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实验实验报告第二次实验实验名称:弱电实验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信息工程姓名:学号: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一:PocketLab的使用、电子元器件特性测试和基尔霍夫定理一、仿真实验1.电容伏安特性实验电路:图1-1 电容伏安特性实验电路波形图:图1-2 电容电压电流波形图思考题:请根据测试波形,读取电容上电压,电流摆幅,验证电容的伏安特性表达式。
解:()()mV wt wt U C cos 164cos 164-=+=π,()mV wt wt U R sin 10002cos 1000=⎪⎭⎫ ⎝⎛-=π,us T 500=;()mA wt RU I I R R C sin 213.0===∴,ππ40002==T w ; 而()mA wt dtdu CCsin 206.0= dtdu CI CC ≈⇒且误差较小,即可验证电容的伏安特性表达式。
2.电感伏安特性实验电路:图1-3 电感伏安特性实验电路波形图:图1-4 电感电压电流波形图思考题:1.比较图1-2和1-4,理解电感、电容上电压电流之间的相位关系。
对于电感而言,电压相位 超前 (超前or 滞后)电流相位;对于电容而言,电压相位 滞后 (超前or 滞后)电流相位。
2.请根据测试波形,读取电感上电压、电流摆幅,验证电感的伏安特性表达式。
解:()mV wt U L cos 8.2=, ()mV wt wt U R sin 10002cos 1000=⎪⎭⎫ ⎝⎛-=π,us T 500=; ()mA wt RU I I R R L sin 213.0===∴,ππ40002==T w ; 而()mV wt dtdi LLcos 7.2= dtdi LU LL ≈⇒且误差较小,即可验证电感的伏安特性表达式。
二、硬件实验1.恒压源特性验证表1-1 不同电阻负载时电压源输出电压电阻()Ωk 0.1 1 10 100 1000 电源电压(V )4.924.984.994.994.992.电容的伏安特性测量图1-5 电容电压电流波形图3.电感的伏安特性测量图1-6 电感电压电流波形图4.基尔霍夫定律验证表1-2 基尔霍夫验证电路思考题:1.根据实验数据,选定节点,验证KCL 的正确性。
对于B 点,)(339.1975.0364.021A I I =+=+213I I I +=近似满足,验证的KCL 的正确性。
2.验证KVL表1-3 验证KVL对于节点5、9、8、0构成的回路:)(67.232.299.459V U =-=,)(55.177.032.298V U =-=,)(77.0077.080V U =-= )(99.4099.450V U =-= 80985950U U U U ++=∴即验证了KVL 的正确性。
实验二:电路定律的验证和受控源仿真预习题:1.根据实验一中电阻的伏安特性测量方法,请自行设计实验方法,绘制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了解其工作性能。
图2-1 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2.请运用戴维宁定理,计算图 2-14 电路的 Rload,Req 和 Veq,填入表 2-3。
3.(补充)采用 PocketLab 的 math 功能,直接获得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2-2 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硬件实验一:叠加定理验证表2-1 验证叠加定理表2-2 验证叠加定理(二极管)思考题:1.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
纯电阻电路为线性电路。
由表2-1,可以看出,每纵列的数据,第一行的数加上第二行的数等于第三行的数,即1V 、2V 共同作用的效果和1V ,2V 单独作用效果的叠加结果一样,即验证了线性电路的叠加性。
2.通过实验步骤5及分析表格中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将5R 换成二极管后,得到表2-2实验结果,分析表2-2数据发现不再有表2-1数据的规律,即不满足叠加性,因此判断,二极管不是线性元件,此电路不是线性电路。
硬件实验二:戴维宁定理验证表2-3 测试等效电路的eq V 和SC I表2-4 验证戴维宁定理思考题:请自行选定除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之外的一种测有源二端网络开路电压及等效内阻的方法,设计实验过程对上面的电路测定,给出实验方法和测试结果。
答:用电压源代替内阻2R ,改变电压源电压大小,测多组端口电压和电流的数据,做出伏安特性曲线图。
则0=I 时的电压值即为开路电压,直线斜率的倒数即为等效内阻。
硬件实验三:采用运放测试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 )特性1.测试VCCS 的转移特性()12U f i =表2-6 VCCS 的转移特性数据图2-3 VCCS 转移特性曲线转移参量=Ω=k U I 10122.测试VCCS 的负载特性()L R f i =2表2-7 VCCS 的负载特性数据图2-4 VCCS负载特性曲线实验三: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一、仿真实验1.电容特性实验任务1图3-1 电容电阻电压波形图解释:电阻的电压电流关系为:iR u =,所以电阻的电压波形仍为方波;电容的电压电流关系为:()()()⎰+=tt C C dt t i C t u t u 010,所以()()V mst mst t t u C ⎩⎨⎧><<=10,10100,1000 实验任务2电容中的能量()ms t W C 12=:()()J CU ms t W C 526210510101212112--⨯=⨯⨯===电流源提供的能量()ms W I 12~0:()()()J dt t U U I IU ms W R C I 401.0031015100010112~0--⨯=+⨯⨯=+==⎰请解释C W 和I W 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差异:答:I W 包含了C W 和R W 两部分,电阻以热量形式消耗电流源的能量,而电容储存能量,即R C I W W W +=。
实验任务3图3-2 电容电阻电压波形图(2)波形变化:电容电压变化率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10ms 时达到的稳定值也是原来的一半。
解释:两个相同的电容并联,等效阻抗变为原来两倍,则电压变化率和电压的值均变为原来一半。
2.电感特性实验任务1图3-3 电感中电流波形图解释:电感的电流电压关系为:()()()⎰+=tt L L L dt t u Lt i t i 010,所以 ()()A ms t mst t t i L ⎩⎨⎧><<=15,1.0150,10 电感中的能量Wc (t=15ms ):()()J LI ms t W L 423321051010010100212115---⨯=⨯⨯⨯⨯===电压源提供的能量Wv (0~15ms ):()J dt t ms W V 401.0010510115~0-⨯=⨯=⎰实验任务2图3-4 电感中电流波形图(2)注:图中流过两电感的电流相等,因此两曲线重合,其和为干路电流。
波形变化:电感电流变化率变为原来的两倍,15ms时达到的稳定值也是原来的两倍。
解释:两个相同的电感并联,等效阻抗变为原来一半,则电流变化率和电流的值均变为原来两倍。
实验任务3图3-5 电感电流及节点2电压波形计算得到的电感电流的响应:()()()()()()()()()()tt e e s t I AI e s t I e s t I AI A I I 10011110011.001.01.011.001.011.001.001.0000-----+-⨯=≥=∞'-⨯==-⨯=≤≤=∞==即()()()A t ee t eI tt⎪⎩⎪⎨⎧>-≤≤-=---01.0,11.001.00,11.010011100 二、硬件实验1.硬件实验一实验任务1示波器截图(100Hz ):图3-6 电容上电压(100Hz)实验任务2示波器截图(1kHz):图3-7 电容上电压(1kHz)示波器截图(5kHz):图3-8 电容上电压(5kHz)思考:在输入方波频率一定的时候,输出响应的幅度与电路时间常数的关系如何?若要作为积分器使用,如图所示电路的RC时间常数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答:时间常数越大,输出响应的幅度越小,电容充电来不及完成就开始放电;时间常数越小,输出响应的幅度越大,但不超过峰峰值。
若要作为积分器使用,需:1.保证电压变化周期与时间常数的适当比例,105较为合适,使得电容上的电压有较大变化;2.电路的RC时间常数应远大于5ms(即方波的半个周期长度)。
2.硬件实验二实验任务1图3-9 电阻上电压波形图(100nF)功能:微分器解释:在一个周期中,经过一个高电平后,电路进入零输入响应状态,此时,由电容放电。
电阻上电压变化情况与电路中电流变化情况相同,即电路中电流以指数形式衰减。
实验任务2示波器截图(C1=10nF):图3-10 电阻上电压波形图(10nF)功能:微分器,将方波信号转变为尖脉冲信号。
思考:在输入方波频率和边沿时间一定的时候,若输出响应只需要提取输入信号的边沿信息,则输出幅度与电路RC时间常数的关系如何?答:电路RC常数越大,输出幅度越大。
实验任务3图3-11 电阻上电压波形图(10uF)功能:输出的波形与输入的相同,即耦合。
实验四:RLC电路的频率响应一、仿真实验1.RLC串联电路实验任务1图4-1 阻抗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截图实验任务2图4-2 网络函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截图图中两光标间距即为3dB带宽。
思考:1R 的值对网络函数的3dB 带宽有什么影响? 答:1R 增大,品质因数Q 减小,网络函数的3dB 带宽增大。
2.RLC 并联电路实验任务图4-3 阻抗幅频特性截屏图中游标间距即为3dB 带宽。
图4-4 阻抗相频特性截图思考:1R 的值对输出电压的3dB 带宽有什么影响? 答:1R 增大,品质因数Q 增大,网络函数的3dB 带宽减小。
二、硬件实验1.RLC 低通滤波器实验任务1示波器截图1(Hz f 100 ):图4-5 输入输出波形(100Hz)示波器截图2(输出幅度下降到输入幅值的0.707倍):图4-6输入输出波形(输出幅度下降到输入幅值的0.707倍)实验任务2图4-7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2.RLC带通滤波器实验任务1示波器截图1(输出幅度最大):图4-8示波器截图2(输出幅度下降到最大输出幅度的0.707倍,且相位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