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人口的实际增长率
一、前言
目前很多学者仅仅根据《太平寰宇记》、《长编》所记载的户口来计算北宋人口的实际增长率,殊不知《太平寰宇记》的户数比实际低很多,而《长编》的户数又因为各种原因而有所偏离实际,如此算出的人口增长率自然也与实际不符,多数情况下比实际高很多。
二、《太平寰宇记》的户数比实际要低
《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太平兴国年间的户数为650万左右,有分州户数,大约是980年前后的数据。
可以说,这是北宋在消灭北汉、基本统一天下之后,初次全面调查所得到的户数。
相比之前宋太祖受禅得到的96.7万户、灭南方各国取得的256.6万户而言,《太平寰宇记》的数据无疑更符合实际。
但是,《太平寰宇记》的不实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南方的两浙、江东、淮西、荆湖,广南,户口明显比实际低太多。
两浙路大部分属于吴越国,钱氏治理吴越国时,与四方较好,所以吴越国是当时最繁荣稳定的地区。
欧阳修《有美堂记》称:“”。
可见两浙路在北宋初期就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实际人口并非《太平寰宇记》记载的那样少。
表1:两浙路的人口变化
注:夔州路1102年户数缺,根据梓州路增长率推算。
《太平寰宇记》的数据中,两浙路、江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的户数都明显偏低。
北方、淮东、四川、福建、江西,从980年到1078年人口都增长到原来的2倍多一点,有的路,譬如成都府路,人口还增长不到2倍。
说明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就是这个水平,考虑到北方久经战乱,北宋时期人口增速可能稍快于南方,那么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就增长到原来的2倍左右。
两浙路在100年内人口竟然增长到原来的3倍多,远远高于北方和附近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与实际情形不符。
首先,两浙路在五代时期战乱很少,人口密度是全国最高的,而980年户数普遍较低;其次,与两浙路相近的淮东、福建、江西,100年内人口只增长到原来2倍左右,两浙路实际增长率不可能偏离这个数值太远;再者,北方历来人口增长速度比江南要快,而100年内北方人口也只增长到原来2倍多,说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这个水平。
同时我们应该也看到,两浙路中还有少部分地区增速比较正常,比如常州,润州。
与两浙路相邻的江东路,人口增速同样离谱。
江东路在五代时期属于南唐,虽然不如吴越国安逸,但相比北方而言,也是人口稠密区了。
北宋初年,赵匡胤大力招募南唐的文学家、画家充实京城,说明江东地区在五代时期受破坏程度不大,文化环境已经好于北方地区。
除了歙州以外,江东路在100年内人口也普遍增长到原来3倍多,明显不符合实际。
除了两浙路、江东路以外,淮西路、湖北路、湖南路、广东路、广西路增速也太离谱。
淮西路之和州、寿州、光州、舒州、蕲州、黄州,100年内人口普遍增长到原来的3倍以上,其中黄州尤为离谱,增长到原来5倍多,蕲州、和州、光州、舒州也增长到原来4倍左右。
淮南西路在北宋时期没有接纳大规模外来移民,反而有不少人外出移民到京西南路的唐州、邓州,说明淮西路人口本身就比较稠密。
淮西路中也有部分增速合理的州,如庐州,100年内增长到2倍左右,和淮南东路相当。
粗略估计,淮西和淮东人口增速应该相似,100年内也就大致翻了一番。
荆湖北路比淮南西路更离谱。
从980年到1078年,人口增长到原来4倍左右。
明显不符合实际,估计980年户口存在很大遗漏。
荆湖南路比荆湖北路更离谱,100年内人口增长到原来7倍左右。
实际上,湖南在五代的战乱中要比湖北更安逸些,人口基数必然也比较大,即使有外来移民,也不至于增长到7倍。
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从980年到1078年,人口从16万户增长到82万户,明显不合实际。
以上是按路讨论的,其实如果具体到州,北方、淮东、四川、福建、江西,这些增速正常的地区也有很多州的户口有问题。
比如信阳军从1466户增长到18398户,漳州从2万多户增长到10万户,密州从3万户增长到15万户,等等。
综合而言,北方的户数增长比较符合实际,南方四川、淮东、江西、福建增长也比较正常,需要矫正的就是两浙、江东、淮西、荆湖南北、广南东西。
以2倍扩增倍数对两浙路矫正后,980年两浙路实际有88万户。
以2.2倍矫正江东路、淮西路后,980年江东路有48万户,淮西路有33万户。
以2.5倍对荆湖南北路、广南东西路矫正,980年荆湖南北路有65万户,广南东西路有33万户。
其他地区,如秦凤路的南方部分、京西南路的南方部分,大体上符合实际,只需进行微弱矫正。
福建汀州、漳州的980年户数也严重偏低,分别矫正到5万、4万户。
矫正后,980年南方地区约有户515万。
北方的少部分府州也有较大的漏记,如太原府、京兆府、密州、莱州、徐州、淮阳军,等等,估计北方的实际户数在260万户左右,比《太平寰宇记》的254.4万户略高。
需要说明的是,《元丰九域志》的户数也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其中的越州就明显偏低。
以上南北合计而言,980年北宋有780万户,比《太平寰宇记》记载的641万户多100余万户,相对而言,漏记户口严重的多是南方地区。
一方面是江浙、四川的豪族隐蔽户口,一方面是南方各地区被北宋征服不久,户口统计还存在很多阻碍因素。
二、元丰元年户数
元丰元年(1078年)户数来自《元丰九域志》,总数有1660万户,与《长编》基本相符。
综合来看,980年、1078年、1102年三个户数中,1078年最符合实际。
1、《元丰九域志》与《长编》户数基本相符,说明是当时朝廷最新调查结果;
2、宋仁宗、宋神宗时期政治较清明,对各地的逃户进行了大幅度彻查,所以这一阶段的户口比较符合实际。
三、崇宁元年户数
崇宁元年(1102)年户数来自《宋史.地理志》,本数据问题比较大,主要体现在:
1、很多地方的户数还不如1078年多,江南地区也是如此。
在没有大灾大难情况下,人口下降实在匪夷所思,只能是统计上出现的问题。
2、很多地方的户数和1078年相当,怀疑是抄录自《元丰九域志》。
3、按《宋史地理志》数据统计,1102年北宋只有1800多万户,与《长编》、《宋史地理志》开篇所说的2026万户差了200多万户。
四、北宋户籍统计的若干问题
1、户均人口少
宋代官方统计的户口数字中,户与口的比例极不相称,每户平均为 2 人左右。
宋代文献“口”与“丁”名异而实同,应理解为系包括成丁、幼丁、老丁和残疾在内的全部男子人数。
2、诡名子户
“诡名子户”是宋代税户为逃避或减轻赋役负担而进行斗争的一种手段。
宋制乡村主户按田地产业多寡分为五等,上等户即田地产业多的一、二等户,对政府赋役的负担远较下等户为重。
如交纳田赋即按照“先富后贫,自近及远”,百姓“将田产分作诡名挟户,至有一家不下析为三、二十户者”,以减少人丁,降低户等,达到逃避赋役的目的。
南宋人李心传《本朝视汉、唐户多丁少之弊》一文说:宋代“以一家止于两口,则无是理。
盖诡名子户,漏口者众也”。
需要说明的是,李心传也未必清楚宋代户均人口只有2人的原因,将它归之于诡名子户。
其实,诡名子户虽然普遍,但绝对不可能是造成户均只有2人的原因,否则朝廷肯定会大力阻止了。
李心传只是参照朝廷的户口数得出这个结论,对官方统计的实际意义未必清楚。
诡名子户的结果,是造成户数虚增,每户人口下降。
3、逃户、隐户
宋代主户为逃避赋役而隐匿户口的情况相当普遍。
如仁宗时期江南西路转运使周湛“以徭赋不均,百姓巧于避匿,因条其诡名挟佃之类十二事,且许民自言,凡括隐户三十万”。
三司户部判官李琮查究两浙路逃绝户,括出401332 户。
一个路隐户即达三、四十万,全国隐户之众,当可想见。
逃户自然会导致官方户数的降低。
4、总结
综上所述,诡名子户会导致户数虚增,户均人口下降。
而逃户、漏户会导致户口下降,但考虑两种现象都只占当时总人口的一部分,如果两种效应相抵消,那么官方户数可能还是接近实际的,所以以1078年户数推断980年户数并无多大问题。
五、北宋人口的实际增长率
按如上分析,980年北宋约有775万户,1102年有2026万户,122年内年均增速为0.8%。
程民生在《宋代户数探研》中,用另一种方式估算了北宋人口的增长率。
从县的等级来看,北宋末年的县的划分标准大约是北宋初年的2.3—3倍,分别而言,望县的标准是北宋初的2.5倍,紧县是2.33倍,上县是2.5倍,中县是3倍,中下县是3倍,平均而言,在2.65倍左右。
按人口增长到原来2.65倍计算,从980年到1120年的140年间,年均增长率0.7%。
综上所述,北宋从980-1120年这140年相对稳定的时间内,年均增长率在0.7%-0.8%左右。
分阶段而言,宋真宗、宋仁宗时期可能在0.8%——0.9%左右,宋神宗、宋哲宗时期约0.6%——0.7%,宋徽宗时期至多0.5%,大观以后北方人口估计就停滞不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