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的形成与调控
月经期
月经正常表示着持续几天的月经来潮(通常 是3-5天,但2-7也是被普遍接受的)。月 经来潮时平均的血液流失为35毫升,同时 10-80毫升也属于正常现象。一些女性还发 现她们在月经来潮期间会出现子宫内膜成组 织状混着血液流出的现象,这也是正常的。
月经周期的调控
性腺 下丘脑和脑垂体 神经系统上的循环效应
下丘脑和脑垂体
脑垂体调节的性激素,其中卵泡刺激素和黄 体刺激素占主导地位: 卵泡刺激素刺激卵巢中不成熟的卵泡生长。 黄体刺激素引发排卵。 下丘脑中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调节脑垂体,另外下丘脑和脑垂体都会受到 来自卵泡的回馈。
神经系统上的循环效应
有神经疾病的女性会在每个月固定的时间内 经历一段神经活跃期。百分之八十的癫痫病 女性患者会在雌激素浓度增加、与黄体酮浓 度下降的周期间癫痫发作频率增高。神经元 γ-氨基丁酸受体浓度图中△值增高。
分泌期
排卵后,卵巢内出现黄体,故分泌期又称黄 体期。黄体是卵泡在排卵后持续生长分裂最 终在卵巢中形成的一种固体物质。排卵期后, 残余的卵泡在脑垂体的帮助下转换成了黄体。 在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 内膜继续增厚至5mm。子宫腺极度弯曲, 腺腔膨胀,充满由腺细胞分泌的含糖原等营 养物质的分泌液。
月经周期的形成与调控
月经
月经是指子宫内膜脱落,脱落的内膜组织和 血液由阴道排出的现象,也称为经血。女性 及部分雌性哺乳动物在生育期内会固定出现 月经,此循环周期称为月经周期。
子宫
子宫颈 子宫体 子宫底
● ● ●
外膜 肌层 内膜
经周期,又称作经期、生理期,是人类女 性在生理上的循环周期,发生在其他的哺乳 类动物则是经历发情周期。 从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不同量的雌激素和 孕激素调节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 层发生周期性变化 一般每28天左右
月经周期的阶段
又称卵泡期) 增生期 5-14 (又称卵泡期) 分泌期 15-28 月经期 1-4
增生期
此期卵巢内有一批卵泡正在迅速生长,故又 称卵泡期。在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上 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增生早期, 子宫腺少、细而短。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 厚,子宫腺增多、增长且弯曲,腺腔增大, 腺上皮细胞呈柱状,胞质内出现糖原;螺旋 动脉也增长、弯曲。
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每个女性的月经 周期也有长有短,一个女性的最长周期减去 最短周期结果在8天以内的都属于正常现象。 长短之差小于4天的女性非常少见。而长短 之差在8天至20天则有些适度的反常。长短 之差在21天以上的女性则属于严重反常。
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从第一天月经来潮开始算起,原因 是月经来潮的发作相当符合于激素分泌的周 期。大体上可将月经分为下表中的几个段, 每个阶段的长短因人而异,因周期而已。
性腺
在调节月经周期中占主导地位的两个性激素 是雌二醇和黄体酮。 雌二醇前后两次到达浓度最高峰:卵泡生长 时和黄体期时。 黄体酮实质上在排卵前并没有出现,但在黄 体期时和怀孕时占主导地位。很多排卵测试 就是针对黄体酮存在状态的测试。
性腺
排卵之后产生的黄体——由卵巢内残留的卵 泡转变而成——分泌雌二醇和黄体酮两种激 素。唯有在怀孕之后,雌二醇和黄体酮被分 泌的目的才会转变成了中断月经。反常的急 速调节导致月经紊乱。
神经系统上的循环效应
当这些γ-氨基丁酸受体被抑制时,△接收器 低的神经元比△接收器高的神经元容易兴奋。 在部分鼠类发情周期间,当雌激素浓度比黄 体酮浓度低时,△接收器数量减少,神经元 活跃性增高,焦虑和痉挛敏感度增高
Thanks
分泌期
固有基层组织中含大量营养液而呈现水肿。 基质细胞肥大,胞质内充满糖原、脂滴。螺 旋动脉增长,更加弯曲。卵若受精,子宫内 膜进入妊娠期,内膜继续增厚,发育为蜕膜, 若未受精,则进入月经期。
月经期
排卵未受精,月经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 素的水平下降,螺旋动脉退化,内膜缺血导 致包括血管壁在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坏死。而 后,螺旋动脉短暂扩张,血液涌入内膜功能 层,内膜表层崩溃,坏死的组织块及血液进 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在月经末期,功能 层全部脱落,基底层的子宫腺细胞迅速分裂 增生,向表面铺展,修复内膜上皮,进入增 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