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一、神经系统的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部位 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反射:指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活动中,
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应。
2、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部
→运动神经→效应器
(5)桡神经
行程:在桡神经沟(此处易损伤)
内下行肱骨外上髁前上方分支。
分布: 肌支(深支):上肢背面肌肉和肱 桡肌、旋后肌以及皮肤,前臂—尺 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
皮支(浅支):手背桡侧手背桡侧
半、桡侧2个半指背面的皮肤。 损伤:“垂腕”等。
上肢肱骨骨折与桡神经损伤
手部皮肤的神经
手部皮肤的神经
皮支 耳大神经:耳廓及附近的皮肤。
颈横神经:颈前部皮肤 锁骨上神经:颈外侧下部、胸
壁上部和肩部的
皮肤。
肌支——膈神经:运动纤维——膈肌。 感觉纤维——胸膜、心包、膈下部分腹膜。 膈神经损伤——呼吸减弱
(二)臂丛
1、组成和位置
C5—8T和T1部分前支;穿
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后 上方,入腋窝。在腋动脉周 围形成3个束:内侧束、外 侧束和后束。
上肢神经损伤后的表现
(三)胸神经前支 1、肋间神经:11对,行于肋沟内。 2、肋下神经:1对 3、节段性:
胸骨角 乳头 剑突 肋弓最下缘 脐 脐与耻联合连线中点
T2
T4
T6
T8
T10
T1组成和位置 T12小部分,L1——4的前 支。腰大肌的深面。
2、腰丛的分支
(2)大脑半球的内侧面 胼胝体、穹隆、透明隔、扣
带沟、胼胝体沟、扣带(沟)
回、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楔 叶、舌回; (3)大脑半球的底面 嗅束、嗅球、嗅三角、海 马旁回、、海马旁回钩、海马 沟、齿状回、海马。
2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1)大脑皮质: 1)第1躯体运动区 2)第1躯体感觉区
3)视觉区
(三)间脑
间脑内的腔为第三脑室
1、背侧丘脑(丘脑):内髓板、前
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腹后内 侧核群、腹后外侧核群 2、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3、下丘脑:视交叉、视束、灰结节、 漏斗、垂体、乳头体;
背侧丘脑(丘脑)
4、第三脑室
位于丘脑与下丘脑之间: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
(四) 端脑
2)脊髓丘脑束—传导痛、温、粗触觉, 周围突 中枢突
脊神经节细胞
上升1 节
白质前连合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背侧丘脑
一侧脊髓丘脑束病变——患者伤侧面水平1——2节以下痛 觉、温觉丧失,触觉无严重障碍。
(2)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起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 叶前部 锥体交叉 ①-皮质脊髓侧束(侧索)骼肌随意 运动 ②-皮质脊髓前束(前索)侧或对侧, 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 ③-损伤:一侧皮质脊髓侧束损 伤,同侧伤面以下痉挛性瘫痪, 出现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 进,肌不萎缩,病理反射阳性。
4)听觉区 ①说话中枢 ③听话中枢 ④阅读中枢 5)语言中枢 ②书写中枢
(2)基底核
头 尾状核 体 ①纹状体 尾 新纹状体 病变:运动过度、肌张力下降—舞 蹈病。 豆状核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病变:运动减少、肌张力亢进 ②屏状核 —震颤麻痹。 ③杏仁核
基底核
(3)大脑半球的髓质
①连合纤维:胼胝体、前连合 ②联络纤维 ③投射纤维:内囊 位置:尾状核、丘脑、豆状核之间;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胞体及大部分树突聚集部位。 2、皮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3、髓质:大、小脑内部的灰质。 4、神经核: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结构。 5、纤维束: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6、神经节: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位于周围。 7、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聚合为粗细不等的神经束,有结缔组 织包裹。
(五)骶丛
1、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组成:L4一部分、L5、S1—5、
Co的前支。 位置:小骨盆侧壁,骶骨及梨状
肌前面。
2、骶丛的分支 (1)臀上神经:支配臀中肌、 臀小肌、阔筋膜张肌。 (2)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
(3)股后皮神经:出梨状肌下孔, 分布于臀下部、股后部及国窝 (4)阴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坐 骨小孔—坐骨直肠窝。分布于肛门
组成:由上、下行传导束构成;
形状:双侧呈“><”形 分部: ①内囊前肢;②内囊后肢 ; ③内囊膝 损伤:对侧半身感觉(浅、深)、运动障碍(痉挛性瘫 痪)、偏盲—“三偏症”。
3、边缘系统
内 囊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 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 颈神经8对——C1—8 胸神经12对——T1—12 腰神经5对——L1—5 骶神经5对——S1—5 尾神经1对——CO1 前根——运动。 后根——感觉。 脊神经节
2)下行传导束
锥体系: ①皮质脊髓束 ②皮质核束 皮质脑桥束、红核脊髓束、顶盖 脊髓束、内侧纵束 (4)脑干内的网状结构 (1)网状结构—使脑处于觉醒
状态
(2)中缝核群—产生神经元的 递质(5-羟色胺)。
(二)小脑
1、小脑的外形 小脑蚓、小脑半球、原裂、 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疝。 2、小脑的分叶 (1)绒球小结叶—原小脑
脊髓的内部结构
C8
T3
T6
T12
L2
L5
S2
2、白质
(1)上行纤维束
1)薄束——同侧T5以下脊神经节
细胞,周围突---0---中枢突(薄 束和楔束) 楔束——同侧T4以上脊神经节 细胞,分布于肌、腱、关节和皮 肤的感受器——传导本体感觉 (位置、运动和振动觉)
后索病变——患者伤侧面以下本
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力和运动的协调。
固有束:起于脊髓止于脊,完成脊髓间联系。 (四)、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
二
端脑 间脑 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
脑干
人脑平均重为1400 g, (男性1375.5g ,女性
1305.14g)
(一)、脑干
包括中脑、脑桥、延髓 1、脑干的外形 (1)延髓:锥体、锥体交叉橄榄 (2)脑桥:脑桥基底部、基底沟、
(2)前叶—旧小脑
(3)后叶—新小脑
3、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皮质、小脑髓质、小脑核(齿状核、顶核、栓状核、
球状核)
4、小脑的功能
功能 1、维持身体平衡(古小脑) 蹒跚 损伤 站立不稳,步态
2、调节肌张力(旧小脑)
3、调节骨骼肌运动的协调 (新小脑)
肌张力降低
运动不协调(共 济失调遣)如举足过
高,指鼻试验阳性
变性——多巴胺分泌减少,——引起震
颤麻痹(Parkinson病) 4)橄榄核、脑桥核
(3)纤维束
主要是上行、下行纤维构成。
1)上行传导束
①内侧丘系:传导对侧躯干、肢体 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②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躯干、肢 体的浅感觉(痛、温、触觉)。 ③三叉丘系:传导对侧头面部的浅 感觉(痛、温)和粗糙触觉。 ④外侧丘系:传导双侧听觉,以对 侧为主。
延髓脑桥沟、脑桥小脑三角
上丘——视觉反射中枢, 下丘——听觉主要传导通路的重要 核团。
(3)中脑:大脑脚、脚间窝——有 动眼神经根出脑。
脑干背侧面
脑干核团
(4)菱形窝:第四脑室底、髓 纹、正中沟界沟 (5)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 小脑
2 脑干的内部结构 (1)脑神经核:3—12对神经核位于
外括约肌、肛门周围皮肤、会阴肌、
阴囊(阴唇)的皮肤以及 阴茎(阴蒂)的皮肤、包皮、阴茎 (阴蒂)头。
(5)坐骨神经:是全身最 长最粗大的神经。 行程:经梨状肌下孔出盆, 在臀大肌深面,股骨大转
子和坐骨结节之间面俱到
→大腿后面→月国 窝上方 分支: 分支:
主要结构:胼胝体、大脑皮质、大 脑髓质、基底核、侧脑室。
1、大脑半球的外形 脑沟、脑回、中央沟、外侧沟、 大脑半球的分叶: 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脑底) 表面有沟、回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和 枕前切迹——把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
五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1)大脑半球的上外侧面 ①额叶: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 中回、额下回。 ②顶叶: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内沟、顶上小叶、顶下小 叶、缘上回、角回。 ③颞叶: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 ④枕叶: ⑤岛叶:
(1)股神经
行程;在腰大肌外侧缘,经腹股沟 韧带深面致大腿的股三角。 分布:肌支:大腿前肌群, 皮支:大腿前面皮肤, 隐神经(与大隐静脉伴行)——小 腿内侧面、足内侧缘皮肤。 损伤:小腿不能伸。膝跳反射消失。
(2)闭孔神经
穿闭孔致闭孔大腿内侧 分布:肌支:大腿内收肌群, 皮支:大腿内侧面皮肤。损伤—— 大腿不能内收。
2、臂丛的分支
(1)腋神经 行程:伴旋肱后动脉绕肱骨
外科颈(此处易损伤)后方致
三角肌深面 分布:三角肌、小圆肌和肩
部臂外侧上部的皮肤。
损伤:三角肌萎缩 (2)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 肤(即前臂外侧皮神经)。
(3)正中神经
(1)行程:与肱动脉伴行,在 指浅、深屈肌之间下行。
(2)分布:前臂—除肱桡肌、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 脊 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颈膨大:支配上肢 腰骶膨大:支配下肢 脊髓圆锥:终于L1下缘 ——终丝(无NT)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前根走出
后外侧沟:后根走出——后根末端有脊神
经节 脊神经: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
脊髓的共31个节段: C8节段 T12节段 脊髓 L5节段 S5节段 Co1节段 共3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