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别俄罗斯与东正教文化复习参考

国别俄罗斯与东正教文化复习参考

俄罗斯与东正教文化复习要点
1.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位于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国土面积1700万平方公里,陆地所接壤的国家有十余个。

俄罗斯的主体民族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分为东斯拉夫、南斯拉夫和西斯拉夫三支,其中东斯拉夫人人数最多。

东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被称为“罗斯”。

公元9世纪时,以基辅为中心的“基辅罗斯”国家建立,统治者自称“大公”。

基辅罗斯国受到南面的文明大国拜占庭的影响。

东正教是基辅罗斯接受拜占庭文化的最重要的一个结果。

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为迎娶拜占庭公主,决定改宗教信仰,把东正教定为国教。

而在“罗斯受洗”之前,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是多神教,东正教定为国教以后,迅速扩展为全民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俄罗斯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文字到建筑,从宗教信仰到社会生活,无一不在东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

俄文字母直接采用拜占庭僧侣创制的基立尔字母,起先有43个字母,后来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由32个基立尔字母构成的俄文。

建筑艺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样式,俗称“洋葱头”建筑。

还有音乐和绘画,等等,都体现着东正教的教义和思想。

到13世纪,基辅被蒙古大军攻克,基辅罗斯国灭亡。

基辅罗斯的东斯拉夫民族也就逐渐分化,最终演化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

13世纪时,莫斯科公国的版图开始急剧扩展。

伊凡三世在位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家。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时,被主持仪式的总主教宣布为“沙皇”,“沙”源于拉丁语词,意为“大皇帝”。

此后的历代俄罗斯皇帝都被称为“沙皇”。

1613年,俄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建立。

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圣彼得堡,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削弱大贵族;收回军权,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改进军事设备;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海军;简化斯拉夫字母,创办报纸,建立科学院,推行学校教育;还有就是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

1725年根据彼得一世的赦令,俄罗斯科学院成立。

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罗斯迅速强大起来,因此他也被人们尊称为“彼得大帝”。

1755年根据皇帝的旨意,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创立了莫斯科大学,女皇的宠臣亲任学监。

莫斯科大学不仅招收贵族子弟,同时也招收贫民子弟,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大学。

创办人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同时还是一位诗人。

他提出物质与运动守恒的理论,并进行实验。

1825年12月,参加过卫国战争和巴黎远征的部分青年军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并在1825年12月乘新沙皇即位之际,分别在乌克兰和圣彼得堡举行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

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它成了俄罗斯人民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标志。

1917年3月,圣彼得堡爆发了工人武装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至此,统治了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终结。

史称这次起义为“二月革命”。

俄历1917年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圣彼得堡工人和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并于次日深夜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同日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

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由此建立。

经过将近70年的风风雨雨,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正式解体。

俄罗斯跟其他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各自成为了独立国家。

2. 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基辅罗斯,“罗斯受洗”即罗斯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时间是公元10世纪,大家比较公认的俄罗斯文化产生的时间也就是公元10世纪。

普希金是开创俄国文学新时代的伟大诗人。

他的传世文学作品中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和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他在莫斯科为十二月党人创作的诗作是《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使得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备受鼓舞。

在普希金旗帜的指引下,整个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美术、音乐等的黄金时代。

19世纪前期至19世纪后期,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走向辉煌,出现了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一大批文学大师。

与文学相呼应,美术和音乐等也进入黄金时代。

其中,果戈里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死魂灵》和喜剧《钦差大臣》,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套中人》。

列夫•托尔斯泰的的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对贵族和奴隶制度丑恶现象的揭露,另一部分主要体现作家对社会问题和贵族前途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代表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高尔基。

苏联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奥斯特洛夫斯基和肖洛霍夫。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曾经风靡全中国。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曾经鼓舞了无数青年人励志奋斗。

对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意义,鲁迅说是因为从中可以看到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酸辛和挣扎,还有悲哀和希望。

而苏联文学,则是当时政治气候下的革命文学,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国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励志奋斗,体现了时代精神。

除了文学以外,俄罗斯的绘画、音乐、舞蹈和建筑也都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盛名。

中古时期的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就受到了宗教的深刻影响。

列宾的油画有《不期而至》《伏尔加纤夫》等,其中的后者是其代表作,深刻地刻画出了画面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

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作品《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

契诃夫认为俄罗斯艺术中,列夫•托尔斯泰名列第一,柴可夫斯基名列第二!
中俄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至今已有大约300年的历史。

清朝时期清政府允许俄国定期派遣传教士到北京,并协助他们在北京建立了东正教堂,还在北京设立了俄罗斯学馆,作为俄国留学生学习满、汉语文的学校。

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普希金作品《上尉的女儿》汉译本于1903年在上海出版,汉译名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一名《花心蝶梦录》)。

1907年鲁迅在东京写出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对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裴多菲等人及其作品作出了自己的评论。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当时政治上一面倒的政策,俄苏文学几乎全部介绍进入了中国。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现代小说产生所受到的外国文学影响中,以俄苏文学为最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