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经典例题

化学经典例题

试题
小明在家做蔗糖溶于水的实验时,观察到如图现象.请填空:
(1)能说明糖水是溶液的现象有:
均一、稳定

(2)溶解后,液面低于原水平线的微观解释是:
分子间有间隔,蔗糖分子进入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使总体积减少

(3)再加入足量蔗糖,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蔗糖固体留在杯底,其原因是:
该溶液已达饱和状态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物质的微粒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3)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属于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解答:解:(1)能说明糖水是溶液的现象有:糖水是均一、稳定的.故填:均一、稳定.
(2)溶解后,液面低于原水平线的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蔗糖分子进入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使总体积减少.故填:分子间有间隔,蔗糖分子进入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使总体积减少.
(3)再加入足量蔗糖,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蔗糖固体留在杯底,其原因是:该溶液已达饱和状态.故填:该溶液已达饱和状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特征,解答时要从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如果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属于溶液,反之则不属于溶液.
5g
5g+10g
×100%=33.3%;
(2)对比②③的实验数据,加入15g该物质时所得溶液为21g,大于实验②的20g溶液,说明10g水溶解10g该物质时并未达到饱和状态;故②中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根据实验③所得数据,30℃时10g水溶解21g-10g=11g该物质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即30℃时10g 水中含有11g该物质;故30℃时,NaOH的溶解度为110g;
(4)设产生的沉淀的质量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10g x
80
98
=
10g
x
x=
98
8
g
98
8
g
98g/mol
=0.125mol.
故答案为:(1)33.3%;(2)不饱和;(3)110;(4)0.125;2NaOH+CuSO4═Na2SO4+Cu(OH)2↓.点评:理解“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溶液饱和的标志是溶液中有固体剩余,且剩余固体的量不再减少”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t1℃时a与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100克水

(2)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c<b<a
(填写物质序号).
(3)t2℃时750ga物质饱和溶液中含a物质
250
克,若将该溶液加水稀释到10%,则加水
1750
克.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D
(填写选项序号).
A、c>a=b
B、a=b>c
C、a>b>c
D、b>a>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中溶解度的相交点的意义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物质具有相同的溶解度.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可以得出在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1)P点是ac的相交点表示:t1℃时a与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100克水.
(2)由溶解度曲线图可以看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c<b<a.(3)t2℃时a的溶解度为50克,所以750ga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的a物质可这样计算:
750g×50g
150g
=250g,若将该溶液加水稀释到10%,可设加水的质量为X,则(750g+X)×10%=250g,X=1750g.(4)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当温度升高到t2℃时,a,b的溶解度升高,a,b的溶解度升高,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c的溶解度变小,有溶质析出,所以c的溶质质量变小.
故答案为:(1)t1℃时a与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100克水.
(2)c<b<a.
(3)250;1750.
(4)D.
点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物质,在初中阶段我们只接触到氢氧化钙,所以当我们升高温度时,饱和石灰水中会有氢氧化钙析出,所以会变浑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