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近年来,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受教师、学生、教育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课堂消极沉默进行深入归因并提出应对课堂沉默的对策,旨在促进课堂教学取得好效果。
关键词:大学;课堂沉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84-01
沉默,是指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根据学生沉默的性质,课堂沉默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
本文着重关注消极沉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大学课堂沉默的现状
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普遍存在。
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种课堂沉默的现象:
从课程性质来看,选修课的课堂沉默现象最为严重,逃课率也最高;其次是公共基础课;最后是专业课,由于专业课比较重要,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高,但沉默现象依旧常见。
从专业来看,文科专业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发生率比理科、工科专业高,这是由于理工科专业的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文科专业的理论性知识多,课堂也相对较枯燥。
从年级来看,课堂沉默现象的发生率与年级成反比。
大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都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二、大学课堂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
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必须从大学生自身、教师、教育制度及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学习中,动机和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原动力。
学生们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进入大学,认为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他们缺乏对人生远景规划,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性,在课堂学习中表现被动。
2.性格因素。
性格外向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在课堂上比较活跃。
而内向性格的学生一般比较腼腆,所以在课堂上很少会主动向老师提问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性格内向的人是课堂沉默中的大多数。
3.传统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班级填鸭式授课使学生认为课堂就是以教师为主角,学生是课堂的听众。
因此进入大学,学生在课堂上无意识地遵守着“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等传统观念的教导,而出现过多的沉默。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的讲授方式,课堂上没有进行互动交流和创新的机会,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和个性,“一言堂”“满堂灌”导致学生更是陷入沉默。
2.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师好比家长,师严道尊,师生之间距离疏远。
大学教师更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对师生关系的构建不那么重视。
(三)教育制度方面的因素。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上课忙着记笔记,下课忙着对笔记、补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全忘记”。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不敢也不会提问,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交流就更少了。
(四)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
我国社会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使人们形成一种保守的心态,循规蹈矩,人们潜意识里服从权威,缺少质疑精神。
中国人十分注重“面子”,所以在课堂上,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不好可能会让自己丢面子时,他们会选择用沉默来保全面子。
三、改变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对策
要打破大学生课堂沉默状态,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应该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去探讨解决方法。
(一)学生层面
1.强化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大学生应该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大学不是自己人生的终点,自觉培养对所学专业和知识的兴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此外,大学生还要自觉端正学习态度,将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不断强化自信心。
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害怕回答错误而引起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强化自信心。
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二)教师层面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根据时代的要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2.走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教师要进行心理换位,多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课堂的需要。
3.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大学教师不但要具备学识的魅力,更要具备人格的魅力。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其次,教师应该把握良好的提问技巧,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并且充分肯定学生思路中的正确之处。
再次,教师的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要只照顾“课堂活跃分子”或者“优等生”。
(三)学校和社会层面。
人的成长与环境紧密相关,要为学生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和社会应当多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
以上我们分析了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但我们必须明确沉默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有句俗语“沉默是金”,积极的沉默状态对教学的深入开展是有益的,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突破学生的消极沉默,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植刚,章源,王帅. 课堂沉默效应及对策分析[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60-63.
[2]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师范大学,2005.
[3]滕明兰.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4:146-148.
[4]张玲.大学生课堂沉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5]李天兵,吴文霄.当前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与对策[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4:24-27.
[6]庞妮.沉默与表达:学生课堂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7]李巍.关于大学课堂中的“沉默”症[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3:38-39.
[8]孙蕊.高校课堂为何“沉默”[J]. 教育,2010,1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