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答: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内容: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竞争已占统治地位,各国已进入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的后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普遍高涨,再加上各国“工厂法”的不断推出,国家对劳动关系的干预作用愈加明显,自由资本主义中后期劳动立法,在内容和范围上,较之初期阶段,有了较大发展。
(1)进一步缩短了劳动时间并扩大了适用范围。
(2)增加了改善劳动条件的一些规定。
(3)出现了工资保障法律。
(4)有了承认工会组织合法地位的法律。
英国议会早在1824年就废除了1800年实行的禁止工人组织工会的法律,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力。
(5)出现了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成为劳动法的内容是从德国开始的。
(6)出现了解决劳资纠纷的法律。
特点:工厂立法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广越充实,但是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而且很不平衡,也不稳定,不但劳动法的范围不广泛而且对劳动法的贯彻实施有限还缺少必要的保障,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其中雇佣劳动与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也更加激化。
在不断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不得不做出让步,以改良主义作为主要方法,资产阶级劳动法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的内容和范围比以前有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大。
这样就是劳动法成为一个内容比较完备,范围比较广阔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战期间和以后的一段时间,资产阶级劳动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和反复的过程。
特别是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改善劳动条件的法律。
当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法呈现出以下特点:特点:1劳资关系相对缓和,逐渐形成以合作为本质的劳资关系体制,劳、资、政三方合作共同提升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
2劳资关系已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使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成为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首要前提。
3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发展形成冲击和挑战。
4信息化造成结构性影响。
2试述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
答:关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关于就业政策、职业介绍、职业保障方面的规定;关于最低工资、工资保障的规定;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规定;关于各类职业安全与卫生的规定;关于儿童和未成年工保护的规定;关于疾病、年老、失业及综合性社会保障方面的规定;关于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的规定;关于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的规定;关于劳动检查与劳动行政方面的规定等。
所有这些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国际劳工组织法律体系。
其中涉及劳动者基本人权方面的内容,被称为“核心劳动标准”,包括:结社自由权、集体谈判权、平等就业权、反对强迫劳动、禁止使用童工及男女同工同酬等。
这些核心劳动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类的八项国际劳工条约中。
1、关于自由结社与集体谈判的公约。
《结社自由与保护组织权公约》、《组织权与集体谈判权公约》。
2、关于废除强迫劳动的公约。
《强迫劳动公约》、《废除强迫劳动公约》。
3、关于平等权方面的公约。
《(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同工同酬公约》关于禁止使用童工方面的公约。
4 、1973年最低就业年龄公约、《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
3试分析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劳动法律事实。
答: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都是通过劳动法律事实引起的。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
劳动法律事实分为行为和事件两种。
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劳动法律事实并不相同。
1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它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法行为。
不符合劳动法律规范的行为,不会产生劳动法律关系。
因此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只能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而不是违法行为。
2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引起变更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一般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法行为,但在某种情况下,因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违法行为,也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
此外,发生不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也会引起法律关系的变更。
3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
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包括行为人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及事件。
4试述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答: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依照法律规范的要求缔结劳动关系,所缔结的劳动关系便具备了法律关系的形式,而法律关系则以劳动关系为实际内容。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国家总是依据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制定劳动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发展变化了,要求劳动法律关系作相应调整,于是劳动法律关系也会随之变化。
实际的劳动关系也正式通过法律关系的形式得到巩固和保护。
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1)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
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因为一定的劳动关系最直接的联系着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依据国家制定的劳动法律而形成,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2)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
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共同劳动存在就会有劳动关系的存在。
劳动法律关系则是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每一种具体的劳动关系之所以成为劳动法律关系,正是因为有规定和调整这种劳动关系的劳动法律规范存在: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法律规范,就不可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3)两者的内容不同。
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内容的,当国家没有制定相应的劳动法律规范时,这种关系因不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就不具有国家强制力。
这时,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缺少有效的保护与保障。
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任何一个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作为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出现的,同时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5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维护公平就业禁止就业歧视的主要内容。
答:(一)就业促进是指国家采取的帮助公民实现就业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我国《劳动法》将这些措施概括为:“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1、建立就业促进工作的协调机制(1)国务院建立全国就业促进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就业促进工作,并明确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就业促进工作。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就业促进工作的需要,建立就业促进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就业促进工作。
2、建立就业工作责任制度3、建立较完整的就业促进的政策支持体系4、维护公平就业,禁止就业歧视5、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7、实施就业援助(二)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反对就业歧视。
我国《就业促进法》对公平就业以第三章专章的形式做出了规定,包括八个方面:1、政府维护公平就业的责任2、规范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行为3、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4、保障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5、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6、保证易感人群的平等就业7、保证农民劳动者的平等就业8、建立有效地法律救济途径6试述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程序及劳动合同的内容。
答:(一)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经过相互选择和平等协商,就劳动合同条款达成协议,从而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1.合法原则合法是劳动合同有效的前提条件。
劳动合同的形式要合法,劳动合同的内容要合法。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
就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劳动合同双方公正、合理地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有些合同内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往往只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就是合法的,但有时合法的未必公平、合理。
公平原则是社会公德的体现,将公平原则作为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可以防止劳动合同当事人尤其是用人单位滥用优势地位,损害劳动者的权利,有利于平衡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平等自愿。
平等自愿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平等原则一是自愿原则⑴所谓平等原则就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在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从属之分,不存在命令和服从、管理和被管理关系。
⑵自愿原则是指订立劳动合同完全是出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真实意志,是双方协商一致达成的,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4.协商一致协商一致就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要对合同的内容达成一致意见。
⒌诚实信用。
就是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要诚实,讲信用。
(二)订立劳动合同主要应经过要约、承诺两个基本阶段。
要约是指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向其与之订立劳动合同的对方当事人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必须向特定人发出,并且采用适当方式通知对方,如书信、口头通知等方式。
如果向不特定的人发出,除非在要约中详细地规定了合同条款,并且要约方承担在规定的条件下与前来承诺的当事人订立劳动合同的义务,这种向不特定人发出的意思表示才可被称为要约。
如果要约方只是向对方提供大致的招聘条件,具体的情况待商谈后再作决定,这样的意思表示就是要约引诱,即引诱对方当事人向己方发出要约。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作出完全同意的意思表示。
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完全一致。
受要约人接到要约后要仔细地考虑,确定是否接受要约。
只有在受要约人对承诺中的各项条款都表示同意后,才能做出承诺的意思表示。
承诺在发出时,合同即成立(三)劳动合同的内容:必备条款: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3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4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5劳动报酬;6社会保险;7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可备条款:如试用期条款、服务期条款、保密条款、补充条款、福利待遇、竞争限制条约、违约金和赔款条约条件7试述集体合同的履行的原则;集体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