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测试题

期末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0分,每小题2.5分)1.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 B.涿郡 C.余杭 D.洛阳2. 以下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中()A.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地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B.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百姓用交子在夜市上买东西D.文成公主入藏3.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联,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戚继光——抗击倭寇C.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D.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4.“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国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①文成公主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5.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

”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

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西夏②辽③金④蒙古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6.右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

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A.① B.②C.③ D.④7.《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著,白昼通夜。

此生活景象反映()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8.史诗大戏《建元风云》首度大手笔聚焦忽必烈,向观众揭秘元朝建立的过程。

下列不属于忽必烈所为的是( )A.建立蒙古政权B.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C.实行行省制度D.建立元朝政权9.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孙中山语),以至于有人称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隋文帝———考试内容出自四书五经B.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C.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D.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10.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图像。

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1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体验宋朝人的一日生活,我们不能做到的是( )A.游夜市,喝冷饮B.坐牛车,住邸店C.逛瓦子,吃甘薯D.挂年画,贴“桃符”12.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13.右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下册时整理的部分笔记。

其学习的主题是()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D.雅克萨之战14.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相关史实。

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序号朝代相关史实A 元朝设立宣政院B 清朝历代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C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D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5.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扮演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

其中的台词与史实不符的选项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元世祖:“我创立了行省制,实行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C.明成祖:“我废丞相,设东厂,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D.雍正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归我掌控!”16.观察右边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建立政权的地点在()A.成都B.西安C.北京D.山海关17.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下列有关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②元朝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③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广东省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⑤C. ②③④⑤D. ①②④⑤18.“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A.设立特务机构B.制造文字狱 C.实习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19.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④由少数民主建立的政权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时,进行了如下归纳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B.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的词豪迈奔放C.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D.明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0分,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23题14分,第24题12分)21.王朝更替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王朝的都城长安,修建历时72年,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拥有百万人口,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还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人云集到这里;西域诸国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此城的常达数千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性大城市……在当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该王朝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都城长安的特征。

唐王朝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材料二“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明史专家吴晗《朱元璋》(2)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图1 军机处外景图图2 “金奔巴瓶”(3)清朝疆域广大,为了加强统治,清王朝采取了许多措施。

图1、图2有关的历史事件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清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22.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色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两福历史图片:材料三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从江都至余杭之间河段的名称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

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3.外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人文外交等。

对外交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图一中人物的主要事迹。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为研究佛经,历尽艰险,最终到达哪个古老国家?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写成的著作是什么?(3)图三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是什么?最远到达什么地方?(4)图四的漫画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有何感悟。

24.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

【栏目一】杰出的古代工程建筑①这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②这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1)栏目一的两段材料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哪两项建筑?【栏目二】伟大的发明创造(如右图)它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的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提供了条件。

(2)栏目二的图片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除此以外,另外三项发明也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充实栏目二的内容清你推荐一项发明,并说出你推荐的理由。

【栏目三】光辉的科技巨著(3)分别写出栏目三中三幅图片人物的代表性著作。

(4)综合上述三个栏目内容及相关问题,你有何认识? (2分)参考答案:1. D2.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综合分析能力。

交子出现在北宋,“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故C不可能出现。

3.A 解析:“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在唐太宗时期,所以A搭配不正确。

4. C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交往的有关知识。

①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密切了汉与吐蕃的关系,属于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

故选C。

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比较长的是西夏和辽,金建立后也曾经与北宋形成短暂的并立,蒙古政权建立于1206年,而北宋灭亡于1127年,并未与北宋同时存在,故选A。

6.C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瓦市”可判断选C正确。

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忽必烈,建立蒙古政权的是成吉思汗。

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明朝时考试内容出自四书五经。

A关联错误。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题中四人所处的朝代分别为唐朝、清朝、宋朝、明朝,故B顺序排列正确。

1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

12.D 解析:明朝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观察图示变化符合这一特点。

故选D。

13.B14.D 解析: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生活在西北天山以南地区,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由题干“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限制词,可判断D项叙述错误。

15.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明太祖时废丞相。

故选C。

1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

李自成起义军攻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故选B。

1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三国时,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综合分析,⑤表述错误,故选A。

18.B解析:“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