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福建高考作文范文及点评【篇一:2014年福建高考作文指导及例文点评】(201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
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思路】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表述简洁,表意清晰,避免了诸多不必要的信息干扰,而又不失内涵的深广,不挤压写作的空间,是一道又不乏新意的好题。
“大峡谷”可联想为人们面对的事物或环境。
对作文立意更重要的是考生对另外两个词语“深渊”和“桥”的理解。
有以下几种思路可供大家参考:思路一:“深渊”理解为问题和困难,“桥”理解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同样面对某种处境,有的人只想到了困难,只停留于发现问题的阶段;而有的人则能够分析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之道。
由此立意肯定后者,呼吁青少年不应只满足于做一个看到困难甚至恐惧困难的人,社会更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经世致用之才。
思路二:“深渊”是险境、绝境,“桥”则是勇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脱困之道。
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思考方向。
消极的人会因放大困难的程度而想着如何躲着它,进取的人则把困难视为人生的挑战,必欲除之而后快。
立意肯定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思路三: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开来。
面对必须挑战的人生目标、,必须跨越的人生大峡谷,除了架桥,爱好极限运动的人可以靠动力滑翔伞飞跃天堑;擅长野外生存的人可以不惧艰险,下到谷底苦行强渡??只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思路四:不同的人生阅历会影响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
提起大峡谷,工程师们会思考如何建造便于山民通行的桥梁,强攻前行的军队会考虑炸毁某些山峰填出一条通路,勇敢强壮的山民或许会吊起一条溜索??但普通的人面对天堑,不应要求他们像所有的强者一样贸然强行,应该允许他们有恐惧退缩、绕道而行的权利。
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历史环境,面对同一个事物或环境,人们定然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无所谓好坏对错。
强调生活中面对人生困境,不同的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最好的选择,不应一概而论。
但应注意,不可简单地以“多角度看问题”立意作文。
【素材积累】片段一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时数学得了零分,后来他却成了诗人,作家。
爱迪生的实验室失火了,他说“我的错误,实验全烧光了。
” 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办法就是埋头苦干。
挫折,是对一个意志的考验,磨难,是对一个品质的砥砺。
片段二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我满身的伤痕,就是我的财富,没有这些伤疤,我不会长大。
”挫折是一种经历,它能帮我们在成长中丰富思想,挫折是一面镜子,它会在人生道路上让你认清人性的弱点,挫折是一把工具,让你学会与困难险境抗争,挫折更是一笔财富,在经历了风雨之后,让你积累经验,沐浴阳光!【满分作文】相得益彰,有理有据,分析透彻,令人信服。
结构上不仅有自然的过渡;更有结尾紧扣材料的总结,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结构严谨。
【篇二:2015年福建卷作文欣赏】2015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
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题解析:每个人都是行者,“路”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但要贴近学生的思想,需要有一定的思考。
考生对自己的生活历程要有思考有体验,写出自己走的路,而非别人的路,才能出彩。
第一条路选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容易引向宏大叙事主题,可能会写得空洞,如果改成“路要靠自己走出来”,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高考作文的话题是路,三条路有不同的含义,考生要理解路的象征意义,围绕面对困难、创新、信仰、理想等来立意,找准材料命题的中心,选择自己熟悉的知识、文化背景,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避免空洞。
题目给出的三句话观点鲜明,导向性太明确,不容易出现反弹琵琶的构思。
但相较于往年,今年的作文写成优质记叙文的难度降低,这与全国卷和江苏等省的作文命题理念类似,释放出一些信号:高考作文的命题可以在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进入高校后理性思辩能力的培养之间找到平衡。
优秀作文欣赏: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可是我要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
大道、捷径、坦途,自然为人们喜欢;小道、险路、绝地,往往被人们排斥。
习惯于行通衢大道,贪图于走终南捷径,久而久之,滋长了惰性,消磨了锐气,就可能丧失了开辟新路的热情,断路与失路的危机将随之产生。
因此,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才能寻找到别样的风景。
“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
”生逢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创客们更需有一种敢入深山的闯劲,一种勇履绝处的干劲,从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去激励和感召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才能催生一个革故鼎新的“创造”中国!点评:思想有深度,出自高中生之笔,不禁令人赞叹。
文章援引鲁迅先生的名言之后反弹琵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作者无论在立意还是写法上和他的中心论点一样,都是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见作者思想独特,而且关注国事、世界事。
文章围绕“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的角度展开论述,论据新鲜丰富,尤其结尾联系当今中国国情,升华主题。
文中句式灵活,词汇丰富,没有重复的词语,能够根据语境自己创造新的词汇,很注意语言的组织,驾驭能力很强。
真正好的文章往往是跳出了固定的框架,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但是重要的还是中心要明确,以中心论点为纲,不会偏题也便于组织材料。
路在脚下马云开辟互联网时代之前,没人知道有这样一条路,大家苦苦摸索的或许是别的热门行业,后来马云开掘出了这样一条路,越来越多的人跟上马云的脚步,于是路渐渐宽广了起来,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的确,世界上本来是没有路的,杂草丛生或者泥水横流,每个人相同的迷茫怅惘,不知道怎么迈出第一步,于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引领众人开辟了一条路。
什么路走不了?刀山火海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海洋高山也都有齐全的设备助我们翻江越海,没有不敢走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就像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一样。
所谓事在人为,一个人要努力,勇敢,充满希望,便什么路都走的过,敢与不敢也是一念之间,一旦勇于迈出第一步,便没有你走不过的路。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之所以这么决绝的说,一是因为那是自己的选择,无论如何不可轻易违背初心,二是走完这看似走错了路,也许你会看到另外一场风景,也许你会拥有更奇特的经历。
因为未来是未知的,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不要固步自封的以为自己会遇到什么绝路,无限可能在后面等着你。
不管是一条未知的路,还是艰难的路,或者是一条看似已经走错了的路,必要时候我们每个人应该坚持自己所选,人失败往往因为自己的放弃与绝望,殊不知胜利的曙光已经离自己一步之遥了。
未知的路,历经迷茫与懵懂,敢闯敢走,敢联动别人与自己一起走,没有路,便自己开辟出一条,反正鲁迅伟人已经说了,世界上本来就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要有这种敢开辟出一条新路的信心与勇气。
艰难的路,是对我们自身的历练与洗礼。
一个人理应具备的东西,勇气希望,是我们走完这种艰难的路的保障,只要我们无时无刻提醒自己,坚持,责任,便不会遇到走不过的路。
看似走错了的路,试着变换自己的思维,另辟渠道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天无绝人之路,还有人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所以说,路,终究是有的,看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路,并带着自己信念与勇气,坚持着走完自己选择的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成长路上,只因有你在成长路上一路奔跑,母亲就一直叮嘱着我:走好自己的路,把握住人生的每一分钟,做好每一件事,或苦或甜,亦决不停下脚步。
不断攀登,不停跋涉,不懈拼搏,不为别人鼓掌,只为自己骄傲。
渐渐地长大了,也渐渐地懂事了,终于体会到,人在襁褓中还是娃娃时,睁开清澈的眼眸,整个世界就只是一方天,那便是家。
母亲倾尽的疼爱便是所有的温暖。
小时候总喜欢用小小的手牢牢地圈住母亲的指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母亲背后,累了就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央求母亲讲述烂漫的童话。
那时候,成长是揣着童梦的幸福,童年的路是这样走过来的。
时间的齿轮载着我一天天地长大,转眼就要上小学学了,我开始不再眷恋母亲的怀抱,但每天都是在母亲细心的打点下,整洁干净地迈入校门,傍晚浑身脏兮兮地步出校门。
那时候,成长是不识人间愁滋味的洒脱,少年的路又是这样走过来的。
懵懵懂懂地步入了青春的花季,步入了令人备感压力的初中校门。
这时,我常常开始厌倦学习,厌倦千篇一律的作息,开始怀念以前的曾经。
上小学的日子,能跟几个小伙伴在一起,似乎觉得命中注定少年的时光每天都会有这么快乐。
小升初的日子不断地在努力,便会觉得有些疲倦了,但是有苦说不出,总是找些理由把气撒在母亲身上。
那时候,成长就好像是令人苦闷的了,少年的路却是这样走过来的。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突兀地站在南南北北的回归线里,不知所措,忘了我该何去何从。
”是的,有些成长是令人苦闷的,但成长也是必要的。
刚步入高中的校门,怀着憧憬与畏惧,来到了新的环境。
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分明地闻到了书香的气息,周围陌生而稚嫩的面孔与新书上的知识都吸引着我,性格外向的我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但是,我的学习成绩很差,是一个卑微的差生,有时候也会卑微一个人畏缩在安静的角落里。
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是我的写作水平还行,很荣幸我的良师,她发现了我,你把我的作文在全班展示,夸奖我的语言优美,赞赏我的字迹清晰,同学们都转过头,望着缩在角落里的我,从那一刻起,我便决定不要再缩在角落里了。
于是,我如饥似渴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那时,成长是学习的快乐,我的高中岁月是这样走过来的。
【篇三:2015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2篇及点评】“走路”是人的日常行为,一旦与“人生”“社会”联系在一起,就可生发种种联想与思考:走路“直”与“弯”——人生路途直捷、顺畅,没有曲折(走直道,不绕弯路);人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不搞歪门邪道(走正道,不走歪路)。
走路“深”与“浅”——在有限的生命进程中,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无论大小,都是可贵的;人治学要深入,不可浅尝辄止;人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落实。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之路由“无”到“有”——无论是个人之路,还是社会、国家、民族之路,都是“走”出来的。
“走错路”——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改革之路由“误”到“正”,由“旧”到“新”——改革之路要经历摸索的过程,不要怕犯错,要在摸索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