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复习教案【篇一: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二力平衡及其条件;2.理解合力的概念及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3.理解惯性定律、惯性现象;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相关计算。
2.力和运动(1)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2)力和运动的关系。
(3)惯性和惯性定律。
教学难点:1.实验的探究过程。
2运动和力的相关计算。
一:知识点梳理1、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的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实验法),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即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时。
3、二力平衡:1、定义: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简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例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是做不出来的,因此该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b、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不能做出来,但是可以经过科学推理而得出,因此该定律是正确的。
c、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是可以做出来的,因此该定律肯定是正确的。
d选用优质的材料,一定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该定律。
练习: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直线作变速运动,如果所有力同时消失,物体将() a.立即静止 b.作匀速直线运动 c.作加速运动 d。
作减速运动2、火车在平直的轨道做匀速直线运动,一名乘客在车厢竖直向上跳起,那么这名乘客的落地点()a在起跳点后方b在起跳点前方c仍在起跳点位置d在起跳点的两侧例2: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既有利,也有弊,以下属于利用惯性“有利”一面的是( )a.赛车在转弯时滑出赛道b.高速路上汽车限速行驶c.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d.人踩到西瓜皮上会滑例例3:下列实例中,属于防止惯性的不利影响是()a.抖落伞上的雨滴b.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d.小型汽车驾驶员驾车时必须系安全带c.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水泥地上撞击几下,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例1学习了惯性知识后,小明有了如下认识,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时的惯性比静止时的惯性大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c、地球上的物体都有惯性,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d、自由下落的物体没有惯性例4:相同的木块a和b,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别受水平拉力fa和fb 的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分别为va和vb,且vavb,则拉力fa和fb的大小关系是( )a.fa fbb. fa = fbc. fa fbd.无法确定例5:体育课上,小明匀速爬杆,小刚匀速爬绳。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爬杆时手握杆的压力大,所以小明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b.因为绳子粗糙,所以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c.小明和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相等d.若小明体重大,则他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例4:一本物理书放在课桌上,静止时,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b、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c、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例6:一杯水放在列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面突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1)列车突然向右启动(2)列车突然向左启动(3)列车向右运动突然刹车(4)列车向左运动突然刹车a、(1)或(2)b、(1)或(3)c、(2)或(3)d、(2)或(4)例7:一氢气球系着一重物以1m/s的速度竖直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系物体的绳子突然断了,在绳了断后物体将()a、立即匀速下落b、由于惯性,物体将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c、先上升一段距离再下落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大d、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快图11-38 例8、水平桌面上,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向右运动,当它离开桌面时,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沿竖直方向下落 b.沿水平方向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c.作曲线运动 d.无法确定运动情况例9、如图11-48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气泡水平仪,当水平仪突然向右运动时,水平仪内的气泡相对水平仪将()a.向前方移动b.向后方移动图11-48 c.可能向前运动,也可能向后运动 d.静止不动例10、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11-55所示用同一小车从同样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使它在三种不同表面的水平轨道上继续运动.图11-55 (1)为什么要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这个实验作进一步推想,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二:年物理中考复习教案运动和力】第十一章运动和力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
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
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
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及过程 1、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
若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例2、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
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
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2、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min。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km/h。
例4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100km/h,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为4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车缩短了h。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2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 合4.32km/h 速度图象:Ⅱ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