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麻疹、风疹、AFP培训

2020年麻疹、风疹、AFP培训

2.临床诊断病例 (1)风疹疑似病例无标本, 或出疹后5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 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 释者。 (2)风疹疑似病例出疹后6-28天采 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 但与实验室诊断风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 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3.排除病例 (1)风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风疹IgM
监测病例定义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 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 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符合WHO推荐标准 与既往监测方案定义保持一致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麻疹监测报告流程
麻疹疑似病例分类
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均应有最终“病例分类” 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断和流调结果判断 排除病例即为当前疾病名称非“麻疹”的病例
前驱期 2-4天 高热(体温可达39℃-40℃) 、咳嗽、鼻炎、结膜炎、柯氏斑 传染性最强(排出病毒)
出疹期 前驱症状开始后2-5天 斑丘疹,发生融合 从面部开始向躯干、四肢发展 持续5-6天
恢复期 按出现的顺序2-3周消退(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童 如果持续发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 )
为什么要消除麻疹
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 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 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 供依据。
病例定义与分类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风疹监测报告要求
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风疹病例,了解风疹流行病学特征 和病毒学特征。 2.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采取针 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3.及时发现并随访妊娠期间感染风疹的病例。
监测病例定义。
风疹监测疑似病例定义为: 1.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下列两项症状 之一者:
(1)颈部、枕后或耳后淋巴结肿大 (2)关节痛或关节炎 2.或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人怀疑为风疹的 病例。
传染源: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其它人 易感人群: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传染期:发病前1-2天,至出疹后5天 - 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
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 延长至出疹后14天
麻疹的临床过程
潜伏期:7-18天(平均14天) 接种过疫苗者可延至21天
•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 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 急性起病 – 肌张力减弱 – 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AFP病例
AFP报告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 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常见的AFP病例包括的疾病: (1)脊髓灰质炎;
麻疹/风疹、AFP、 乙肝监测报告培训
医院名称 主讲人
2020年9月1日
主要内容
1、麻疹基础知识 2、麻疹监测报告要求 3、风疹基础知识 4、风疹监测报告要求 5、AFP基础知识 6、AFP监测报告要求 7、乙肝基础知识 8、乙肝监测报告要求
麻疹基础知识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只有一个血清型 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
监测病例分类
对风疹疑似病例主要按照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进行分类
1.实验室诊断病例 (1)风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
风疹IgM抗体阳性者。 (2)风疹疑似病例恢复期血 清风疹IgG抗体较急性期阳转或升高≥4倍。 (3)从 风疹疑似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 病毒基因者。
监测病例分类
总结: 首诊医生发现符合麻疹监测定义的病例,
立即电话上报院感科,不能排除,医生填写 传染病报卡上报院感科,并采集咽拭子和血 清,院感科上报疾控中心并送样。
风疹基础知识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 染病,常见于4~10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 以轻度发热、皮疹及耳后、枕后、颈部淋 巴结肿大和疼痛为主要特征。
消除麻疹,降低疾病负担
麻疹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第5位
全世界每年因麻疹死亡
- 使用疫苗前
260万
- 90年代初
150万
- 2000年
78万
- 2008年
16万
- 2013年最坏情况:50万
2005年麻疹强化免疫接种超过3.6亿剂次,避免了230万因麻疹 的死亡
我国近年来年平均报告发病10万例,死亡几十例。
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阴性、麻疹IgM抗体阳性,或经实验室确诊为其他 发热出疹性疾病者。 (2)风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 疹后5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风疹IgM抗体阴性,但有 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如与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有 流行病学联系)。 (3)风疹疑似病例出疹后6-28天采 集的血标本风疹IgM抗体阴性,但与风疹实验室诊断病 例无明确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者。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 人,发现风疹病例或风疹疑似病例,24小时 内进行网络报告,并采集咽拭子和血清标本 送检
总结:
首诊医生发现符合风疹监测定义的病例, 立即电话上报院感科,不能排除,医生填写 传染病报卡上报院感科,并采集咽拭子和血 清,院感科上报疾控中心并送样。
AFP监测报告要求
通过消除麻疹促进我国免疫规划工作
中国政府已作出承诺
免疫策略
八月龄儿童接种第一针麻风疫苗 十八月龄儿童接种第一针麻腮风疫苗
麻疹监测报告要求
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 疫情。 2.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 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3.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迹 4.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措施 提供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