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乡村文明行动)绩效评价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乡村文明行动)绩效评价报告

2016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乡村文明行动)绩效评价报告一、项目概述(一)项目立项为深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从2013年起,省文明办和省财政厅联合组织实施了乡村文明行动“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通过项目化运作,在全省集中建设100个文化特色示范镇和1000个“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

三年来,先后制定印发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建设完成省级文化特色示范镇100个、省级“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居)1885个。

根据前三批项目建设情况,2016年继续实施第四批省级项目建设,拟建设“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居)266个(不含青岛市,青岛市资金自筹)。

根据省文明委工作安排,2016年省文明办和省财政厅组织实施了乡村文明行动“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第四批省级项目。

(二)项目预算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省财政继续设立专项资金4050万元,根据省文明委工作安排,确定使用方案如下。

1.“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2660万元2.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96万元3.联合部门开展工作经费40万元4.“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和移风易俗工作经费1000万元5.委托第三方对乡村文明行动进行暗访认定98.6万6.委托第三方对“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进行绩效评价21.3万元7.其他经费134.1万元(三)项目计划实施内容2016年5月9日,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山东省财政厅发布鲁文明办[2016]13号文,组织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第四批省级项目建设,要求各地根据“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居)的建设标准和申报条件,本着广泛发动、自愿申报、择优确定的原则,根据省级项目分配名额,按照1:1.5以上的比例组织上报,省里根据申报单位建设情况,筛选确定省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居),进行资金奖补。

2016年11月9日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发布鲁文明委[2016]12号文,确定济南市市中区党家街道办事处宅科村等300个村(居)作为第四批省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居),其中山东省16地市(不含青岛市)的266个村(居)建设资金由省财政拨付,青岛市34个村(居)建设资金自筹。

省财政对省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居)进行适当资金奖补,主要用于各类文化宣传载体的制作更新、内容更换、修缮维护等,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妇女培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等。

(四)项目组织管理省财政厅:项目资金审批以及拨付。

省委宣传部:筹备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全省乡村文明行动推进会、调研、工作培训班、乡村文明行动宣传等工作。

省统计局:社情民意中心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工作。

省妇联:“新农村新生活”农村妇女培训工作。

省团委: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志愿服务工作。

各村(居):资金落实,具体进行“百镇千村”建设工作。

(五)项目绩效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积极引导全省各地统筹城乡资源,推进文化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升农村思想道德宣传阵地建设水平,推动乡村文明行动取得实效,为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组织实施“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是以项目化运作推动乡村文明行动向纵深拓展的重要举措。

二、评价基本情况(一)评价思路为保质按期完成评价任务,召集骨干专业评价人员成立项目评价小组,另聘两名行业专家全程指导绩效评价工作,保障评价任务顺利完成。

通过对评价目的、原则、范围、内容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全体参与评价工作的人员熟悉了评价基础表格、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通过统一认识和评分标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公平,评价工作历时2个半月。

本次评价工作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成立评价工作小组,制订评价实施方案,为评价提供工作指引和具体安排。

第二步,以县(市、区)为单位提报评价所需资料及佐证材料。

第三步,书面评审,评价小组对125个县(市、区)266个示范村所报材料进行核查评审,分析存在问题;第四步,现场评价,在书面审查的基础上,评价小组按地域随机抽取39个县(市、区)80个示范村(项目抽样比例为30.08%)进行现场核查及调查问卷,进一步考察百镇千村项目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第五步,总结评价结论,归纳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形成并提交第三方评价报告。

评价流程图如下:(二)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本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与项目相关单位沟通的基础上,考虑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等因素,科学编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充分体现和真实反映项目绩效状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财政部《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及省财政厅相关文件进一步细化形成,由四级指标构成,其中一二级指标名称及权重未做调整,三、四级指标名称和权重根据本项目情况进行调整完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设置了个性指标,充分体现项目特点,准确、客观反映项目的产出和效果。

评价标准由评价专家根据相关文件及其他评价项目经验论证后确定,详见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文件及本项目具体情况本项目绩效评价拟采用以下6种评价方法,具体评价方法不限于以下6种:1.目标比较法通过对财政支出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的绩效目标比较,分析完成目标或未完成目标的原因,从而评价绩效的方法。

2.案卷研究法案卷研究法是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从而获得大量有用证据,是本项目研究证据收集的重要信息采集手段。

在本绩效评价项目中,通过案卷研究法,根据相关资料名单收集与“百镇千村”建设资金使用状况相关材料,评价项目全过程绩效情况。

3.现场调查法对项目实施单位和实施地点进行现场评价,了解项目实施和运行情况,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观点,核实项目相关信息。

4.公众评判法公众评判法即问卷调查法,可以定位项目相关利益群体,大规模收集其态度评价信息,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化证据。

5.横向比较法将相同或近似的支出项目通过比较其在不同地区间的实施执行情况来分析判断支出的绩效。

6.专家评议法专家评议会,是资深专家根据评价依据的材料目录,负责整体设计本项目的评价体系,审核本项目的关键评价问题与评价指标,根据评价问题、指标所对应的各类证据进行项目绩效的综合评价等。

在本评价项目中,绩效指标的评价和打分,主要以专家评审会的形式进行。

四、评价结论情况(一)综合评价结论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书面评审、实地核查、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等评价方法,对项目投入、过程、产出、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评价分书面评审、现场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环节,环环相扣,互为印证。

书面评审,评价小组依据提报材料(含佐证材料)对125个县区266个示范村项目进行审核、分析与评分,最后得出各项目的书面评审分数平均为90.07分。

现场评价,评价小组根据项目区域分布、现场评价要求的覆盖程度,随机选取评价对象,涵盖16个地级市的80个示范村,涉及金额1112万元,占总项目数的30.08%,占专项资金总额27.45%,最大限度的提高现场评价样本覆盖率。

评价小组在现场评价中,实地考察了百镇千村项目建设情况、核实了资金使用单位提供评价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在项目现场向当地群众派发了1600份满意度调查问卷,作为评价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评价小组的专业核查、评审,核定现场评价平均得分为90.54分,现场评价得分率90.54%。

最后,评价小组通过对书面评审得分和现场评价得分二者间的交叉对比分析,综合评价认定:虽然书面评审得分与现场评价得分很接近,但不同的指标得分差距明显,一部分指标现场评价得分高于书面评审得分,主要是因为资金使用单位报送评价材料不完整所致,而另一部分指标现场评价得分低于书面评审得分,主要是因为资金使用单位报送评价材料的真实性所影响,可见书面评审具有全面性,但缺乏真实性核查,因此,以现场评价90.54分作为综合评价的最终得分更为客观公正。

(二)主要指标得分情况分析绩效评价一级指标有四个,分别为投入、过程、产出、效果。

综合评价各主要指标得分情况如下:1.投入方面该指标分值20分,评价得分18.57分,得分率为92.85%。

项目立项规范,项目的申请、设立过程符合有关程序;绩效目标设置较合理,但绩效指标需进一步明确;项目资金足额到位,到位及时性需进一步改善。

2.过程方面该指标分值30分,评价得分26.12,得分率为87.07%。

项目业务管理欠规范,在过程控制、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方面需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但对村级财务监控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3.产出方面该指标分值20分,评价得分18.89分,得分率为94.45%。

项目产出方面总体表现较好,但需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实际完成率。

4.效果方面该指标分值30分,评价得分26.96分,得分率为89.87%。

项目效益综合评价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影响方面需提升。

(三)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1.取得的成效(1)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善,村民环保意识增强,对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2)项目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近年移风易俗的大力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一些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给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

(3)一定程度形成了资金聚集效应。

专项资金的补助使部分村资金难以筹集的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一些基础建设较差的村得到了当地交通部门的资金配套;一些第一书记所包村能积极争取各方资金进行配套建设。

(4)传统文化与乡村文明行动和谐融合。

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很多村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了民俗馆、村史馆、红色文化记忆馆,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宜吸收的文化资源。

(5)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乡村文明行动“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大多示范村在文化宣传阵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设了文化大舞台、文化广场、健身广场、文化大院等,部分县区还专门对村民进行了文化娱乐方面的培训,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素质。

2.存在的问题(1)资金到位不够及时。

由于示范村评审程序的原因,示范村名单公布时间在2016年11月份,造成专项资金到位不够及时,最早资金到位的示范村接近2016年年底,影响了项目进度。

(2)示范村建设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文化宣传。

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建设规律基本是首先将资金用于提升基础设施、改善村居环境等方面,如资金富余才考虑文化宣传方面;建设条件较好乡村,可兼顾文化宣传及村居环境提升。

(3)过程管理欠规范。

大部分示范村对项目实施过程控制薄弱,合同意识淡薄,档案资料管理不到位。

财务管理基本实现了村账镇管,对村级财务有一定监管作用,但监管仍然不够彻底,需进一步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