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音乐教育工作者与广大的一线音乐教师大力贯彻其精神,积极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积极的态度去审视,用求实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指导课改不断深入。
[关键词] 音乐课程改革思考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音乐教师积极践行新观点、新理念,踊跃投身于课程改革中,让我们感到新课程改革确实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育,音乐课堂变得充满活力,极大地开拓了知识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由于一些音乐教师对新课标及其理念缺乏深层次的剖析与理解,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辩证地学习和有选择性地为己所用,因此在具体实施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
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学科综合的互阐和渗透
新课改中强调学科综合,强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综合起来以丰富音乐课程,拓宽学科视野,拓宽教育途径,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来接受音乐教育。
于是音乐教师们纷纷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与运用,使得这一举措更具可行性,音乐教学的内容与空间得到大大扩展。
但这种综合联系不是生硬和机械的学科内容叠加,它在内容的选定、时间的安排甚至教学环节中的切人点上都应十分慎重,稍不
注意就会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
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始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课中所采用的一切辅助手段都应该围绕音乐聆听、体验的过程,达到聆听音乐这一教学目的,同时学生的体验也应该主要是对音乐所得到的体验综合。
二、音乐教师的创新教学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这种教学创新又无不促使教师去探索、研究,这一教学活动又时刻在培养学生去探究、创新。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又是一把钥匙。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我们的教学要考虑怎样适应时代的变化去培养时代的新人,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探索、追求、创造。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有的教师虽然极力地想让自己的教学更具创新精神,想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个性化,但由于缺乏对创新精神深层次的理解,只是很牵强地将最新的音乐理念纳入教学设计中。
由于观念与内容缺乏内在的融合渗透,只是外在的机械重组,所以不管教师的教学方法再怎么花样百出,教学语言再怎么妙语连珠,学生的参与仍旧是很被动的,学生似乎不能真正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认为极具创意的课堂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却收不到满意的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对于创新教学理解的极端。
创新教学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异、赶时髦。
由于中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音乐教学必须承认这种差异、适应这种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就要求音乐教师
首先解放自己的创造精神,因为教师的创造精神是个性化教学的灵魂。
在音乐教学中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程序和固定模式,只有通过教师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但我们很多教师将创造性简单地理解为只要与众不同的教学就是创新。
很多时候忽略了教学是否真的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是否真的开发了学生的精神资源,是否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对于创新教学所要求的教师素质认识模糊。
我们不少音乐教师其实还没有完全具备个性化教学所需的素质,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清楚认识,完全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很合格的音乐教师了,不能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不足。
个性化的音乐教学对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具备音乐教师应有的一般教学能力外,还特别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
三、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在音乐学习中引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为的是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增强合作学习整体的责任感,并引导他们对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寻求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在音乐课堂上,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学习许多课例也十分成功。
然而,音乐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只要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提示,学生就能明了,何必要花足时间、花够力气
地反复讨论呢?这样的合作学习,从合作的开始到反复讨论的结束,学生并没有产生进一步对音乐的认识、体验,同时因为缺乏合作的兴趣和动机,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新课标精神的实施将会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
在我们庆幸它为我们音乐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作为我们音乐教师——这一精神的直接贯彻实施者,更应该以客观的态度面对角色的变换,在发展的契机面前应该保持高度的清醒,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程改革逐步走向完善。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