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护理摘自丁香园/bbs/thread/9605597?keywords=地塞米松%20%20高糖#9605597 一.肿瘤化疗概述当代对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有五种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及免疫治疗学等,各有其特点及其局限性。
前二者主要针对局部、消灭和抑制局部病灶,后三者主要作用于全身。
化疗是全身性治疗,可有效的预防或消灭远处转移灶,不仅单独可以治疗各期的病例,还可以为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1.术前应用化疗可以使部分非手术适应症转为手术适应症,术中应用化疗可以消灭脱落的癌细胞,防止转移和种植;2.术后应用化疗,可以消灭亚临床病灶及血行性微转移灶,从而减少复发。
3.若放疗前和放疗中应用化疗能提高放疗的敏感性,使肿瘤的缩小率和缩小程度增高,放疗后进行化疗能巩固放疗的疗效。
可见得作为主要手段的化疗,在治疗肿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治疗肿瘤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而且从六十年代以来,肿瘤的化疗就被认为是解决肿瘤问题的三个重要途径之一。
二.化疗药物的分类1.烷化剂氮芥类: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苯丙酸氮芥、氮甲、甘磷酸、消瘤芥、苯丁酸氮芥等亚硝脲类:卡氮芥、环已亚硝脲、甲环亚硝脲、嘧啶亚硝脲、福莫司汀等乙撑亚胺类:塞替哌等甲烷磺酸酯类:马利兰等环氧化物类:二溴卫矛醇、二去水卫矛醇等2.抗代谢药物叶酸拮抗剂类:甲氨喋呤等嘧啶拮抗剂类:5-氟脲嘧啶、健择、喃氟啶、氟铁龙、阿糖胞苷、卡莫氟、优福定嘌呤拮抗剂类:巯基嘌呤、6-硫乌嘌呤等3.抗生素类蒽环类:阿霉素、表阿霉素、吡柔比星、阿克拉霉素、柔红霉素亚硝胺类:链脲菌素乙撑亚胺类:丝裂霉素多肽和蛋白质类:博莱霉素、放线菌素D糖甙类:光神霉素、橄榄霉素4.植物药长春花生物碱类:长春花碱、长春新碱、长春地辛、诺维本鬼臼毒:鬼臼乙叉甙、鬼臼噻吩甙喜树碱类:羟基喜树碱、拓朴替康、伊立替康紫杉类:泰素、泰索帝5.激素类强的松、地塞米松、乙烯雌粉、丙酸睾丸素、三苯氧胺、托瑞米芬、甲羟孕酮、甲地孕酮、氨鲁米特、兰他隆、瑞宁得、来曲唑、抑那通6.生物反应调节因子a-干扰素、r-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左旋咪唑7. 重金属及其他杂类氮烯咪胺、顺铂、卡铂、草酸铂、环硫铂等三.化疗的用药途径及注意事项临床常用的用药途径有以下几种:1. 口服:用法简便,凡易于胃肠道吸收而不被破坏的药物均可采用口服。
如:氟尿嘧啶、甲基苄肼等。
口服常因刺激胃肠道粘膜,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2.肌肉注射:药物吸收比口服快,但只限于刺激性较小而又易溶于水的药物,如噻替哌、喜树碱及平阳霉素等。
一般应作深部肌肉注射,否则局部容易形成硬结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3.静脉注射:是化疗用药的最常用的途径,具体应用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3.1 静脉注射:多种水溶性强而刺激性不大的药物,均可采用静脉推注。
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及阿霉素等。
长期化疗的病人应从远端静脉开始注射,以免血管被破坏影响长期用药;3.2 静脉滴注:有些药物的疗效不仅与浓度有关,还与药物的作用时间有关。
为了在有效浓度下保证其足够的作用时间,须要静脉滴注如5-Fu。
还有些药物只有在大剂量给药时才能达到对某种癌肿的治疗效果。
如成骨肉瘤用大剂量氨甲喋呤-CF解救方法是,必须用静脉滴注方可完成一次大量的用药。
用此法时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
3.3静脉冲入:在应用刺激性太强、毒性太大的药物,要想避免药液漏在血管外造成组织坏死,最好采用静脉冲入法,如长春新碱、氮芥、丝裂霉素芥、阿霉素及诺维本,特别是诺维本。
应用此法一定要在输液针头确定在血管内,液体滴入通畅无阻时方可将药物注入。
滴完要用液体冲管再拔除针管,以防药液顺针眼逆流于血管外造成组织坏死;4、腔内注射:主要应用于癌性浆膜炎所致的腔内积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肿瘤、肿瘤侵犯脊髓的膀胱癌等。
当胸、腹和心包腔内积液时可抽出适量积液后注入已溶好的药物。
可多次给药,给药后嘱病人在五分钟内多次变换体位,使药液均匀分布。
肿瘤侵犯脊髓的病人可通过腰穿将药液注入脊髓腔内。
膀胱癌患者可在病人排尿后将药液注入膀胱内。
5、动脉注射: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而病灶又局限的病例,如头颈部、腹腔和盆腔及四肢肿瘤。
可应用于动脉插管,也可直接动脉穿刺注射;5.1 直接动脉穿刺注射:适用于可利用表浅动脉给药治疗的肿瘤,如脑转移瘤可经颈动脉穿刺注射,下肢肿瘤可由股动脉注射。
一般可注射一次到数次,次数不宜太多;5.2 动脉插管:应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选择接受插管的动脉。
动脉插管化疗时,导管一定要固定好防止脱落,并要防止出血、血栓形成等。
6、肿瘤内注射:如宫颈癌可将5-Fu、莪术注射液直接注入宫颈瘤体内;膀胱癌在膀胱镜下将噻替派、喜树碱注入瘤体内等。
7、其他药物途径:如局部贴敷、淋巴管内注射等。
8.静脉注射抗癌药物基本原则8.1对所用药物进行适当的稀释,以避免浓度过高。
8.2选择恰当的注射部位,应遵循下列顺序:前臂>手臂>手腕>肘窝8.3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并保持通畅8.4先注射5ml生理盐水并回抽少量血液,以观察所用血管的完整性和通畅性,防止用药时发生氏上渗8.5药物的注射时间至少3分钟,或以每分钟5ml的速度注射,每注入1~2ml药物,便回抽一次血液,以确保针头在血管内的位置示发生变动。
注射期间,应反复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或烧灼感8.6药物注射结束后,应立即再注入至少50~100ml的生理盐水8.7如果同时注射多种药物,则首先注射非发泡剂,如果所有药物均是发疱剂,则首先注射稀释度最小的一种。
每两种药物注射均应是一定的间隔时间,最好每注入一种抗癌药物后接着注入30~50ml生理盐水,然后再注入下一种抗癌药物9、选择静脉的原则:化疗前应为患者长期治疗考虑,使用血管一般由远端向近端,由背侧向内侧,左右臂交替使用。
尽量选择粗大、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
一般而言,首先选择上肢血管,而尽量避免采用下肢血管合理选择血管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发疱性、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长期化疗的病人,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
腋窝淋巴结广泛清扫,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上肢骨折等情况,应避免选用该患肢,而应选用另侧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的注射选用小静脉有条件尽量争取中心静脉置管。
四.不良反应及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恶性肿瘤化疗的不良反应而言,除了最常见的血液毒性、消化道毒性之外,人体的许多脏器、许多组织均会受到抗癌药物的不同程度地损伤而产生多种多样的不良反应。
1.抗癌药物血管外渗漏:许多抗癌药物在静脉注射时,由于各种原因渗漏到注射部位周围的皮下组织,会引起严重的局部毒性反应。
药物渗漏后通常表现为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有时可为剧烈的烧灼样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
1.1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药物因素根据抗癌药物渗漏后对局部组织的作用结果可将抗癌药物分为三种①非毒性剂:指不易引起局部组织炎症或坏死的药物,有阿糖胞苷、左旋门冬酰胺酶、替加氟、干扰素、甲氨喋呤等②刺激剂:仅引起渗漏部位发生炎症或疼痛,而不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常见有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博莱霉素、卡铂、顺铂、环磷酰胺、泰素帝、羟基喜树碱、异环磷酰碱、氟尿嘧啶、紫杉醇等③发泡剂:指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常见有氮芥、更生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长春花碱、诺维本等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①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代表药物是阿霉素,能够迅速引起组织损伤,并在所浸润组织中长期滞留,有时达5个月之久,产生持续性损害②不与DNA结合:如长春碱类,并不与DNA结合,也可迅速损害正常组织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
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其它因素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病人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1.2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基本处理原则:如果药物漏出血管外,或病人出现局部疼痛或烧灼感等可疑渗漏症状时,应按下列原则进行处理:(1)立即停止药物注射,保留注射针头(2)回抽残留的药物,回抽的血及液体量以3~5ml为宜(3)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相应的解毒剂或生理盐水2ml,普鲁卡因2ml(利多卡因2ml)、氟美松5mg 溶液局部封闭。
(4)抬高患肢(5)根据所用的抗癌药物,进行热敷或冷敷,疼痛剧烈者可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6)密切观察及随访(7)出现组织破坏或溃疡时,应考虑手术切除1.3常用药物渗漏后的处理(1)蒽环类抗生素:最佳方法是冰敷或冷敷。
其机制为:○1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皮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2减弱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破坏能力,限制损伤范围;○3减弱在炎症反应时释放的白细胞的破坏力和酶反应性。
冰敷时间通常在最初72小时之内,每天冰敷4次,每次30分钟(2)丝裂霉素:无论冷敷还是热敷,效果均不好。
可在局部皮下注射维生素B6,与MMC形成复合物,减少对皮肤的损害(3)诺维本:(4)顺铂: 10%的硫化硫酸钠5~10ml局部皮下注射(5)氮芥:可用10%的硫化硫酸钠4ml与6ml的蒸镏水混合,局部注射及静脉滴注,同时局部冰敷6~12小时(6)植物碱类:处理原则为稀释药物浓度,促进组织吸收,可用透明质酸酶或生理盐水1ml,局部皮下注射,同时,局部热敷促使血管扩张,加速抗癌药物的吸收(7)vp_16: 透明质酸酶1~2ml局部皮下注射,稀释药物浓度2. 静脉炎静脉炎是由抗癌药物对血管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是静脉注射抗癌药物极为常见的毒性。
2.1临床通常分为三型:①红热型:沿静脉血管走向区域发热、肿胀及疼痛;②栓塞型:沿静脉走向外变硬,呈条索状硬结,外观皮肤表面沿静脉走行有色素沉着3坏死型:沿静脉穿刺部位疼痛加剧,皮肤发黑坏死,严重者深达肌层③红热型及栓塞型最为常见,有时不但出现在用药区域,而且基他部位如下肢浅静脉也可出现类似改变。
对于静脉炎的处理,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预防胜于治疗2.2预防措施浓度:将药物稀释到一定程度,静脉注射时最好通过输液器的莫菲管将药物冲入冲管:化疗药输注结束后,应给与等渗液体50-100ml冲管,以减轻可能残留药物的刺激作用血管的选择:严格按照血管的选择原则进行操作。
如果长期用药或静脉过细不宜穿刺,也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导管直接插入上腔静脉,则不会引起静脉炎,并可长期保留静脉导管避免同时应用其他血管刺激性药物,如氯化钾、红霉素、高剂量维生素C等2.3治疗原则:活血化淤、消炎止痛喜疗妥每天1-2次,在患处外涂,并轻柔按摩局部热敷硫酸镁湿敷氢化考的松等皮质类固醇激素外涂可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患者发热时应用抗生素有利于减轻症状及加快恢复3.消化道毒性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口腔炎、味觉改变、腹胀、腹泻、便秘、食管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