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汉字的性质和特点1.文字: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文化工具。
2.文字的共性:(1)文字起源于图画——世界上所有的自源文字都起源于图画。
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及中国商代的甲骨文都是起源于图画的古老文字体系。
(2)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是这种符号系统的符号系统。
文字的首要的存在理由就在于记录和传播语言,使语言克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流传异地,流传久远。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3)文字既表音又表意——语言就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语音是语言的形式,语义是语言的内容,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3.汉字的个性:分析汉字的性质需要贯彻“比较”和“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特点给文字分类”这两个原则。
(1)从记录语言的方法看汉字的性质:所谓表意文字,指的是仅仅根据意义构形的文字体系。
可以归纳出三种类型:第一种,来源于象形字(日、月、山、川)、指事字(一、二、上、下)的独体字以及会意字(取、逐、森、雀),是从意义入手记录语言的。
这些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的联系,与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读音是在意义的基础上确定的。
第二种,来源于表意字的假借字(其、或、我、求),这些字的字形与意义毫无关系,只是借来记录语音,并通过语音表示意义。
第三种,由意符(形旁)和音符(声旁)构成形声字(芳、旱、财、忆),既与意义有联系也与语音有联系。
既然汉字既表意又表音,而形声字在汉字中的比重高达90%,所以有人称汉字为意音文字。
(2)从记录语言单位的大小看汉字的性质:音节文字通过为音节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音位文字(音素文字)通过为音位(音素)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
汉字记录的不是音节或音位,而是词或者语素。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语素(成词语素)。
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不见得是一个词。
所以现代汉字可以成为语素文字或语素——音节文字。
(3)从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字符看汉字的性质: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不同在于为文字所制定的字符的性质不同,字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意符、音符、记号。
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意义上和语音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
意符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的符号。
汉隶变前的古汉字称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后的今文字和现代汉字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4.汉字的特点:(1)汉字符号繁多,以语素定型,孤离性强:记录汉语所以需要这么多汉字,是因为汉字记录的是语素。
现代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从书面上起到了分化多义音节的作用。
文字作为语言的书面形式,不可能把语言所传达的所有信息都记录下来,因而是语言的不完全信息。
对此做出相应补偿的是,文字可以不按句而按词或按语素出现,可以脱离一定的上下文和语境孤立地出现。
文字的这种特点被称为“孤离性”。
音位文字的孤离性体现在以词定型上,汉字的孤离性体现在以语素定型上。
(2)汉字是音义二维的语素文字:汉字基本上使用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即用一个特定的形体记录一个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汉字的形体同时与音、义两方面发生联系。
这两种联系并不是等同的,汉字专字专用,与语义的联系具有特定性,与语音的联系不具有特定性。
因为汉字所记录的词义或语素义具有特定性,而汉字在记录汉语的时候,可以在书面上分别同音词或同音语素,所以说汉字与语义的联系具有特定性。
因为汉字与语义的联系具有特定性,与语音的联系不具有特定性,所以在存在民族共同语的前提下,不同方言地区的人可以用汉字来交流思想。
同样的道理,汉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沟通古今。
(3)汉字构形具有理据,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春秋战国时期就把汉字构形的有理性用到识字教学中,称之为“六书”(汉代的文字学家分析小篆系统所得出来的六种造字、用字的条例)。
六书讲的是用汉字记录汉语的六种表词法。
汉字记录汉语的方法可以概括为4种:表形(象形字)、表义(指事字、会意字)、表音(假借字)、音意兼表(形声字)。
汉字在造字初期是依据它所记录的某一个词义来构形的,在字形和词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可以利用字形分析来了解词义。
在现代汉字中,形旁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提示,二是区别。
所谓提示,指的是形旁具有“见山之旁知山,见水之旁知水”的表义作用。
形声字形旁的区别性能突出地体现在声旁相同的同音字上。
大量的形声字是在假借的基础上通过加形旁或改形旁分化而成的。
汉字由假借到形声大大增强了汉字的表意的理据。
(4)汉字是方块形,结构复杂:现代汉字的构字单位分为笔画、部件、整字三级。
一个汉字,不论有多少笔画,多少部件,都要均衡的分布在方方正正的框架里,不能超越,所以,汉字又被称为“方块字”。
方块形的汉字以平面作为信息分布形式,字形结构复杂,各有各的模样,视觉分辨率高,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
便于形成书法艺术。
(5)汉字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汉字文化造就了人们的语素意识和审美心理。
这种文化传统,是汉字走上拼音化道路的巨大障碍。
这些特点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优点和缺点是共生的。
比如:汉字符号繁多是特点,作为优点来说分辨性能好,作为缺点来说是难学难用。
汉字形声字多是特点,作为优点来说是强调形旁声旁尚有示义示音功能,作为缺点来说是强调形旁声旁的示义示音功能很弱。
方块汉字结构复杂是特点,作为优点来说是便于视读,并且形成了书法艺术,作为缺点来说是难于安排字序,检索困难。
第二章决定文字类型的内因和外因(1)语言的类型和特点:世界上的语言根据词的结构主要分成孤立语(汉语、苗语、越南语)、黏着语(日语、朝鲜语)、屈折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印第安语)。
根据语言的句法特点分为分析语(汉、英、法、保加利亚)和综合语(俄、德、印地)。
(2)文字的类型和特点: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对文字演变规律的探索,确认:“文字发展的特点(从总的历史方面来看)就是连续不断地向表示语言愈来愈小的要素过渡。
”《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名副其实的文字有三种主要类型:词符与音节并用的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文字。
”(3)不同的语言类型对文字有不同的要求:文字由表意到表音的发展,是为了和语言相适应。
汉字由记录词到记录语素,形成世界上唯一成熟的语素文字体系,是和汉语由单音节词发展为双音词的趋势同步发展的结果。
2.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文字类型的要求:语言类型是决定文字类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1)文字的稳定性和演变性:表音文字并不是表词文字内部发展的结果,而是被其他民族借用和改造的结果。
文字既有稳定性,又具有演变性。
对于自源文字来说,由于有长期使用表词文字的习惯,社会基础广泛,文字的改革和变革往往采取累积的、渐进的方式,所以很难产生文字性质的突变和飞跃。
至于它源文字,相对来说,习惯势力所造成的保守性要小,历史负担要轻,所以除了吸收域外文字的成果之外,还有可能根据本国语言的特点以及社会需求来改造外来文字,创立自己的文字,使文字的发展产生飞跃。
(2)音素字母的产生:居住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沿海北部的腓尼基人为了商业的需要,发明了字母—音符文字。
这种文字是辅音—音素文字。
3.汉字基本上和汉语相适应:(1)汉字是自源文字中唯一的语素文字:所有的自源文字的共同特点是字与词相对应。
汉字和音素文字记录的都是语言中的最小单位,不同的是汉字记录的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和词汇单位,而音素文字记录的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2)汉字记录汉语的适应性:形声字以形旁表示意义范畴、声旁提示读音,满足了区别同音语素,准确记录语言的需要。
现代汉语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并重”的语言,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语素是一个音节,用一个汉字记录,语素、音节、汉字“三位一体”,充分说明了汉字记录汉语的适应性。
(3)汉语造词的灵活性源于汉字极端的孤离性。
(4)汉字区别性能好,适应了分辨同音语素的需要:汉语属于分析语,是一种有理据的语言,词义或参与构词的语素义正好由汉字来体现。
汉语用语素(汉字)造词方便,人们通过汉字(语素)了解词义也方便。
这些运用语素文字的方便之处,对初学汉字的困难有一定代偿作用。
(5)不断提高汉字规范化水平,使汉字更加适应汉语:汉字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对汉语既有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所谓不适应,通常指的是“一些口语常用词没有特定的汉字来表示(ber很的意思)。
一些常用的口语词写出来的却是生僻字(旮旯)。
汉字不便于表示轻声和儿化。
”第三章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1.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1)汉字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典籍:以甲骨卜辞、钟鼎铭文为发端,汉字记录了3000多年来的世事沧桑。
《二十五史》史学著作,《尔雅》最早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最大的丛书,《孙子兵法》军事著作。
(2)汉字蕴含着并造就了丰富的文化:汉字除了一般的语言交际功能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字字形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二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所造就的种种文化现象。
对联(单音节词易对仗)、字谜(字形能拆分)、拆字(有的依据字形,有的还要兼顾字义)、书法(隶书与小篆相比,具有质的变化。
隶书一方面通过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整省减线条结构等方法把小篆的线条变成了不同形态的笔画;另一方面通过同化、分化、简化、另构一体、改变偏旁部首的写法等方法打散、调整了小篆的字形结构。
隶变全面调整了汉字的构形,消除了古文字中遗留的象形因素,在符号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变以后,人们书写汉字不必拘守于具体物象,纯粹由笔画的曲、直、伸、缩来表现力和势,以结构的多样化和彼此呼应来布局谋篇,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楷书本称正书、真书,楷书由汉隶演变而来,结构与汉隶基本相同,只是稍有简省,主要区别在用笔与体势上。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
汉隶的快写体就是草书。
当魏晋时出现的楷书快写被称为今草时,追称以前的为章草,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随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而发展起来的。
2.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文字体系的改革对于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作用,至于这种负面作用的大小,决定于文字的负载功能的强弱。
不容否认,正是汉字和汉字文化,是生活在如此广阔疆域说着不同方言的汉族人民,由于文字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形成了民族凝聚力,形成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强大推动力。
第四章方兴未艾的语文现代化运动1.汉字文化圈的历史和现状:(1)历史:汉字文化向外传播的路线有三条。
一是从中原向南和西南(壮字和喃字),一是从中原向东(谚文和假名),一是从中原向北和西北。
(2)现状:汉字经过整理、规范,重新焕发了青春,特别是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难题之后,人们重新看到了汉字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