平均增长可以达到8%左右;再次,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巨大的人才和知识潜力发展经济。

三、苏联解体后的文化发展
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变,文化曾因一时不能适应而陷入困境,但是它没有像某些人悲观预言的那样走向衰落和消亡。

比如在文化中的文学界,尽管作家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从事创作的人未见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到两个世纪之交,俄罗斯各个作家协会的会员总数已达万余人,超过了过去全苏作协会员的人数。

各种大型文学杂志虽然印数有所减少,但是都坚持办了下来,同时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刊物,其中包括不少图文并茂、以发表娱乐性的轻松读物为主的所谓“彩色杂志”。

过去文学作品通常先在杂志上发表,然后其中的一部分再出单行本。

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直接出书成为常见现象。

而出版社由过去的190个大出版社发展到大约1.5万个大小不等的出版社。

这样一来,每年新发表和出版的作品就比过去要多得多。

俄罗斯批评界对苏联解体后十多年文化状况有不同的看法。

具体地说,多数人认为这是“文化昏暗”的时期,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十年”。

总而言之,苏联解体后十多年的文化界并不冷清,创作比较活跃,作品门类繁多,数量极大。

它像一个吵闹的市场,其中叫卖出售的产品甚为丰富,但是有不少次货和假货,质量上乘的产品比较少见,这样的市场虽热闹得很,但是并不一定能说明经济的繁荣。

应该说,对俄罗斯文化在这十多年取得的成绩作过高的估计,也是缺乏充分依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