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垂直地震测井_VSP_技术在薄层砂体识别中的应用
垂直地震测井_VSP_技术在薄层砂体识别中的应用
油层底面
姚二+三 段底
姚一段底
油层底面
姚二+三 段底
姚一段底
姚二+三 段底
姚一段底
姚二+三段底 姚一段底
左
右
图 2 常规标定(左)与利用 VSP 时深对标定(右)对比 Fig. 2 Comparison between ordinary calibration(left)
and VSP time-depth calibration(right)
第 22 卷 第 1 期IRS
文 章 编 号 :1673-8926(2010)01-0109-05
Vol.22 No.1 Mar. 2010
垂直地震测井(VSP)技术在薄层砂体识别中的应用
李本才1,曹卿荣1,李 珮2,桂 盼1
(1.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新木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利用 VSP 时深对制作合成记录,计算出井旁速 度,将时间域剖面转换成深度域剖面,与同一比例 的岩性综合录井剖面进行直接对比,直观地反映出 某个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砂组顶底面反射,并且可 以确定是多大厚度地层的综合响应,为井震对比提 供了一种准确、直观的技术手段,可建立目的层段 地震与地质之间对应关系,给地震反射同相轴赋予 一定的地质和岩性意义,为下一步的地震属性分析 及储层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3. 2 葡萄花油层岩性组合及沉积演变分析
(图 3 右)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仅一些厚度 大的标志层对应较好,而且葡萄花油层内部层间的 标定也极为准确。 前者将葡萄花油层标定在了一套 正相位中间,而后者将其标定在一套正负相位之间 的零相位上,对应到井上岩性反映的是一套砂岩的 底,其上部的正相位则对应一套砂岩,而这套砂岩 就是该区主力产油层。
收稿日期:2009- 03-12;修回日期:2009- 12- 15 作者简介:李本才,1964 年生,男,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地质勘探综合研究工作。 地址:(138000)吉林省松原市油田公司勘探开发
研究院勘探所。 E-mail:libenc@
110
岩性油气藏
识别和对比发生困难。 垂直地震测井由于在介质内 部点上直接观测,能够避开和减弱剖面上部低速带 的干扰,易于识别波的性质。 ④地面地震观测时,由 于地面上部的影响,地震噪声能量较高,仪器有效 灵敏度受到限制,很难记录和识别强度低的弱波。 垂直地震测井在介质内部的点上观测,地震噪声水 平随深度迅速衰减,可以大大提高仪器的有效灵敏 度,并使弱波的观测成为可能。 ⑤地面地震观测时, 不同界面的波到达地表测线上各点的方向都是来 自下方,且彼此差别不大。 垂直剖面观测时,不同界 面的波到达井内测线上各点的方向可以是来自上 方,也可以是下方,而且在界面附近发生突变,所以 垂直地震测井可以有效地利用波的到达方向这一 特点。 ⑥地面地震观测时,由于低速带和地层剖面 上部的影响,造成波的质点运动方向畸变。 垂直地 震测井可以避开地层剖面上部和低速带的干扰,准 确观测波的质点运动方向。 因而,可以利用波的“空 间偏振”(或极化)这一特别灵敏的参数来研究波的 性 质 和 地 层 岩 性 [3]。
第 22 卷 第 1 期
地震响应
时间
地表
震源
震源
井 时间
地震响应
反射界面
反射界面
(a)
(b)
图 1 常规地面观测(a)与 VSP 观测(b)的比较 Fig. 1 Comparison between ordinary surface receiving
system(a) and VSP receiving system(b)
深度 (m)
1036
1255 1367 1530 1633
1752
1827
2300 2384 2507
嫩 五 段 1 036 m
嫩 四 段 1 255 m 嫩 三 段 1 367 m
嫩 二 段 1 530 m
嫩 一 段 1 633 m
姚 二 三 段 1 752 m 姚 一 段 1 827 m
青 二 段 2 300 m 青 一 段 2 384 m 泉 四 段 2507 m
通过 VSP 准确标定,结合地层岩性综合录井,确 定姚家组(1 827.0~1 632.0 m)地层厚度为 185.0 m。 下部姚一段地层为紫红色泥岩夹灰色泥岩及少量 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上部姚二+三段地层为灰 色泥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组合。 结合塔 13 井过井 主测线反演剖面(图 4)分析认为,下部湖岸线以上
有利的勘探目标,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就成 为该区勘探的关键[2]。 因此,必须在 地 震 剖 面 上 精 确标定出葡萄花油层的位置,全区精细追踪解释, 利用多属性综合分析技术及沿层切片等地震方法 刻画砂体,才能有效地确定该区的有利勘探目标。
2 垂直地震测井的优点
垂直地震测井(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是一种地震观测方法(图 1)。 它是在地表附近的一 些点上激发地震波,在沿井孔不同深度布置的一些 检波点上进行观测。 与地面地震所不同的是由于在 垂直地震测井中,检波器通过井置于地层内部,所 以既能接收到自下而上的上行波,又能接收到自上 而下的下行波,而地面地震只能接收到前者。 垂直 地震测井的优点为[3]:①垂 直 地 震 测 井 通 过 观 测 波 场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来研究地质剖面的垂向变化, 因此,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更明显、更直接、更 灵敏。 ②地面地震观测距介质内部有意义的界面较 远,与界面有关的波需要经过一段复杂的旅程才能 到达地表,垂直地震测井可以在介质内部紧靠界面 附近观测,也可直接记录与界面有关的较纯的地震 子波的波形。 ③地面地震记录主要的干扰波大都来 自地层剖面上部,这些干扰往往使地震记录上波的
时 间 (ms)
500 1000 1500 2000
L300
VSP-LOG 时深 尺 500 500
1 0.50
51
101
151
201
251
600 600
700 700
800
800 900
900 1000 嫩 五 段 :907 ms
1100
1000
1200
嫩
四
段
:1
1.00 043 ms
1300 T06:1 113 ms 1100
确,但是具体到一些层间薄储层时的标定就很难准 确标定,而 VSP 资料所得的时深关系对可以准确标 定这些层间储层。
长期以来吉林油田 100 多 口 井 的 VSP 资 料 都 未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原因是由于上交的所有 VSP 资料中,数据体的道头格式与传统的 Landmark 标准 格式不符,造成研究人员不能将 VSP 的有用信息加 载到工作站 Landmark 中。 本次通过深入研究,运用 多种软件(如 EPT)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将 VSP 所 得的时深关系(时深对)及 VSP 数据体(SEGY)加载 到工作站 Landmark 中。 图(2)是利用常规方法声波 时差标定塔 13 井与利用 VSP 时深对标 定 塔 13 井 结果对比。
将 加 载 到 Landmark 中 的 塔 13 井 VSP 时 深 关 系,结合声波时差曲线,分析认为:拐点处基本与地 层界面对应,最大速度拐点在嫩江组底界,对应深 度约为 1 633 m,其原因是 1 633 m 上部为大套泥岩, 下部为姚家组泥岩、粉砂岩互层,速度拐点反映了 该井地层的岩性变化。 同时将加载到 Landmark 中 的塔 13 井 VSP 的 SEGY 资料与原始三维地震资料 联结起来进行综合桥式对比(图 3),完成了地质资 料 与 地 震 资 料 的 相 互 标 定 ,特 别 是 对 T06,T1,T1p,T2 反射层的准确标定。 在进行 VSP-LOG 剖面与三维 地震剖面及岩电剖面的层位标定时发现,T06 反射层 与 原 标 定 层 位 有 所 不 同 ,VSP 标 定 的 T06 层 应 在 原 三维地震认定的 T06 强反射轴下部约 16 ms 处。 同 时传统的常规标定方法(图 3 左)总是存在全井段 上 下 不 能 兼 顾 的 问 题 ,而 利 用 VSP 时 深 对 其 标 定
时 间 (ms)
Xline Well
301
321
341
361
塔 13 381 401
421
441
461
481
1000
10086
9690 1200
9294
1400
8899
8503
1600
8107
7712
1800
7316
6920
2000
6525
6129
图 4 塔 13 井过井主测线 LINE335 反演剖面 Fig. 4 Inversion profile of line 335 across Ta 13 well
垂直地震测井(VSP)与常规地震观测方法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减少了噪声的影响;②提高了 地震资料纵向的分辨率。 因此,垂直地震测井在油 气勘探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3 应用实例效果分析
3. 1 利用垂直地震测井(VSP)时深关系精细标定 薄层砂体 准确的层位标定及精细解释是储层预测的前
提条件[4]。 所谓标定就是将时深曲线的时深对与子 波作褶积,模拟井旁道的地震记录,使之与原始地 震道吻合。 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声波时差曲线进行标 定,这样标定的结果对一些厚度大的标志层较为准
1400 1200 1500 嫩 二 段 :1 240 ms
1300 1600 T1:1 313 ms
1700 Y2+3:1 395 ms 1400 1800 Y1段 :1 447ms
1500 1900
1.50
2000 1600
2100
1700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