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荔枝图序》

《荔枝图序》

冰肌玉骨裹红袍,传世佳品天下果。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

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

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课前预习:1.积累本课重点字、词。

2.搜集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3.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诗文的韵味。

2.掌握诗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课文,积累词语并理解文意。

3.品读课文,领略荔枝鲜美。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荔枝图片及导入语。

)师问:见过荔枝没有?看图片介绍荔枝的果、肉、核;荔枝的果肉——莹白如冰雪;从这里可以看出荔枝的“个头”。

出示苏东坡的《惠州一绝》学生齐读一遍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过渡语:苏东坡在被贬的情况下,认为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情愿长作岭南人。

可见荔枝是大受欢迎的佳果。

唐玄宗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

于是杜牧写了《过华清宫》讽刺这件事。

出示诗句,请大家读一遍。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师提示:“骑”的读音,意义。

“一jì红尘妃子笑”。

意思是,骑马的人。

今天我们就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了解一下荔枝。

板书——《荔枝图序》二、识作者:(学生根据预习了解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荔枝图序》属于说明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和诗词引导,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文本。

三、诵荔枝之文指导语:有一句说得好,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下面,你们就同诗人直接交流。

一、听读学生活动:听师朗读诗文,圈画,标注:字音、停顿、重音等。

设计意图: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

(观察学生听读情况,教师板书重点字、词,指名读字音)峡(xiá )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醴酪(lǐlào ) 壳(Ké)华(huā) 帷盖(wéi gài) 枇杷(pí pa) 紫绡(xiāo )学生活动:小组试读讨论,句子节奏。

师强调节奏:荔枝/生巴、峡间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二、轮读学生活动:轮流站起读课文,读出音韵,读出节奏,读出铿锵之美。

(多媒体出示要求。

)A.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B.要有节奏,抓住语言对仗的特点。

(设计意图:文言诗词教学应以读促教,书读百篇其义自见,品读出诗文的味道,就是品悟出作者的情感。

这一环节为了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树立特长生的自信心,大家也会在抑扬顿挫的声韵里陶冶情操。

)三、译读学生活动:边读边译课文,理解大意。

标出疑难,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生提出疑问,由其它会的同学回答。

(教师强调重点、难懂之句)(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大体上像上面说的那样,实际的情况却超过了它们。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但不是在摘下三天以内见过的人看的。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诗、批注、思考、交流等实践活动,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真正读懂诗意。

四、赏荔枝之妙指导语:语言是情感的外壳。

欣赏古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一说:景物特点学生活动:找出诗文中描写荔枝的句子,并说说荔枝的特点。

(先在书上标划词句,然后展示并互相评价)生1:“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写出了荔枝树的外形。

(出示荔枝树图片)生2:“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写出了荔枝的叶、花、果的特点。

(出示图片增强直观性)生3:“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写出荔枝的朵、壳、膜的特点。

(出示图片)生4:“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这句写出了荔枝的瓤和汁液味道。

教师小结:白居易毕竟是个文学家,即使在说明文的时候,也不忘尽可能让文字美好一点,虽然是在美化荔枝,笔端带着感情,却并没有歪曲客观的性质,可以说达到了情智交融。

二说:景物写法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描写景物的方法,推荐展示,评价。

生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都是3个字加两个字,按时间顺序排列。

生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都是什么如什么,运用比喻和排比;顺序是从外到内。

生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顺序是一、二、三,色、香、味。

过渡语: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使我们对荔枝有直观上的认识,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我们的记忆,三分钟时间同学们试着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以及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善用比喻的写作特点。

一写:仿写指导语:请同学们仿效课文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外到内的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

优秀习作展示:学生1:葡萄成熟时象一串串的绿宝石,淡绿色,椭圆形,表面还蒙着一层白霜,摸上去皮薄而肉实,洗干净放进嘴巴,一咬,满嘴的甘甜,仔儿有些酸涩……学生2:熟透的龙眼甜津津的,没有熟透的则有一种苦涩的感觉。

只要你轻轻地剥开龙眼的皮,你就可以闻到龙眼那独特的芳香了。

在晶莹圆润的果肉里嵌着棕黑色的核。

龙眼不但味道可口,而且还是送礼的佳品,如果把龙眼晒干了,就成了桂圆肉,可以益脾养心,是上好的滋补品……【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及时练习可以巩固所学方法。

一问:你知道吗?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生: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师提示:注意节奏,学生齐读。

)五、同中求异,比较感悟。

过渡语:《荔枝图序》与《芙蕖》写荷的可目、可鼻、可口对比,哪一篇描述得更为直观可感?学生活动:找出《芙蕖》中描写荷可目,可鼻,可口的句子。

学生1:可目: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里结出莲子,挺拔地耸立着,依然像没有开的花,和翠绿的叶子一起高举着。

学生2: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

学生3:可口:连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莲子和藕都摆在盘中,而使人满口生香了。

比较:学生1:与《芙蕖》相比,《荔枝图序》更为直观可感。

学生2:《荔枝图序》读后有让我垂涎三尺的感觉,好想吃啊!师小结:同学们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荔枝图序》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点,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容易理解。

【设计意图】: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凸显文章的特点。

也是贯穿我们这套北师版教材的编排理念。

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名句链接。

过渡语:荔枝以鲜美著称,被誉为“百果之王”,历代文人写下了不少咏荔枝的诗歌。

我们来欣赏白居易写荔枝的诗。

(出示诗句)种荔枝白居易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品读诗句过渡语: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文章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

“巴、峡”是今天什么地方?学生1: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重庆一带。

师指导:现在的“巴、峡”有荔枝吗?同学们查查资料,现在荔枝生长的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提示:竺可桢认为: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的荔枝就灭绝了。

这个结论出自他的著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他的根据是:白居易文《荔枝图序》,白居易诗《种荔枝》、《荔枝叹》,还有大量其他资料。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小结: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对荔枝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生动形象。

课下收集描写水果的诗文赏读。

六、板书设计荔枝图序白居易树形——帷盖叶——桂华——橘实——丹朵——葡萄善用比喻,形象生动核——枇杷层次清楚,详略得当壳——红缯膜——紫绡瓤肉——冰雪浆液——醴酪教学反思:亮点:教学过程有图片,有诗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课前通过以自主学习为主,小组合作探究为辅的方式进行学习,完成对文本内容掌握,课堂上基本由学生来支配,老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不足:阅读环节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学生对文章的比较仅停留在表层,平时应加强训练训练。

在“疏解文意”环节,留足够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对学生有价值的质疑应适时点拨,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