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四课时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
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60 ÷ 4 + 2 ×3 60÷(4+2)×3 60÷(4 + 2× 3 )
学生活动:
1、交流运算顺序。
2、算一算,比一比。
教师活动:
1、设置问题:上面各式数相同,排列顺序也一样,为什么结果却不相同?
2、课件出示:的确,()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学符号,它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3、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又应该怎样加括号呢?
学生活动:
交流各自想法。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中括号
教师活动: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你们瞧!学校兴趣小组正在开展活动呢,从图中你们获得哪些信息?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活动:
1.提问: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同时说说想法:
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
( 8 + 6 )× 2
= 14 × 2
= 28(人)
84 ÷ 28 =3
教师活动:
设疑:如果列成84 ÷( 8 + 6 )× 2这个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矛盾吗?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活动:
1、说明: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就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这里光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
(板书:84 ÷[( 8 + 6 )× 2 ])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3.提问: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你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尝试进行计算,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出示:
84÷[( 8 + 6 )×2 ]
= 84÷[14×2]
= 84÷28
= 3
5.引导学生小结(课件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2× [ 169-(78+35)] 72÷[ 960÷(245-165)]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2人板演,然后集体核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整理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通过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相对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看图了解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4、补充练习
下面各题,列出综合算式
(1)25和40的积是163与87的和的多少倍?
(2)540除以3与6的和的2倍,商是多少?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先减再乘最后除:
32 × 800 – 400 ÷ 25
(2)先除再减最后乘:
32 × 800 – 400 ÷ 25
(3)先减再除最后乘:
32 × 800 – 400 ÷ 25
四、应用拓展
指导阅读“你知道吗?”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再通过交流使他们了解“小括号”“中括号”和“大括号”发明的大体历史,以及各种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使用规定。
五、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回忆一下: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
【教学思路】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完三步混合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实施教学的。
学生已经积累相当的相关内容的知识和经验,为此在考虑设计时着重通过创设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欲望,设计了按运算要求填括号环节。
在学生旧知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引入介绍中括号,结合学生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含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
然后设计应用练习,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方法】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内化迁移中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