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随笔我的理想课堂
上师范时,我就经常到学校里的阅览室看各种教育杂志,在那里我看到了《小学数学教师》,在那里,我看到了潘小明老师的《圆的认识》,同时我也看到了作为名家的风采。
参加工作后,我始终坚持看名家的著作,如吴正宪、黄爱华、邱学华,尤其是名家的教学设计、案例,我一定要慢慢品味。
在不断摸索中,我渐渐熟悉了这个行业,在默默耕耘中,我也渐渐有了些收获。
在众多名家中,我最欣赏的还是黄爱华老师。
他不但年轻,并且还是一位男老师,就取得了相当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我眼中,男老师成名家的不多,尤其是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更是寥寥无几。
因此,当我买到《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这本书时,我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在那里,我知道了黄爱华老师在自己的成长道路,所付出的汗水,因此黄爱华老师的课堂,精彩不断。
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润泉教授评价他的课设计巧,效率高,气氛活;全国尝试教学法理论研究部主任邱学华教授评价他的课趣、实、活;全国引探教学法研究部主任陈永林评价他的课匠心独运,颇有特色。
黄老师的一系列成就,让我佩服,同时也鞭策着我找寻自己的教学特色。
于是我给自己的课堂定了三个特点:稳、精、活。
稳。
在我的课堂上,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老师
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即使出现了大风大浪,我也可以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化解,用沉稳的教学风格,把学生带到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遨游。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
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精。
教学设计精、细节处理精。
我希望我的每节课都有比较精细的设计。
我希望我的学生可以被精细的课堂导入立刻吸引到学习状态中,我的学生可以在精细的练习题中体会到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的学生可以在我的细节处理上,体会到我的灵动、我的智慧。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活。
在我的课堂上,我向往那种自由、奔放、有欢声笑语的课堂。
学生学得有兴趣,老师教得有热情。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自主地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我可以用幽默
的语言把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我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把某些重难点之处轻松攻破,我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把学生逗得哈哈大笑。
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黄爱华式的老师,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