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3-03-06T16:47:54.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0期作者:熊华秀刘会玲[导读] 治愈率达到了100%,戒酒后复发率明显降低,护患关系得到改善,病人满意度达95%以上。

熊华秀刘会玲 (江西康宁医院江西樟树 331211)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275-02 【关键词】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治疗护理长期过度反复饮酒所致的对酒渴求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即为酒依赖,表现为对酒的渴求和经常需要饮酒的强迫性体验,当其突然停止或减少饮酒时,会出现一种急性精神障碍,表现为幻觉,震颤,妄想,烦躁,焦虑,失眠,甚至脑器质性痴呆等症状,对神经系统损害严重,亦可发生消化系统的合并症,如肝损害等。

它是一种难以根治,复发率极高的慢性疾病,应对其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和采取护理措施,现将有关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1日-2012年4月1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酒依赖患者共51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病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酒依赖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1]。

其中震颤,谵妄3例,酒精所致幻觉症15例,酒精所致妄想症9例,人格障碍24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8-61岁。

2 治疗 2.1对症治疗对有戒断症状及慢性中毒的躯体及神经系统合并症都应及时对症治疗;对于中毒性幻觉症及嫉妒妄想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对痉挛发作的戒断症状给予地西泮10mg肌注,每2-4小时一次,发作消失后应尽量使病人安静;对不安,恐惧及痉挛可给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以最小剂量达到最好疗效的短期内使用为宜[2];对抑郁状态给予抗抑郁药。

2.2支持疗法酒精依赖性患者常以酒代饭,导致营养不良。

因此,应给予患者对胃刺激小的食物,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及时补充营养,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2.3健康教育方法酒精依赖患者多不能认识自己酒精中毒的危害性,常不能主动求医或对抗治疗。

工作人员在患者住院初期就应与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主动让患者家属、朋友陪护患者,以满足患者自尊、自重的需要,使其克服焦虑、抑郁的情绪,住院期间工作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朋友共同讨论饮酒的危害,讲解酒依赖的临床表现,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药物常识及戒断反应等,让患者意识到酒依赖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尽早帮助患者解除对抗治疗的心理,提高戒酒的信心。

2.4康复治疗主要目的是预防复发,有资料表明,酒精依赖患者戒酒后,其渴求可持续2—3年,50%以上的嗜酒者戒酒后一年内又饮酒。

因此,应帮助患者正确应对生活事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酒依赖的认识,促进家属主动关心体贴并监督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无酒且温馨的社会康复环境和心理环境。

3 护理措施
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临床病理表现及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3]。

3.1 大多数患者是在醉酒状态下被家属哄骗或公安人员强制到医院就诊的,而一旦醒后发现自己进入闭锁式病房住院,而自己无治疗要求,有的患者就会暴跳如雷,破口大骂,甚至出现伤人、毁物或外冲行为,威胁医护人员开门。

此时,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既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伤害,又要防范病人突发事件的发生,而不能采取强硬粗暴的态度或过激行为而与患者发生冲突。

应待病人情绪稳定后,向患者讲明住院治疗的必要性。

3.2 对清醒合作的住院病人,护理人员应以温和的语气和适当的言语,耐心讲解有关酒精依赖所致精神障碍疾病的常识以及不良后果,让患者做自我比较,使其承认酒依赖是一种疾病,自己已经患有对酒不能自拔的酒依赖这一事实。

在戒酒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并鼓励患者消除其负性情绪,让患者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树立坚定的戒酒信心。

同时,护士要做好精神科常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让病人认识到只有戒酒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3.3 住院病人突然停饮酒后可出现戒断综合征,早期症状有焦虑不愉快,抑郁情绪,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恶寒、出汗、心悸、脉律不齐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此时,护士应及时向患者讲解上述的不适症状是戒酒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随着治疗的进行,不适症状会逐渐消失,并鼓励病人增强自信心,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痛苦,战胜疾病,做好支持性的心理护理。

3.3.1 对于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患者,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病人情绪易激动易与病友发生冲突,此时护士要将其隔离于单间,耐心解释,给患者以安全感。

对不愿配合治疗的病人,应掌握病人情绪变化的特点,做好解释工作,避免激惹病人,保证精神科药物的治疗。

告诉病人服药的重要性,待症状消失后不必长期服用。

患者所出现的精神症状是戒断状态中的表现,不必担心,病情将随着的顺利进行逐渐消失。

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地认识。

3.3.2 对于合并抑郁情绪,悲观厌世严重者,护士要将其房间安置在离护士办公室近且易观察的地方,加强病房的安全检查,在病人活动范围内不可放置任何危险物品,同时护士应保持愉快乐观的工作面貌,积极情绪会通过情绪感染作用消除病人的忧郁和悲观厌世的情绪,并帮助病人加强继续生活的信心。

3.4 康复期病人的心理活动最为复杂,他们面对各种心理压力(如家庭、工作、婚姻、愈后等),渴望得到社会、家庭的尊重和认可,得到正常的待遇和生活。

而出院后面临种种困难,心理负荷超重,如得不到及时帮助解决,往往又可以重新点燃饮酒欲望。

因此,对患者及其家属应从患者入院就开始心理护理干预,让他们认识到酒精依赖是可以治疗而不能痊愈的一种疾病。

在患者出院后为其安排稳定的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教会患者如何掌握并运用替代行为,安排病人的强制性监督及新的伙伴等,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识的提高是取得远期治疗效果的关键。

4 结果
经过治疗和采用上述护理措施后,患者及家属掌握了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治愈率达到了100%,戒酒后复发率明显降低,护患关系得到改善,病人满意度达95%以上。

5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交往的增多,以及生活、行为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生活中的饮酒现象也日益普遍化,随之造成的醉酒、酗酒、慢性酒精中毒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疾病也常见,但在此类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对酒的知识所知甚少,很少有人知道酒的“安全问题”、“有害饮酒”、“危险性饮酒”。

几乎没有人知道酒与高血压、心脏病、精神障碍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做为一名合格的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还要掌握精湛的护理技能及广博的医学科普知识,才能更有效的运用宣传干预手段,做好患者及家属有关酒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帮助其充分认识到酒精滥用的危害,只有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才能使更多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增长长期戒酒的信心和决心,以健康的身心享受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5-66.
[2]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陈淑清,刘静芳,宋文良,主编.精神科临床护理[M],长春出版社,1992:118-1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