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课堂讲解节选单元解析本单元从南朝宋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中选了两篇短文,一是咏雪,一是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虽是文言文,但其中有一些当时的口语成分,语言文字比较浅易,而且所选的这两篇都有一定的故事性,仍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这一单元中心。
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
谢氏家族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世家。
在他们的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陈氏父子都是汉末名士,年方七岁的陈纪,对父友侃侃而谈。
这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美谈,至今流传。
两篇短文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念。
《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编撰,梁刘峻(字孝标)注。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
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
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一、复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掌握常见文言现象重点词语3、学习古人的智慧,感受家庭的温馨。
4、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体会父子情深。
二、复习重点1、掌握文言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赏析能力。
2、学习摹写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三、复习难点:课外拓展,能力训练第一课时课内检测:训练一一、内容概括导入:《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课文所选的两篇是反映古人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和亲情观念。
《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纪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了陈纪懂理识义的品质,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
其中敢于维护父亲尊严,更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
二、复习过程(一)背诵课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并填写下面的空格。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俄而..讲论文义()公欣然..曰()..雪骤.()()与儿女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陈太丘与友期行..而去.()尊君..()..()相委家君..()入门不顾.()下车引.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无奕.()尊君在不(..).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之学必好问B、子将安之C、良愕然,欲殴之D、投诸渤海之尾(二)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5.待君久不至,已去: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今义:B、太丘舍去.古义:今义:C、下车引.之古义:今义:D、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E/、相委.而去古义:今义:F/、讲论文义..古义:今义:G、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四)、问题思考:1、《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2、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3、《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4、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5、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6、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8、请你写出有关雪的诗句。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少年游》苏轼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江神子》苏轼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宋〕卢梅坡9、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四、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答案:(四)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谢道韫的比喻比好。
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参考答案:用‚撒盐空中‛一喻好。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
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
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
另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3、4、5、6、7略第二课时课外拓展延伸训练二(一)、月中无物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1.给文中加点的字在其后注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4.徐孺子年少聪敏,他从____联想到_________,把月中物比喻为____,反应极为敏捷。
请再举出两个古代聪明少年:_______、______(二)、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7、解释加点的字。
遗.()夜书.()说()尚.明()以.治()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云而过书“举烛”。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9、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三)、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 秦青、薛谭:都是秦国著名的歌唱家。
饯:设酒食送。
衢(qú):大路。
10、选出对下列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A、薛谭学讴.于秦青:唱歌B、未穷.青之技:尽、全部C、抚.节悲歌:把住D、响遏.行云:阻止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薛谭学讴于.秦青饯于.郊衢B、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有过于.江上者C、未穷青之.技放之.四海而皆准D、其邻人之.父亦云人皆贺之.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薛谭乃谢求反其邻人之父亦云B、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响遏行云C、自谓尽之,遂辞归(歌者)贵在中节D、停数日,辞去抚节悲歌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9、翻译下列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2)、先自度其足,(3)、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五)、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答:(六)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