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

第一章汉赋汉赋是两汉400多年最盛行的文体第一节赋的起源和特点一、汉赋的起源赋:原本是《诗经》的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

作为文体,是指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不歌而诵”的文体。

(1)赋的形式:铺采摛(展开)文——用华丽的辞采进行铺陈、描述。

(2)赋的内容:体物写志——或对事物的刻画(大赋),或抒发作者情感(抒情二、汉赋的渊源及其兴盛的原因1、渊源(1)汉赋直接从楚辞中发展而来(2)《诗经》对汉赋也有影响(3)荀子(最早以赋命名作品)及宋玉的赋体作品的影响(P163)《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4)也受战国散文的影响《战国策》宏大的结构、夸张的描写、说客的辩辞、铺排的手法、带讽喻的笔法等2、兴盛的原因(1)文学本身的发展继承性(渊源)(2)文体的特点,兼有诗与文的优点,容量大,又有讽喻的功能,可作上书之用,广受文人喜欢。

(3)当时鼎盛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汉赋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太平盛世,游学风气浓厚。

歌舞升平,歌功颂德;盛中含衰,需“既美且刺”、“劝百讽一”。

(大赋的内容)(4)帝王的爱好和提倡(文艺政策)起了鼓励刺激作用(梁孝王、汉武帝)★文艺政策:以赋取士。

(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5)小学的发达。

当时的经学、训诂之学大盛,许多辞赋家又是小学家。

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大家。

汉赋那种连篇累牍、夸艳斗靡,如同“字林”的文体与小学之发达有很大关系。

三、汉赋的发展与分类汉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三类(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一)初期(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骚体赋”1、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成的一种赋,与楚辞十分相似,在形式上全用楚辞体句式,带“兮”字语句,有讯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香草美人式”比喻,内容侧重抒情,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2、代表作家作品: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第一篇大赋,完成了从骚体赋向大赋的过渡。

并形成了“七体”。

)司马相如《长门赋》(一首杰出的骚体抒情小赋)(二)中期(全盛期)汉武帝至东汉中叶二百多年“散体大赋”1、散体大赋:内容侧重铺叙描写宫苑、京都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等生活。

形式上韵散结合,散句为主;结构宏大,千言以上;采用主客问答式和夸张的手法,辞藻富丽;主题上以宣扬帝国的声威,对帝王歌功颂德为主,而临近篇末往往寄托一些讽谕君主励精图治的意思,“劝百讽一”或说临终奏雅。

2、代表作家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合称《天子游猎赋》)东方朔《答客难》——“难”是他首创的一种古文体。

扬雄四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固(东汉):《两都赋》——开创汉大赋中的“京都”题材。

张衡等:《二京赋》(西京,东京)(三)晚期(衰微期)东汉中叶至汉末一百多年“抒情小赋”1、抒情小赋:内容侧重咏物和抒情。

形式上篇幅短小,文辞清丽,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批判色彩十分强烈。

2代表作家作品:张衡《归田赋》——第一篇小赋,完成了从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过渡蔡邕的《述行赋》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第二节两汉赋代表作家及作品讲析一、贾谊(前200——前168,享年33)其著作有《新书》十卷,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吊屈原赋》(作品选P237)骚体赋的代表作,是作者赴长沙王太傅途经湘水凭吊屈原时所作,赋中怀古伤今1、主题: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在政治上的不平和对社会现实的憎恨。

2、写作特色:(1)在体制上,表现为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句法上为四、六言合用,句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

(2)运用大量生动而寓意深刻的比喻和对比,揭示了正直与奸邪、贤能与不肖及美善与丑恶的对抗,鲜明地表现了主题。

二、枚乘《汉书·艺文志》载共有赋9篇,仅存3篇:《七发》、《菟园赋》、《柳赋》,以《七发》文学成就最大。

★代表作:《七发》(作品选P249)(1)内容:假托楚太子因纵欲享乐导致卧病不起。

吴客前往探病,陈说了奇声、奇味、骑射、游宴、田猎、观涛来启发太子,最终以“要言妙道”(中肯的言论、精妙的道理)使太子痊愈。

(2)主旨:劝诫统治阶级要摆脱腐朽糜烂的生活,倡导追求要言妙道,具有积极的意义。

(戒奢)(3)写作特色:①在虚构的框架中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上见于屈原与渔夫、贾谊与鵩鸟,后见于班固的《两都赋》,成为汉赋重要表现形式。

)②句式长短不齐,少用“兮”字句,韵散结合。

(能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②运用一系列比喻、排比层层铺陈,极尽夸张之能事,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绘三、司马相如与《子虚赋》《汉书·艺文志》记载共有赋29篇,仅存6篇:《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代表作:《子虚》、《上林》1、内容:内容前后衔接的天子游猎赋。

前者假托楚国使者子虚和齐国使者乌有互相夸耀自己国家的强大、自然物产的丰富、君主田猎场面的盛大。

后者写代表天子的亡是公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涉猎的盛举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突出天子的绝对权威,最后“曲终奏雅”。

子虚先生——为了维护楚国的体面,夸耀楚云梦泽之事。

乌有先生——为齐国辩护,诘难子虚。

2、主旨:意在讽刺封建统治者不可过于奢侈,但是“劝百而讽一”,客观上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3、艺术手法:采用主客问答体,以虚构形式展开;结构宏大,描写场面雄伟壮观,极有气魄;词汇丰富,文采华茂。

4、贡献: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确立了赋颂的传统,成为后世赋家模仿的典范,为汉赋登峰之作(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

--鲁迅四、赵壹与《刺世疾邪赋》(作品选P278)史书载著有赋、颂、箴、诔、书、论等16篇,现存有《穷鸟赋》、《刺世疾邪赋》、《迅风赋》的残文★《刺世疾邪赋》1、内容:无情地揭露了黑暗的政治现实,讽刺了官场上的丑行,揭示了社会弊病和一切邪恶的根源,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和坚持操守的坚定信念。

2、艺术特点:(1)篇幅短小,笔势凌厉,一反大赋僵硬呆板、缺少生气的风格,变板滞为丰富,变华丽为通俗。

(2)融骚句法、赋句法、散文句法于一体,以适应尖锐情绪的表达。

(3)感情激烈,语言犀利,揭露颇有深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如“宁计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4)篇末加以两首五言诗,强化抒情。

第三节汉赋的地位与影响一、汉赋的局限性作为汉赋正宗的大赋,在思想和形式上表现出许多局限性:题材单一,竞相写作一些宏丽浮夸之词,以炫博斗奇为能事。

二、汉赋的积极意义1、时代意义: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旺盛昂扬的气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后世民族文学的形成起了作用。

2、丰富了汉字与词汇,锻炼了语言词句,提高了文字的表现能力。

3 、从文学发展上看,促进了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

课堂练习:1、两汉最盛行的文体是什么?被王国维先生称为汉一代之文学的是什么?2、汉赋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几种类型,各代表作家、作品是什么?3、有讯辞的是哪类赋?4、司马相如的代表赋是什么?他对汉赋的创作有什么贡献?5、“始邪末正”,主旨是“戒膏梁之子”是指6、子虚、乌有是哪篇赋中的人物?7、“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出自哪篇文章,试译成现代文8、《归田赋》的作者是谁?它在汉赋的发展上有什么地位?9、“劝百讽一”是指哪类赋?第二章汉代散文一、政论散文西汉初年的政论文主要是探讨政治、经济得失,揭露官场丑行,提出治国安邦之策为内容,其作者多为继承战国时期儒家、法家、纵横家的思想、有政治抱负之士。

1、政论散文兴盛的原因及特点(教材P187)政治方面的原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现实社会之利弊,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法。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论贵粟疏》等形式:奏、议、策、疏等特点: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富于文采。

2、代表作家作品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上书秦王》(《谏逐客书》)汉: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晁错《论贵粟疏》刘安《淮南子》(《淮南鸿烈》)二、记事散文记载历史事实和人物,但杂有民间传说,又有想象和虚构,有别于史书,是后世小说的滥觞。

★刘向: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它是我国学人治学的门径,是图书目录学者的经典文献。

它开创了我国目录学的篇章,因此说刘向父子是我国目录学之鼻祖刘向的《列女传》《新序》《说苑》都是历史故事集。

为后世诗歌、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三、抒情议理散文1、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

2、著名的作品⑴司马迁:《报任安书》——书信体之《离骚》。

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在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结构层次:①说明迟迟未回信的原因(不想自取其辱,忙于事务)。

②具体阐述自己的身残处秽,诉说所遭受的奇耻大辱(不能推贤举能之因)。

③回顾了为李陵辩护而获罪的经过(回顾惨痛往事,明哲保身)。

④阐述作者的生死观、荣辱观。

⑤说明自己著成《史记》,可偿前辱之债。

⑥总收愤叹之意。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史记》目的)⑵杨恽《报孙会宗书》⑶邹阳《狱中上梁王书》⑷班昭《为兄上书》⑸徐淑《答夫秦嘉书》⑹李斯《上书秦王》(作品选P322)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事实论据一:“昔” 皆以客之功--事实论据二:“今”重物轻人理论论据:正反结合艺术特色: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

①观点鲜明,论据有力,正反比照,论证充分。

②比喻对偶,铺排夸张,音调铿锵,文采斐然。

可谓骈体之祖。

(7)贾谊《过秦论》首开史论先河内容:总结秦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人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应实施仁义,注重教化。

论述层次秦创业——雄心勃勃秦日盛——所向披靡秦统一——势如破竹秦灭亡——一败涂地写作特色(本篇以气盛为特点而为后人传诵不朽,)1、叙事围绕中心,为表达主旨服务。

(如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概述秦的兴亡过程)2、运用铺张描写和对比手法,突出主旨,突出了秦代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多用排比、对偶句,善用比喻,形成了文章的气势磅礴,语言富有形象性。

感情倾诉酣畅淋漓,笔锋犀利,言辞激切,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4、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