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阶段建设报告一、团队建设概况2008年立项以来,经过团队全体成员的努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了任务书的各项指标。
1.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完成团队的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双师”结构更加合理,尤其是团队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成果突出。
2.围绕“一个中心、2个目标、3个教师、4个阶段”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功,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3.“规划+校本”两大类教材建设共建设规划教材7本、校本教材6本。
4.建设了“通用平台+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已经在2009级学生中实施以课程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学生反映良好。
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课程评价方式改革。
5.借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家级示范专业项目建设平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引领合肥职教院区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引领安徽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类师资队伍的建设,成效显著。
6.科研成果显著。
7.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下岗工人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国家教学团队从立项以来把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做为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团队负责人李雪教授的带领下制定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计划,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策略,使团队在年龄层次结构、学历层次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建设过程中,团队尤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团队的骨干。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是一只充满活力的团队,具体表现在:1、团队是一只年龄结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通过采用“引进来”策略,逐步加大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团队建设以来,已经接收高校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3人、从企业引进技术骨干18人,使得老、中、青比例达到2:4:4。
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引进的青年教师充分考虑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进步方向,对于从高校引进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又要能很好把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进步并适时更新知识结构,对于从企业引时的技术骨干,一定要有产品生产与设计经验,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重点培养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如何将这种企业经验转移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
“引进来”并不是结束,对于每一个引进来的团队成员,团队根据其个人特点制定详细培养计划,让他们在团队的自己的位置上不断进步。
2、建设学历结构合理的即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通过“走出去”策略提高团队的教学经验与学历层次。
团队建设以来共培养7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0名教师到企业培训,1名教师到重点高校作访问学者,6名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双师”素质培训与教学改革培训。
通过以上方法使团队学历层次更加合理,硕士以上学位有15人,其中有1人拥有博士学位。
教授2人,副教授11人,通过培养与交流,教师教。
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例如在全国及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连续获佳绩。
3、建设专兼职结构合理的兼顾“两系统”的教学团队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法团队专兼比例达到1:1,考虑团队建设以前,专任教师一般来自于普通高等学校,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在培养学生的系统化理论知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而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系统化实践能力方面有着独道的优势。
同时,团队建设中经常组织专兼职教师交流,这样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互相融合,使学生职业技能进一步提升。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其中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团队建设中充分认识到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性,目前参加博士学习的都是近两年引进的青年教师,同时通过培训、听课、交流、多方对青年教师提高其综合水平,从而使其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的很快。
三、课程建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从课程的体系、教材、教学和评价4个层次进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图1 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1.课程建设具体实施方法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建设课程体系,课程的能力层次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分别对应相应的课程。
其中,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以具体项目为主线,将传统的专门化课程进行分解与整合,新构建的核心课程包括机电设备气液电传动、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及维护、机电设备的信号检测与处理、机电设备(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普通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电工技术与实践、电子技术与实践等7门。
课程体系的建设如图2所示。
图2 “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类教材的建设的原则是兼顾两个系统;另一类是校本教材,这类教材的建设综合考虑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实验实训条件、地区的人才需求的特殊性等进行建设。
课程评价方式有基础课程的“考教分离”的考核、核心课程的“理论+实践”的考核、实训环节的“操作与考核分离”的考核、跟班实习的“企业+学校”考核、顶岗实习的“顶岗业绩+实习报告”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考核等5种方式。
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评价方式2.课程建设成效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
在课程建设中注重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建设了《电工技术与实践》、《电子技术与实践》、《机电设备气液电传动》、《机电设备的信号检测与处理》、《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及维护》、《机电设备(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普通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等7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
示范建设以来,专业教师主编、副主编正式出版教材与社会用书33本,其中1本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电气控制与PLC》),5门省部级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实验指导教程》、《PLC实验指导教程》、《电路基础》、《电气控制》。
)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根据学生特点、区域化人才需求,学校自身条件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法方法,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原则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调研,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难度很大,但是培养“贴近职业”的可操作性人才可操作性要强得多,具体做法是: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机电一体化核心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地,场地由实践训练区、综合教学区、问题讨论区组成,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学,而不是传统的“教室+实验”模式,同时建设一批采用任务或项目驱动的与场地的设备配套的校本教材。
目前的做法是“一个中心、2个目标、3名教师、4个阶段”,围绕“贴近职业”1个中心,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设备维护和产品制造2个专门化方向人才,教学由3名教师协同完成,即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室训室管理员各1人,教学分为工具使用与元件识别、仿真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4个阶段。
教学过程中选择“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项目做为教学案例,采用“实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2、“学训导师制”教学改革对于尖子生团队进行的“学训导师制”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如下:(1)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优秀学生参与,学生从二年级的上学期可以进入“学训导师制”的学习。
(2)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理论要求、实训条件以及技术进步要求制定培养计划。
(3)学生不再跟班上课,由专任教师单独指导,并根据培养计划实施具体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方案,学生在实验实训室完成职业技能训练。
(4)学习期间可以参与系部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实验指导书的编写,以培养综合能力。
(5)学生作为竞赛选手参与各种职业技能竞赛。
五、科研成果六、教学团队的示范与辐射作用1. 合肥职教园区的引领作用我院坐落于合肥职教园区,园区拥有十几家职业学校,我院作为职教园区的龙头学校,在对园区内职业学校开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室、为园区内职业学校提供师资培训、为园区内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进行指导做了大量工作,具体成效如下:(1)开放电工基础实训室、数字电子实训室、应用电子技术实训室等3个基础课程实训室,开放生产过程控制实训室、电气控制实训室等2个专业实训室,团队成员承接大量的开放实验实训任务。
(2)指导园区学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
(3)指导园区内学校学生等职业技能竞赛培训方案。
2. 安徽示范高职的示范作用我院是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合作委员会(简称“A联盟”)的领头学校,同时又是“A联盟”下的电类专业建设协作组的组长学校,借助这样平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安徽省高职院校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具体的成效如下:(1)引领建设电类专业通用基础平台课程标准。
(2)引领建设电类专业通用基础平台课程的试题库,已经完成的题库有:《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非电类)等3门课程。
(3)引领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通用考试平台的建设。
(4)引领电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包括:“A联盟”内师资交流(已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等省示范院校互派教师6人)、“A联盟”内教师职业技能竞赛、“A联盟”内教师说课比赛等活动。
3.扶持作用支援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阜阳科技职业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其在机电一体化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师资等方面提供援助。
七、服务社会1.承担安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训承担全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师资培训工作。
近2年来以模块化生产系统和自动线技术为平台,面向全省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能培训。
2007年承担中职电子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师资培训30人,2009年承担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素质”师资培训20人。
2.下岗人员的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为支持国家的下岗工人再就业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家教学团队在维修电工岗位、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等技术培训和支持,为中科院物理所等下岗工人提供岗前培训34人次。
3.在职职工的社会培训承担合作企业的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团队教师参与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怀宁海螺等3家合作企业在职职工的维修电工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培训103人次。
4.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题库建设团队成员程周主持《国家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新国家标准》和《安徽省维修电工技师技能鉴定标准题库》。
5.建设“普及”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科技用书为了普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团队共建设《三菱系列PLC入门与应用实例》等科技用书9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