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题《诗经》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题《诗经》两首

02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蚩.蚩(chī)愆.期(qiān)将.子无怒(jiāng) 咥.其笑矣(xì)B.桑葚.(shèn) 帷裳.(cháng)尔卜尔筮.(shì) 体无咎.言(jiù)C.罔.极(wǎng) 靡盬.(gǔ)淇水汤.汤(tāng) 隰.则有泮(xí)D.狁.(yǔn) 垝.垣(wēi)不遑.启居(huáng) 四牡骙.骙(kuí)思路解析:A项,“将”应读“qiāng”;C项,“汤”应读“shāng”;D项,“垝”应读“guǐ”。

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贸:交换。

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咎:责备。

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

D.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遂:顺心、满足。

思路解析:B项,“咎”的意思是“灾祸”。

答案:B3.下列语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④尔卜尔筮,体无咎言⑤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⑧淇则有岸,隰则有泮A .①③⑥⑧ B.②⑤⑥⑧C.①④⑤⑦D.②③④⑦思路解析:有通假字的是:①“尔”通“艹尔”;②“匪”通“非”;⑤“于”通“吁”;⑥“说”通“脱”;⑧“泮”通“畔”。

其余没有通假字。

答案:B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 .{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②王事靡盬C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出郭相扶将D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思路解析:A 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表承接。

B 项,“靡”:①②都是“没有”的意思。

C 项,“将”:①动词,愿,请;②动词,扶持,搀扶。

D 项,“莫”:①代词,没有谁;②同“暮”。

答案:B5.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所谓“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

“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D .“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乐歌。

思路解析:A项的“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错。

对于“六艺”有两种说法,一为《诗》《书》《礼》《易》《乐》《春秋》,一为“礼、乐、射、御、书、数”。

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7题。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6.从所选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路解析:节选部分第二章写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而最后一章则写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由此可以分析女主人公的态度转变。

参考答案:从忍辱负重转变为刚强决绝。

7.诗歌最后一章中画线的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暗含了什么意思?思路解析:这是《诗经》中常用的“比”的表现手法,抓住“有岸”“有泮”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的手法。

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

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8.结合《采薇》全诗,说说你对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

思路解析:这首诗是以抒情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写成的,诗歌的前半部分既有思归之情,也有对敌人的痛恨;结尾既有对战争的厌恶,也有在归途中的伤悲。

注意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1)“我”是一位戍守边疆、保家卫国、思念家乡、退伍归来的士卒。

(2)“我”深明大义,在国家遭遇外敌侵略时,舍生忘死;“我”又反对战争,渴望和家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9.清人方玉润评此诗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言可喻。

”请谈谈你的理解。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评、诗论的理解,要求既有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又要有鉴赏评价的能力。

参考答案:此诗末章运用对比的手法,“昔”与“今”、“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情景交融。

“莫知我哀!”则表明此悲无人慰、此痛无人解的痛苦心情,情感达到高潮。

(二)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1题。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寄信。

②挑兮达兮:独自徘徊的样子。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比喻恋人。

B.“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刻画出女主人公急盼之中的矜持之态,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娇嗔之情。

C.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挑”和“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

D.“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思路解析:A项,“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答案:A1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思路解析: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一天不见面,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参考答案:“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女主人公强烈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3题。

击鼓《诗经·邶风》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③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⑥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⑨阔⑩兮!不我活兮!于嗟洵⑪兮!不我信兮!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用土筑城。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平定。

⑥爰(yuán):于是。

⑦契阔:离散聚合。

⑧成说:约定的誓言。

⑨于嗟(xūjiē):感叹词。

⑩阔:离别。

洵(xún):长远,指夫妻离别长久。

12.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代“击鼓”的原因,国家要有战事。

B.“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诗人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对比,突出自己的不幸,将独去南征。

C.“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归家”,“忧心有忡”即“内心忧伤”,这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战争造成的长期分离的不满。

D.第三章明写战马走失,实写战士思乡欲逃离战场,但战马又在树林下找到,暗喻将军对士卒看管十分严格。

思路解析:D项,战马又在树林下找到,暗喻战士欲归乡而不得的惆怅。

答案:D1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四句诗流传千古的原因。

思路解析:这是征人与妻子的誓言,结发为夫妇,生死不相离,但残酷的战争无情地粉碎了这个誓言,造成了生死不相见的结局。

滞留在边陲的征人想到与妻子的誓言,看到战争的残酷,无限悲伤,其悲伤之情在这四句诗中体现得十分鲜明。

参考答案:“死生契阔”“与子偕老”的美好誓愿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三、表达交流14.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在后来的民歌中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兴的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内容不限。

(内容提示:青春、理想、亲情)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陕北民歌《泪蛋蛋》)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歌曲《幸福不会从天降》)思路解析:“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以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在理解比兴手法特点的前提下再确定写作内容进行仿写。

答案:示例火红的旗帜哗啦啦飘,我们的青春在燃烧。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

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

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②,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③。

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思路解析:①处根据前面“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应该用“而且是”或“更是”等关联词,再根据前面“文化遗产”的提示,这里所填的应是与中华文化有关的内容。

②处根据前面“唐诗的激情洋溢”和后面的“元曲的灵动俏丽”,应该填写“宋词”加一个概括其特点的四字词语。

③处根据前后的内容,这里应填写有关汉字被忽视之类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②宋词的婉转清雅③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