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道功能衰竭

肠道功能衰竭


②对Ⅲ型肠功能障碍在临床中更为常见, 尤其是创伤和感染等危重病人。在重危 病人,由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胃肠道 菌群会发生失调。抗酸药物的使用,会 使肠腔内细菌上移至上消化道。在肠道 各种屏障受到破坏时,即可发生肠道的 菌群易位。使得胃肠道成为没有引流也 无法引流的脓腔,从而成为MODS 的主 要原因。

肠道粘膜营养仅有30%来源于动脉血管 供应,其余70%来自于肠道腔内直接摄 取。在缺乏肠内营养时,通过动脉血供 的代偿是很难满足肠粘膜的营养需求。
非血管闭塞性肠坏死

复苏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则进一步加重 绒毛萎缩和功能障碍,加之并存的循环 功能障碍,造成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下 给予EEN时胃肠道血供与需求的失衡, 引发非血管闭塞性肠缺血导致EN不能耐 受,甚至是肠缺血坏死。在EN支持的同 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尤其剂量较大 时),警惕血管活性药物可能增加的肠 道缺血风险。

管饲万古霉素2周,患者心率及腹泻症状 缓解。 假如病人系耐万古霉素的屎球菌或粪球 菌感染如何处理? 利奈唑胺 非达霉素
侵袭性真菌感染
高危因素 肠功能障碍≥5天 ICU住院天数 各种留置导管 手术 广谱抗生素 高血糖 APACHEⅡ 制酸剂 TPN 年龄 肝功能受损无恢复趋势

临床表现
不明原因的出血:
复发性
年龄>65岁,同时应用抗生素及PPI,存在有明显的合并症及初 始病情程度严重
轻中度CDI: 口服甲硝唑仍为首选; 标准剂量:500mg.po.Tid 10-14d; 甲硝唑的临床成功率低于万古霉素; 据此轻中度CDI有理由考虑应用万古霉素。


OKeefe等认为,肠衰竭是由于肠梗阻、 肠蠕动障碍,外科切除、先天性缺陷或 肠道本身病变引起的肠道吸收功能丧失, 其特征是不能满足机体蛋白质-能量、液 体、电解质和微量营养物质的平衡。

在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和危重医 学学会经讨论、研究后认为将将“功能 障碍”一词替代“衰竭”,将监测诊断 指标参数改为异常值的下限开始,以达 到能早诊断、早治疗之效果。

此外肠道亦为内分泌器官,在肠道粘膜细胞中 尚存在有内分泌细胞。


在Deitch诊断标准中:肠功能障碍定义为 腹胀,不能耐受食物5天以上;而肠衰竭 则为应激性溃疡出血与急性胆囊炎。 在Marshall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中则无 肠道功能障碍的标准,他认为“肠道功 能多而复杂,难以评分”。
肠衰竭

新近提出的肠康复疗法实质就是一种肠 道代偿,其主要原则即在营养支持(肠内 或肠外) 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激素和组织 特异性营养因子如谷胺酰胺和膳食纤维, 以促进残存肠粘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代 偿。
⊙近来,已有报道应用胰高血糖素样肽-2 来代替生长激素应用于临床!相对于生长 激素它是具有肠上皮特异性的生长因子! 该药物(替度鲁肽)已经通过美国FDA 验证上市。


局限性:仅仅将肠道功能定义在消化与 吸收方面。 肠道功能仅有消化和吸收功能么?
肠道功能的再认识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烧伤病人的早期创 面无明确感染的情况下出现有G-杆菌菌 血症,经动物试验证实严重烧伤模型有 肠粘膜受损,肠腔内细菌内毒素可穿透 肠粘膜细胞或细胞紧密连接转移到肠腔 外经淋巴系统 门静脉进入全身导致SIRS 甚至是MODS。临床中类似实验也在创 伤、休克、危重病人中表现。
腹泻
常伴随伪膜性肠炎 腹泻症状明显(>1000ml/d) 迅速发展成为全身性侵袭性真菌感染
器官功能障碍
无器质性的心脏病→心力衰竭 无哮喘史→哮喘样发作 不明原因的肝功能衰竭 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肠道功能衰竭
艰难梭菌感染(CDI)的诊断和治疗 2015美版
CDI的临床表现不一,可表现为无症状 性定植到爆发性疾病。实验室检查难以区 别无症状的定植和CDI的爆发状态。应根 据疾病严重程度及复发危险决定治疗及如 何治疗。

手术时机:腹部再次手术时机选择 术前准备:精细的营养支持,分肠段输 注+肠液回输

肠内营养小讨论


对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 可以保护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 道内菌群易位,降低危重症病人的死亡 率、缩短住院时间,明显改善预后。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危重症病人, 因为生理需要,机体血液重现分布至大 脑、心、肾等重要器官,引起肠道微循 环改变,导致肠粘膜绒毛萎缩和功能障 碍,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肠道功能障碍/肠衰竭
胸科医院 杨炳虎
ATTENTION
历史回顾

肠衰竭早在20世纪50年代及出现在文献 中并沿用至今,但没有完整的含义,也 不似其他器官衰竭有比较明确的监测参 数。



1956年,Irving.M对肠衰竭定义为“功能 性肠道减少,不能满足食物的消化吸收” 1981年,Fleming和Remington则认为 “肠道功能下降至难以维持消化、吸收 营养的最低需要量” 2001年,Nightingale则定义为“由于肠 道吸收减少,需要补充营养、水、电解 质以维持健康与(或)生长”
腹壁缺损修补: 同期带蒂肠浆肌层片修补腹壁缺损 示意图:

术后外观
病例分享

患者:管XX,男,26岁,因“难治性精神病”于解放 军四七四医院行“立体定位下脑深部核团损毁术”。 术后4天,发生“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于解放 军四七四医院行手术“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胃壁 坏死、穿孔,行手术“胃部分切除术+空肠造瘘术+腹 腔冲洗引流术”,术后病人状况一度好转。术后7天时, 出现有腹胀、发热、腹泻等症状,体温最高可达 40°C,经造影检查除外了吻合口瘘,先后应用静脉 输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去甲万 古霉素、替考拉宁、亚胺培南-西司他汀、莫西沙星、 美罗培南、伏西地酸钠、替加环素”等药物治疗,体 温状况一度好转后仍反复发热,腹胀、腹泻症状无缓 解。因经济原因转回本地,后至我院治疗。病人多次 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均未能培养出致病菌。
肠道功能障碍

黎介寿认为:肠功能障碍的含义应该是 肠实质与(或)功能的损害,导致消化 吸收营养与(或)粘膜屏障功能产生障 碍
急性肠损伤Vs急性肠伤害综合征

事实上在肠道功能障碍发生之前,肠道内 环境既出现了特征性的改变。Malbrain等通 过临床观察,认为在创伤和严重感染时, 类似急性肾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一 样,以缺血和血管渗透性增加为基础的病 理改变一样发生在肠道,并且建议将此种 改变命名为急性肠损伤或急性肠伤害综合 征
对不同类型的肠道功能障碍的治疗原则 各有侧重 ①对于Ⅰ型和Ⅱ型肠功能障碍治疗原则是 替代和代偿 替代:对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大部分丧 失,可采用肠外营养来替代肠道功能。


代偿:机体在小肠长度减少后会主动代 偿、其表现为残存小肠粘膜的增殖,绒毛 增粗,肠道延长和扩张,动力改变,刷状缘消 化酶的活力增强,以及吸收能力的增强。 尽管它发生在大量肠切除术后的3个月, 但可持续3年之久!
治疗: 回顾病人既往用药经验判断患者存在有 真菌感染应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 充分应用病人所携带肠造瘘管道,由预 消化的短肽型肠内营养逐步过渡到低脂 型、整蛋白型肠内营养; 应用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的谷氨酰胺、精 氨酸等药物。



经过治疗(约10天)病人发热症状得以 控制,体温恢复到正常。腹部体征较前 缓解,腹彭隆、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 痛消失。但是患者仍存在有腹泻症状, 每日在6次以上,大便呈蛋花样,病人心 率水平在105次/分左右。 患者为何仍处于SIRS状态? 患者后续治疗为何?
轻中度
重度
重度复杂性
有全身感染表现包括低血压、肠梗阻或巨结肠
复发性
成功完成CDI治疗8周内复发

相关危险因素
轻中度 抗生素应用既往住院时间较长、应用PPI、接受化疗、慢性肾 病、存在有管饲
高龄、存在有BI/NAP1/D27菌株感染
重度
重度复杂性 如上+近期手术,炎性肠梗阻病史+静脉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治疗原则: 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反复偿试 恢复肠内营养,特别是微生态免疫营养。 早期措施包括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肠粘膜血 供和氧供 选择性肠道去污染(SDD)减少过渡增殖失调 的肠腔内细菌 亦有建议应用抗氧化剂(VitC)降低肠粘膜损 害
思考
如何处理此例肠道功能障碍病人? 此病人属哪型? 如何进行术前准备? 何时进行手术? ④如何处理腹壁缺损? ⑤如何预防术后并发症: 肠梗阻及肠瘘?


查体显示:腹彭隆,无腹壁静脉曲张, 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可见长约20cm的 正中切口,切口下段部分哆开,有肠管 壁外露,上腹部中腹部腹肌紧张,呈板 结状,有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缘下未 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弱。监测膀胱内压力20cmH2O 病人发热病因为何? 采取何种对策?
三次打击学说
肠功能障碍分型
结合临床肠功能障碍可分作三型 Ⅰ型:即功能性小肠长度绝对减少型

Ⅱ型:小肠实质广泛损伤型放射性肠损伤 各种炎性肠病所致肠功能障碍 Ⅲ型:以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为主可同时 伴有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肠道功能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总体来说,肠道功能障碍应从以下几方 面进行预防、治疗: 1.调整内环境、循坏与氧供; 2.最佳的营养支持; 3.维持肠粘膜屏障 4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5.重建肠道的连续性; 6.小肠移植。
与基础疾病不相关,排除凝血功能障碍 气管内出血 胆道出血 创口内出血 泌尿系出血
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高热
意识改变-意识障碍:
无定位征象 能排除电解质紊乱 能排除间质性脑水肿
突发性视力障碍
复视(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受累) 视物模糊→失明
念珠菌皮疹Vs口腔菌斑
密集于躯干四肢,胸腹部常见 半透明,直径0.5-2mm 经有效抗真菌治疗后48小时消退 不留痕迹,仅可有少量脱屑 念珠菌菌血症发生率在40%左右,有一 定诊断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