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型双足步行机器人的步态规划
小型双足步行机器人的步态规划
表1 躯干长度 L1 0. 12 大腿长度 L2 0. 12 机器人参数 脚踝高度 Lan 0. 06 前脚掌长度 Laf 0. 08
步行机器人在行走的过程, 躯干的高度 z h 保持不变, 躯 干轨迹的设计, 就是设计 x h 的轨迹, 由于步行机器人的质量 大部分集中在上体, 因此 x h 的轨迹对机器人在前向平面内的 稳定性影响较大, 一些研究者在设计步态时, 先假设躯干始 终位于支撑腿的正上方, 设定一个调整量, 根据实际的步行 调节这个量, 来修正身躯的位置。 本文直接设定两个可 效果, 调变量, 采用插值的方法计算髋关节的轨迹 。 同时根据机器 人运动过程中应满足的几何关系, 由上述规划的踝关节和髋 关节轨迹, 可以计算其它前向关节的运动轨迹 。 设机器人双 从下至上, 各关节的转角依次为 θ1 θ2 …θ11 θ12 , 其 腿从左到右, X1 = 中 θ2 , θ3 , θ4 , θ9 , θ10 , θ11 分 别 为 双 腿 的 前 向 运 动 关 节 。 [ x a1 , y a1 , z a1 , , X2 = [ x a2 , y a2 , z a2 , θ a1 ] θ a2]分别为右腿和左腿 的位置。 采用三次样条插值, 可以顺利得到步行周期的轨迹 。 3. 3 停止规划 停步时, 左脚支撑, 右脚前摆, 停步时的轨迹要满足下列 约束, 设停步需经历一个步行周期 T c , 摆动右腿:
θ a ( t)
{
0 qh qf 0
t = kT c t = kT c + T d t = ( k + 1) Tc t = ( k + 1) Tc + Td ( 5)
机器人在粗糙地面和有障碍物的环境中行走, 要求摆动
— 149 —
H h ) 为抬脚最高 腿有一定的抬腿高度来越过障碍物 。 设( L h , 处的位置坐标, 根据运动学约束可知, 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必 须满足下列约束:
2
机器人模型建立
修回日期: 2009 - 09 - 22
收稿日期: 2009 - 06 - 25
向和侧向关节的运动进行规划 。 前向运动时侧向关节的运动
— 148 —
行, 将前向行走步态设计分为重心右移( 先是右腿支撑) 、 左 腿抬起、 左腿放下、 重心移到双腿中间、 重心左移、 右腿抬起、 z ai ( t) ) 是 右腿放下、 重心移到双腿间八个阶段 。 同时( x ai ( t) , 踝关节在 XOZ 平面内的位置坐标不断的有摆动腿与支撑腿 ( x h ( t) , z h ( t) ) 是髋关节在 XOZ 平面内的位置坐 交替变换。 标分替变化来保持上体稳定 。 3. 2
{
4
x a2 ( ( n + 1 ) T c ) =
·
·
Ds 2Tc
( 11 )
D0 x a ( t ) = D0 D 0 D
0
D0 + ( k - 2 ) D s
x a2 ( ( n + 2 ) T c ) = 0
t = kT c
+ ( k - 2 ) D s + l an sin( q b ) + l af ( 1 - cos( q b ) ) t = kT c + T d + ( k - 2 ) Ds + lh t = kT c + T m + kD s - l an sin( q f ) - l ab ( 1 - cos( q f ) ) t = ( k + 1) Tc + kD s t = kT c + T d + T s ( 6)
主要起调整重心位置和保持侧向平衡的作用, 为了便于侧向 需要消除侧向运动和前向运动之间的相互 运动轨迹的设计, 影响, 分析前向关节轨迹的计算公式可知, 保持 Z h - Z a ( t) = const 设计侧向运动, 则侧向关节的运动不影响前向关节 。
3
3. 1
机器人关节轨迹规划
起步运动规划 起步时, 右脚支撑, 左脚前摆, 起步时的轨迹要满足下列
{
0 qf 0
t = 0 t = Tc t = Tc + Ts ( 1)
图2 起步开始 kT c 时刻
{ {
θ4 ( t) = arccos θ2 ( t )
·
θ a2 ( 0 ) = 0 θ a1 ( T c + T s ) = 0 θ a2 ( 0 ) = 0 θ a1 ( T c + T s ) = 0
T z ai ( t) , i = 1, 2。 1 代 表 左 腿, 2 代 表 右 腿,其 中, θ ai ( t) ] ,
移动性。自从 1996 年 Honda 宣布仿人机器人 P2 的发展以 后, 类人型机器人的发展就更加迅速了, 有很多对双足行走 机器人步态分析方法。 Mc Geer 给出了 1 种被动的行走算 法, 把机器人放置在微斜的平面上, 在没有外力的驱动下, 依 靠重力和行走过程中的惯 性 来 迫 使 机 器 人 行 走, 而 Shuuji Kajita 则设计了 1 种理想化的 2 - D 双足行走机器人模型, 在 机器人的体内放置了 4 个 DC ( Direct Current ) 马达来平衡重 心, 因为其结构简单, 机器人的 CoG( Center of Gravity) 可以比 较平衡地水平移动, 以达到机器人行走的目的 。 所以基于机 器人行走过程中步态的连惯和轨迹的光滑考虑, 本文采用基 于重心的三步规划法对机器人进行步态规划, 同时利用多项 式插值的优点使机器人的行走有比较平稳 、 光滑的过渡。
类似地, 期望后脚离地前用脚尖蹬地, 推动身躯向前运 动, 在高速行走时更需要这样 。 另外, 从人类自然步态和审美 观点来看, 脚底板一直平行于地面也是不合适的 。 设脚掌离 开地面时与地面的夹角为 q b , 脚掌接触地面时与地面的夹角 为 qf , 设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的姿态如图 2 和图 3 所示, 则存 在如下约束:
1
引言
双足行走机器人与传统的轮式机器人相比有更好的可
人体行走的过程是以周期方式不断向前推进, 在每个行 走周期可分为单脚支撑阶段和双脚支撑阶段 。 单脚支撑阶 段是一只脚着地, 从后脚脚尖离开地面到后脚移动到支撑脚 前面, 且脚后跟着地的整个过程; 双脚支撑阶段是两只脚都 着地, 移动脚脚后跟着地到前脚脚尖离开地面的整个过程和 行走的初始状态。 因此行走机器人的模型的关节节点坐标 描述了机器人 为 FOOT 的行走轨迹的点在坐标系中的坐标, 行走过程中 x 方向和 z 方向上的运动特征。 因此建立如下 x ai ( t) , y ai ( t) , 模型。设置关节的位置坐标表示为: X a = [
步态规划仿真
在模拟测试中, 根据人身体的各个部份在人身高的比例
结合自身机器人的机械特性, 设置参数值如表 1 和表 2 所 HIP 和 KNEE 的行 示。在 MATLAB 环境下, 得到了 ANKLE, 走的前向与侧向轨迹, 如图 4 , 图 5 所示。再取相同间隔的离 散时间点拟合得出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的步态, 模拟机器人 的行走过程, 交替地改变行走过程中的支撑脚, 反复执行机 最终形成了机器人行走的全过 器人下肢的 3 个轨迹方程就, 程。如图 6 所示。 图 6 给出了机器人行走时以一只脚为行 走的支撑脚, 另一只脚前进移动的步态和双单脚支撑阶段的 轨迹。图中可以看出轨迹曲线均比较光滑, 说明了机器人在 行走过程中虽有较小幅度地波动但按照前向与侧向的原则 机器人可以稳定行走。
2。 z h ( t) , 其中 x h ( t) , 是髋关节在 XOZ 平面内的位置坐标, y hi ( t) 是髋关节的侧向位置坐标, θ h ( t) 表示躯体与水平面的 夹角。 如图 1 所示。 下肢的运动包括前向关节和侧向关节的运动, 在规划 时, 希望前向关节和侧向关节的运动不相互影响, 分别对前
( 4) l1 是小腿的长度。 其中 l2 是大腿的长度, θ2 ( t) 是踝关机 R2 = 轨迹, θ4 ( t) 是髋关节轨迹, 膝关节由他俩共同 决 定 。 ( zh 槡 - z a2 ( t) )
2
+ ( x h - x a2 ( t) ) 2 , 机器人的前向行走, 由四
个侧向关节和六个前向关节的协调运动来实现( 转弯关节始 终不动) , 通过侧向关节的运动来移动机构的重心, 双腿前向 为使步态规划易于进 关节的协调运动使机器人向前行走 。
约束, 设起步需经历一个步行周期 T c , 第一步步长 D0 , θ a1 ( t) 由 q f 变为零经历的时间为 T s , 摆动脚到最高点经历的时间 Ta , 左脚最高点为 H h , 经历的时间为 T m 则: 左脚与地面的夹 角: θ a1 ( t) = 右脚与地面的夹角: θ a2 ( t) = 0 约束方程为: t ∈[ 0, Tc ] ( 2)
( x ai ( t) , z ai ( t) ) 是踝关节在 XOZ 平面内的位置坐标, y ai ( t) 是踝关节的侧向位置坐标, θ ai ( t) 表示脚板与水平面的夹角 。
T x h ( t) , y hi ( t) , z h ( t) , i = 1, 身躯轨迹表示为 X h = [ θ h ( t) ] ,
图1 机器人示意图
周期运动 先前的研究总是假定脚底平行于水平面, θ a ( t) 为零。 在
整个摆动脚总是突然触地, 开始双脚支撑期, 重 那种情况卜, 心将在极短的时间内移到前脚掌中心, 在高速步行时尤为如 脚底板与地面之间的冲击力过大, 很容易导致步行失败。 此。 另一方面, 如果在双脚支撑期开始时 θ a ( t) 不为零, 摆动脚后 脚跟会先触地, 在这种情况下重心有可能从脚跟到脚尖平滑 过渡, 冲击力会减小。
·
( 3)
最后求得各关节的运动轨迹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