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智慧与现代社会

《论语》智慧与现代社会

《论语》智慧与现代社会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马斯·斯坦利博士的《百万富翁的智慧》运用社会学的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对733位美国百万富翁成功的30个主要因素做出了概括,其中最重要3项是:1.真诚地对待所有人2.有良好的教养3.与人们和睦相《论语》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正是以培养人的真诚、德性、友善为宗旨。

(另外:7.具有很强的领导才能;8.具有很强的竞争精神或人格;10.具有推销自己的思想、产品的能力;13.愿意冒具有合理回报的经济风险;27.有运气;30.以班上的优等生或准优等生毕业)目录:导论:《论语》是重要的儒家经典第一讲《论语》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第二讲《论语》与价值观念的建构第三讲《论语》与为人指要的确立第四讲《论语》与处世之方的探寻结语:当今为什么要读《论语》?导论:《论语》是重要的儒家经典1、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祖师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3、《论语》是历代的儒家经典(一)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祖师1、首创私学,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生徒学在官府,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2、编定《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

3、创立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显学,后墨学中绝。

东汉之后,儒释道三足鼎立,宋开始,释道渐渐衰落。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1、《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形成于战国初期。

论语》为齐国学者所传,《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字(指战国时文字)。

据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后世曾把《古论语》及孔子的经典著作藏于夹壁中,后来这些著作包括《古论语》被发现,其壁称“鲁壁”。

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

2、《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各篇名即是该篇第一句话的前两个字。

(三)《论语》是历代儒家的经典1、西汉,《论语》与“五经”并列为太学教科书孔子编定《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其中《乐》经流失。

2、东汉,《论语》和《孝经》与“五经”合称“七经”《孝经》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可能为其弟子所作。

3、唐代,《论语》列为“十二经”之一唐文宗开成间石刻十二经,置于太学:《易》、《诗》、《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汉代儒家在校释儒家经典的过程中缀辑前人的训释成果,递相增益而成,用以解说儒家经义)。

4、宋代之后,《论语》列为“十三经”之一在十二经中又加入《孟子》。

5、朱熹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礼记》中的两篇。

这就成了所谓的“四书”、“五经”《论语》受到历代学者重视,注释本很多。

同时在社会各层流传很广。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北宋政治家赵普留下的故事。

赵普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宰相。

他出身小吏,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比起一些文臣,学问差多了,也与大宋王朝宰相的职务不太相称。

于是,他每天下朝后,闭门谢客,用心读书。

这以后人们发现他的学问越来越大,处理政务更加得心应手。

人们都佩服赵普的学问,想象赵普家里一定藏书十分丰富。

有人前往探听,却发现他书房里空空如也,家里人透露说,其实他读来读去只一部《论语》,还没有读完。

因此京城里流传开一句话: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天卜。

第一讲《论语》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一)心胸豁达追求快乐(二)志向高远专心致志(三)有胆有识有忧有虑(一)心胸豁达追求快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un4),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习到的东西,又能经常复习(练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就是君子吗?”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二)志向高远专心致志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2、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4、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孔子说:“一个读书人立志于求道,却又以自己的吃饭穿衣不如人而感到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和他谈论学问的。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孔子说:“早上得知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可以。

”(三)有胆有识有忧有虑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4、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论语·为政》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没问题的地方,谨慎地说,这样就很少会犯错;多看,有可能不对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没问题的地方,谨慎地做,这样就很少会后悔。

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第二讲《论语》与价值观念的建构(一)仁者爱人(二)义以为上(三)崇尚道德(一)仁者爱人1、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于离开了仁,怎么能成就他的君子的名声呢?君子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也不能违背仁,在最匆忙的时候也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3、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5、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二)义以为上1、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知道利。

”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孔子说:“富与贵,这是每个人都盼望的,如果不用合乎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

贫与贱,这是每个人都所厌恶的,如果不用合乎道的方法,君子也是不愿意轻易摆脱的。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5、子路问成人。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论语·宪问》(三)崇尚道德1、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子张》2、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论语·颜渊》3、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4、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5、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第三讲《论语》与为人指要的确立(一)吾日三省吾身(二)博学而笃志(三)约之以礼(一)吾日三省吾身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有没有竭尽全力啊?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真诚守信啊?老师教我的东西,认真复习了吗?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是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问题。

3、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5、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论语·宪问》(二)博学而笃志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那就陷于迷惑,只是泛泛空想而不读书,那将是危险的。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三)约之以礼1、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2、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4、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以和为贵。

古圣王治国之道就在于以和为美,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

但如果遇到行不通的事,只是为了和谐而求和谐,而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第四讲《论语》与处世之方的探寻(一)恭敬、宽厚与诚信待人(一)是非分明与见义勇为(一)敏于事而慎于言(一)恭敬、宽厚与诚信待人1、子张问仁于孔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