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88页)。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
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
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
“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
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和影响,便构成宇宙间变化万千的各种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不过是“实在”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万事万物,而绝不是“实在”本身。
因为,“实在”是不变的和不可认识的。
赫尔巴特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建立了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体系。
(一)心理学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
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
在赫尔巴特看来,灵魂通过肉体接受许多感觉,进一步形成观念,这样,在人的意识中就聚集着无数的观念,其中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小而被抑制,沉降于“意识阈限”之下,而另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强,则浮于“意识阈限”之上,这些就是当时支配人的意识的观念。
但各种观念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经常运动、斗争的。
意识阈限下的某些被抑制的观念,由于各种原因,会穿过其他观念而呈现在“意识阈限”以上,而意识阈限以上的某些观念又会因力量减弱降至意识阈限下,同类观念互相增强则促进观念的呈现,异类观念相互削弱则阻碍观念的呈现。
总之,观念的运动、矛盾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全部内容。
由此,赫尔巴特认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的科学,即研究观念的出现、结合、消失的科学。
如,一些观念相互协调便产生愉快的情感,反之,相互抵触则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某一观念的力量超出了另一观念,则为欲望或愿望。
愿望和达到愿望的观念相结合,就是意志。
记忆是各种观念的活动或游戏。
回忆是被抑制的观念重新呈现于意识阈限之上。
遗忘是观念被抑制到意识阈限以下。
注意和思维是把许多观念集中于某一事物上面。
观念的积极活动则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可见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动。
因而他认为,教育必须不断扩大儿童的观念,而要扩大儿童观念主要靠通过教学传授知识。
通过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使儿童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增强感情,培养意志。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
统觉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赫尔巴特把复杂的心理过程完全归之于观念的活动过程,归结为观念的沉浮、聚散,这显然是错误的。
它没有正确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规律,因而,他的心理学还没有成为科学。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赫尔巴特的观念和统觉心理学理论,较之洛克具有教育理论上的意义。
他深入地研究了人的意识内在活动,并力图揭示其规律性,要求把教学牢固地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这对于促进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推动心理科学的研究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另外,赫尔巴特的观念心理学虽已过时,但他所提出来的一系列心理学问题,诸如意识阈限、下意识、观念、统觉等等,直到今天仍然被现代心理学所广泛运用。
赫尔巴特毕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并努力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寻求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伦理学赫尔巴特把他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提出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
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
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这五种道德观念为:(1)“内心自由”的观念。
要求个人的意见和行为摆脱外在的干扰,服从内心理性的判断,真正认识到个人行为的意义,使意见与行为协调一致,确定人的行为方向。
(2)“完善”的观念。
当意见和行为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调和时,则依靠“完善”的观念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理智能力加以协调,使行为完善起来。
(3)“善意”的观念。
当“完善”的观念还不能解决意见与行为的矛盾,两者仍然无法协调时,就要用“善意”的观念,即“绝对的善”的观念去解决。
这就是要求个人的意志与他人意志协调,能为别人谋利益,保持与人为善的态度,而不与任何人发生“恶意的冲突”,从而维护安定的社会秩序。
(4)“正义”的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经常发生的,这就要求用“正义”的观念予以调节,即要求安分守己,互不侵犯,遵守法律,从而巩固社会秩序。
(5)“报偿”的观念。
假如上述各种观念仍然不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他还发生破坏社会生活秩序的错误行为时,则用“报偿”的观念对损害社会生活的恶行,给以应受的惩罚,对好的行为予以褒赏,做到赏罚分明。
赫尔巴特的“五道念”理论,明显地反映了他力图维护当时容克地主统治的德国社会秩序的愿望,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
三、教育理论(一)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依据其上述伦理学思想,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为人类社会分工日细,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方面,“每一个人须爱一切的活动而专精于一种”(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2~263页,250页)。
教育必须使学生作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多方面兴趣,取得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将来选择职业作好准备。
不仅如此,它与道德的目的也有密切联系,人的多方面兴趣和能力,可使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对道德判断更富于灵活性、更加准确和有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完善的道德品质。
赫尔巴特认为,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
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在他看来,这个目的最为必要,因为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干什么工作,都必须具有“明辨的识见以及与它一起的相应的意志力”(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2~263页,250页),这样,才能够“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2~263页,250页),维持现存的社会制度。
所以,道德的目的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
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2~263页,250页)。
赫尔巴特把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实际上是把培养安分守己,服从法律,维护当时德国封建秩序的忠顺臣民放在首位,这反映了赫尔巴特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然而,他把发展多方面兴趣和能力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为儿童将来适应日益细致的社会分工作好准备,这无疑又是进步的,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为完成教育目的,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即儿童管理、教学和道德训练。
(二)儿童管理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赫尔巴特之所以重视管理,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儿童有一种“不驯服的烈性”,它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既会扰乱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计划,也会“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57~259页),甚至走向“反社会的方向”。
因而,必须自幼加以管理,使之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克服他的烈性,“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57~259页)。
管理儿童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1)惩罚的威胁。
赫尔巴特说:“一切管理制度首先采取的是惩罚的威胁”(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57~259页)。
所谓“惩罚的威胁”,就是事先警告儿童,不守纪律必受惩罚,强迫他们就范。
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两种危险:首先是一些本性顽强的儿童蔑视一切威胁,仍然为所欲为,使威胁不发生效用;其次是数目更多的本性软弱的儿童承受不起威胁,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2)监督。
监督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可是必须运用得当,否则必然造成极大的危害。
赫尔巴特说:“拘于细节与经常的监督,对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均同样是一种负担,因此双方面易于以欺骗相结合”(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57~259页)。
同时,在经常监督的压力下成长的人们必然缺乏创造的能力,果断的精神,自信的行为和多才多艺。
(3)命令和禁止。
这要与威胁、监督配合运用。
无论命令或者禁止都应明确、具体,发出之后即不再收回,要求儿童绝对服从。
(4)惩罚。
在实践中违反禁止和命令的事情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则采用惩罚。
如剥夺自由、禁止用餐、关禁闭、打手板、使用惩罚簿等。
(5)做功课或进行活动。
赫尔巴特说:“无论如何儿童一定要有事做;懒散会导致做坏事与不受约束”(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193页,260页)。
他认为,功课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此外,手工劳动、野外活动也可使儿童不再去做无谓的事情。
(6)权威和爱。
赫尔巴特重视权威的作用。
他说:“人心屈服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心的出乎常轨的活动,因此在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权威可以有很大用处”(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193页,260页)。
爱可以减轻管理工作,有着教育意义。
因此教师应当以慈爱对待儿童,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谐起来。
赫尔巴特为了克服存在于儿童身上“不驯服的烈性”和“盲目冲动的种子”,为了防止儿童的意志倒向“反社会的方向”,提出了一整套管理儿童的方法,以培养维护德国当时社会秩序的人,这显然是保守的。
然而,他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如威胁和监督可能产生的弊端及其危害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研究管理和教育方法仍有启发意义。
(三)教学在赫尔巴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是中心。
他对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