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砂浆抹灰墙面裂缝的原因分析及措施建筑物墙面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观察、分析、和对现场抹灰工艺操作的旁站,及查阅国家标准和规范的相关要求,从材料性质、外界移响、操作工艺、标准规范等方面,对水泥砂浆墙面中常见的一些裂缝产生的原因,着重进行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在建筑规范不断更新的同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我们建造美观、雄伟建筑的过程中,总能随处可见其装饰工程中的美中不足,那就是墙面抹灰层的裂缝问题,这种现象不反映了建筑业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给漂亮的建筑外观增添了一层阴影。
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墙面裂缝的再次返工、修补,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如果把墙面裂缝与建筑主体结构其他问题相比,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季气候的变化、风雨的侵蚀,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主体(尤其是混结构) 的安全性、使用寿命及使用功能。
因此预防水泥砂浆墙面裂缝,必须受到高度的重视。
而水泥砂浆墙面抹灰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多种,如系统因素,偶然因素等,本文对其中主要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就应对措施进行了简单阐述。
1水泥砂浆墙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1.1忽视原材料的选材及配合比1.1.1使用过期水泥原材料及不规范的水泥由于近几年国家基本建设的加大投资,各地区在改变城市面貌的步伐中,作为基本建设的原材料之一,水泥行业的发展也非常的迅速,市场的需要量不断的上升,基于这种趋势,部分水泥行业,为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当年度4月份~lO 月之间销售期过后,开始为第二年水泥的销售作大量的储备,中间水泥的储存期将近 6 个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这样的水泥拉到工地,不经质检部门的试验,仅凭厂家提供的合格证,就地搅拌使用,事必导致水泥砂浆的质量问题,出现强度降低,粘结性下降的现象,造成水泥砂浆墙面抹灰层产生裂缝。
由于水泥生产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量的掺加混合材料,特别是采用了烧结土、煤矸石、建筑废料、废渣等作为混凝土混合材料,如果单就混合材料活性而言,它使用的效果都不是很差,但就混全材料就不一样了,因为其需水量较大,砂浆的需水量也随之增大,砂浆抹面时,加之墙面吸收一部分水分,造成水泥砂墙面抹灰层产生裂纹。
1.1.2水泥砂浆工程用砂过细或含泥量超标在建筑工程规模大,原材料有时供应不及时,且施工中对原材料无选择余地,或采用粒径小于3 mm 的特细砂、粉砂,而且砂含泥量超标(大于5%) 等拌制的水泥砂浆。
其结果是:含泥量过大,填充了水泥砂浆材料的空隙,阻碍了水泥与砂粒的正粘结;砂的粒径过小,在水泥砂浆整体材料中,骨料拉力小,空隙率大,从而导致水砂浆面层产生不规则裂缝。
1.1.3水泥砂浆不能够按照试验配合比准确计量规范规定材料配合比是以重量为计量单位,即在施工现场用称配比水泥:砂:水的材料重量。
目前在为数不少的工地现场仍然采用体积比做为材料的计量,再加上现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下,造成水泥用量或多或少,要么因水化热过大,产生温度收缩应力;要么因为水泥砂浆强度过低,粘结力下降;从而导水泥砂浆面层产生不规则裂缝。
1.2施工工艺及操作规程不合规范1.2.1抹灰层厚度不均匀主体结构砌筑过程中,平整度、垂直度超过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导致抹灰层厚度不一。
墙体的砌筑方法错误产生通缝、空缝、瞎缝,导致抹灰层厚度不一。
墙体砌筑时,轴线位移较大,纵横墙体偏差不一,致使抹灰厚度不均匀,抹灰层厚度较大的部分没有采取多次分层抹灰,有的虽然分层抹灰,但仍有较大的偏差,当墙面局部下沉时,易产生水泥经砂浆面层的不规则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混凝土的梁宽为250 m m ,而机制砖长为240 m m(生产中不规格时为235m m ),砖长与混凝土梁相差10 m m 左右,所以存在着墙面抹灰厚度不均匀,再加上两种基层的材料不同、吸水性能不同、水泥砂浆面层的失水时间不同,也是产生水泥砂浆抹灰层裂缝的原因之一。
综合上述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抹灰厚度的控制不合适,或者减少工序,抹灰不按分遍进行,一次抹灰太厚,将导致内外收水快慢不同,从而导致抹灰开裂、起鼓脱落。
1.2.2基层处理不完善基层是与抹灰层接触的第一道界面,处理的认真与否,将直接影响抹灰层的整体质量,施工中经常存在如下的现象:砖墙上脚手孔洞、水暖通风洞口及楼板管道洞口,没有认真的堵塞,在这些部位抹灰质量差的情况下,如果空气湿度较大时,水气将会沿这些部位的空隙进入砂浆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洞口周围产生空鼓、裂缝。
混凝土基体表面油污渍、蜂窝、麻面、水痕、脱落剂、特别是表面太光不剔毛的情况,不能认真彻底的清理、处理,将会影响砂浆底子灰与基层的粘结力,当粘结力小于砂浆层的自重力时,导致砂浆层局部空鼓,造成砂浆层局部应力集中,最终出现砂浆表面的裂纹或延伸裂缝。
混凝土构件施工完全毕后,因养护不到位,在其表面形成几个毫米厚风化的疏松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认真的处理,即使按施工规范施工,刷107 胶水泥浆,但因构件表面疏松层的存在,在砂浆层自重力的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砂浆层与基层的脱离,加上湿空气的侵饰,最终出现砂浆表面的裂纹或延伸裂缝。
不同基层材料(如砖石、木、混凝土结构) 相接处不铺设金属网,不做材料分界线的搭缝边,由于两种材料温度变化系数、吸水率的不同,也会也引起砂浆面层局部的裂纹或延伸的裂缝。
在抹灰前,未对基层进行洒水湿润,导致基层吸水严重,使得抹灰层在凝固过程中,过早失去水份,失去水泥因水发生水化反应的条件,降低粘结性,使水泥砂浆抹灰层过早收缩而产生裂纹或延伸裂缝。
1.3细部做法不到位各施工单位在水泥砂浆抹灰的操作工序上基本相同,但为什么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其原因:在于抹灰操作工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细部做法上。
如大面积抹灰,不做控制砂浆厚度的标准灰饼;不做冲筋;不做分层抹灰,一次性成活;基层不扫毛或划出纹道;每层抹压时间控制的不协调;基层不做任何处理,采取抹灰操作;冬、夏季针对温差的具体变化情况,不采取任何措施,冒然进行抹灰操作等这些不规范操作,都可以导致后期抹灰层的裂纹或延伸的裂缝。
1.4水泥砂浆搅拌方式不合理使用人工拌灰,产生的结果是水泥、砂拌合物不均匀,在水泥凝固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反应,易形成抹灰层中的应力集中现象,从而产生抹灰层的裂纹或延伸的裂缝。
不能做到搅拌机械的专一使用,出现混凝土搅拌机与搅拌砂浆混用同一设备的现象,使用时不注意设备的清理、洁净,经常将一定数量的杂质混人水泥砂浆中,降低水泥砂浆的使用性能。
1.5工程质量重视程度不够这种现象在中小型建筑企业普遍存在,造成工程质量的不合格,主要原因还是人为的因素,在施工过程中,不重视工程质量的管理;对工程质量意识淡薄;不遵守施工规范等相关建筑业的法令法规,缺乏必要严格的监督,缺乏分部工程工序的检查,总认为诸如装饰工程之类的工程不如主体工程重要,疏于管理和重视,导致偷工减料、减少工序之类质量问题。
正如1.1 —1.4 所阐述的导致水泥砂浆产生裂缝问题的种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
2水泥砂浆墙面产生裂缝的应对措施2 .1组织措施为确保施工质量,应建立和完善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层(工长、施工员、质量检查员),组织要健全,运行要正常;上岗者要有较高素质,能常握施工要点和必要的技术标准,并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施工前的技术交底)。
施工中要跟踪检查和随时分阶段对抹灰层质量进行强化监督和验收。
2.2管理措施管理层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要详尽,墙面润水要合理,最好设专人按要求湿润(一般应提前1 天浇水) ;再用水泥掺5%的白灰膏,充分搅拌以后,以1.0 m m 左右的厚度对墙面抹灰罩面进行养护。
罩面以后,次日进行浇水养护。
施工员和质量检查员要亲临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施工前不但对操作者作详尽的交底,而且要进行施工操作培训,让操作者掌握施工要点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加强操作者的责任心教育,使操作者自觉按技术标准要求施工,从根本上解决施工不规范的现象。
2.3技术措施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用于配制水泥砂浆的工程砂须用中砂(平均粒径0.35 m m 一0.5 m m ) 含泥量不得大于3%。
水泥作为水泥砂浆产生强度、粘结性的主要原材料,是整体水泥砂浆质量的主要控制因素,进入工地后,水泥经复试验必须符合《通用水泥国家标准》的要求,不得将过期水泥和劣质水泥用于水泥砂浆饰面施工。
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
计量器具应齐全,计量要准确,并设专职监磅员监督原材料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必须符合G B50210-200 1 规范中抹灰工程的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以保证水泥砂浆和易性,控制水灰比不易过大或过小。
按施工规范严格要求操作工序的各项细部作法。
3结束语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重视工程质量,提高整体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认真完成分项分部工程的每一步细节操作,采取以上相应和可靠的技术措施,辅以一定的经济支持,一定能使水泥砂浆抹灰墙面裂缝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ID :5421](上接第25 页) 平整度、建筑物全高、建筑沉降等进行实测复核,以此作为单位工程验收的依据。
4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监理控制是监理工程师实施工程质量控制中一项关键性工作。
为了能有效控制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精度,满足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监理工程师应根据监理规划、高层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施工测量监理实施细则与监理工作流程,建立监理控制点,提出预防性控制措施,这是监理工程师实施有效监理的保证。
同时,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的测量方案、监测单位的监测方案、测量仪器、测量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查,认真做好原始依据的实测复核工作,对桩基定位实行全程旁站监控,对建筑垂直度、沉降观测进行抽查复测,这是确保测量质量的关键。
施工前监理工程师对周围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观测、记录,并对周边环境变形监测实施监控,根据监测结果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可有效地减少高层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