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目347应用心理硕士考试大纲解析(预览版)

科目347应用心理硕士考试大纲解析(预览版)

347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是指认得心理现象。

传统的心理学一般认为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也称个性心理)两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理现象的分类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认知心理学倾向于把具有动机作用的情绪、情感和动机放在一起,而把个性概括为能力和人格。

不管如何分类,它们都是心理现象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不同的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的学派的奠基人是冯特,铁钦纳是其著名的代表人物。

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有这些元素构成的,知觉是由感觉、观念是由意象、情绪是由激情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法,强调被试自己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其基本主张是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那样,只求分析意识之元素。

机能主义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

行为主义不但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的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行为。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实验法,反对内省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其代表人物还有柯勒和考夫卡。

这一学派先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元素观,后又反对行为主义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的行为的观念,它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知觉经验虽来自外在刺激,各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但人的知觉确实有组织的。

集知觉而成的意识时多加了一层心里组织,所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心理实验,他们在和知觉、学习、思维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

五、精神分析之一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医生弗洛伊德于1896年创立,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揭示无意识内容,使病人恢复童年期的记忆和情绪状态,通过释梦,揭露无意识的伪装,了解象征符号的真实含义。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

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并为实验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学派强调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并获得最高个人成长的过程,即自我实现。

他们认为,每个人本来都具有这种潜能,而人本主义的研究目标就是要找到能够帮助人们发挥出这种潜能的方法。

它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冲淡了心理学科纯科学色彩。

七、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认知过程),所谓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能力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它的基本作用是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把这种信息转变为自身的经验结构,然后运用这种认知结构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1、变量与控制:自变量极其操纵这个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自变量的种类:根据自变量是否可以操纵可以分为:可操作的自变量和不可操作的自变量。

可操作的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自变量,对它定义的不同水平属于不同的实验条件。

不可操纵的自变量也成为被试变量,是指研究者不可以直接操纵,由被试的一些特质所构成的变量,它只能基于被试固有的特性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被试,对它定义的不同水平是指不同的被试组。

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自变量合一分为: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

外部刺激包括物理刺激和社会性刺激,这类刺激一般比较容易操纵。

内部刺激来及被试本身的特性,包括被试固有特性和被试暂时特性。

被试固有特性主要是指被试在实验前已经具有的特点,如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这些被试固有特性一般不同意改变,如果把这些特性作为实验的自变量,通常是按照某种标准对被试进行分类以获得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自变量的操纵: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

确定处理水平。

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

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成为因变量。

因变量的种类: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等。

应变量的控制:不同于以准确操纵为目的的应变量控制技术,因变量的控制着眼于如何精准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

主要是反应控制和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

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其实就是为使反应能够具体度量而规定一系列标准或具体指标的过程,简单的说,也即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的过程。

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

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

还有就是要避免量程限制,以防出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额外变量及其控制额外变量的类别:通常包括两大类,即随机的额外变量和系统的额外变量。

随机的额外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偶然起作用的额外变量。

系统的额外变量是指经常的、稳定的起作用的我额外变量。

从误差的来源划分:来自被试的,主要涉及参与研究的动机、焦虑、有关经验、性格特点、当时的生理状态、被试的反作用等。

来自主式的,主要是年龄外表等,还有实验者效应,这种现象是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被试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来自实验设计的,来自实验环境条件,来自统计处理。

额外变量的控制: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试验中排除出去。

恒定法,即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额外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的方法。

统计控制法,即试验后控制,就是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2、实验的信度和效度实验信度只是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影响实验信度的因素:观察量和对结果的统计检验。

以及被试,主试,施测情境和测量工具。

实验信度的验证: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的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

统计回归。

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

测验。

被实德选择和分配。

被试的亡失。

仪器的使用。

交互作用等等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区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也称生态效度。

一般而言,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实验的反作用效果,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

实验安排的反作用,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

结构效度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极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结构极其转换的有效性。

影响因素:操作化前对构思的分析不够完整,单一操作的偏差,单一方法的偏差,被试的要求特征,实验者的期望效应,混淆的构思和构思层次,不同处理的交互影响,测试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构思与构思之间有限制的推广力。

统计结论效应是指由于统计方法引进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程度,它主要反应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

影响因素:统计检验力低,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多重比较和误差差异,测量工具的信度,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实验环境中不确定非相关事件的影响。

被试的随机差异。

3、反应时法反应时法(一)反应时概述1)反应时的含义: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实验的基本原则:准确--速度性权衡;反应时的开端: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提出人差方程:B-A=1.233秒历史研究:赫尔姆霍兹,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为(26m/s),人的神经传导速度60m/s,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的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ABC减数法),之后斯腾伯格又提出了加因素法;因此,第一阶段:以减数法为核心(ABC时期)第二阶段:以加因素法为标志(新时期)反应时的种类A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作简单反应时间B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测得的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C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刺激,对其他刺激的呈现不需反应测得的反应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与机体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分为:刺激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实验仪器的因素;刺激方面的因素:(1)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的性质,一般而言:触觉的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2)刺激的物理特性: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都会影响反应时的产长短;(3)刺激的物理特性的复杂程度:刺激物体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等等,也会影响到反应时;(4)刺激呈现的位置:在显示器屏幕的中间还是两侧,是视野中心还是边缘;(5)有无线索提示,以及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当有线索存在时可能会加快刺激的反应速度;环境方面的因素:比如噪音的影响,光线,通风情况等都会对反应时造成影响;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也会影响反应时的测量;主观因素:感觉器官的适应水平;被试的注意和准备状态;练习效应;被试的动机与态度;年龄因素及个体方面的差异因素;被试的身心状态,比如药物,疾病的作用;(三)反应时技术减数法:减数法的原理:减数法的实验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以外两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减数法的应用:证明心理旋转的存在;证明短视记忆的视觉编码;加因素法:加因素法的前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