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患者心理因素与治疗康复

病患者心理因素与治疗康复

病患者心理因素与治疗康复周海龙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种疾病治疗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医学越来越先进发达,高效的药物,先进的设备,尖端的手术在患者疾病的治疗康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超强的作用。

这是众所周知,无容置疑的,但与此同时不容疏忽的事,心理健康因素对病人康复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是不可回避和无法估量的。

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工作实践中,使我对病患者心理因素与疾病治疗、身体康复有着深切的认识和感悟。

如何正确有效地把握好病患者心理与治疗康复的关系。

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对科学有效地做好临床治疗工作发挥着积极重要关键的作用,我根据自己临床实践工作的学习,积累和思考,谈谈自己对此的观点认识和见解。

一、心理状态对疾病及治疗的影响。

作为一名临床医疗工作人员,我们不仅要通过学习研究掌握人体发病的生物学术心理,还必须要认识到心理、心情,心态等心理因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对生病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

很多的疾病都是由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所导致的,而且有些病干脆就是“心病”,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同时竞争等多种工作和生活压力加大,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带来了相当的负面作用、忧虑、焦躁、恐慌等心情长期围绕导致引发失眠、忧郁、心烦意乱等不良心理和身体亚健康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身体健康更容易被细菌、病毒侵染、机体功能很容易被破坏和发生紊乱,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心情的长期忧郁是导致患各种疾病,甚至癌症的“罪魁祸首”。

不仅如此,人们患病后的治疗康复,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患者的心理积极乐观、勇敢坚强、就能配合药物和手术发挥最佳的疗效;相反,药物和手术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现实中的很例证,有些癌症病人乐观坚强,积极配合治疗,生命得到长久的延续,也有的癌症病人一旦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情绪迅速低落,精神变的崩溃,极度恐惧,对治疗不抱希望,那么病情就会迅速恶化,从而加快死亡的速度。

所以,医生对癌症病人通常是不会告诉其真实的病情。

目癌症病人通常是不会告诉其真实的病情。

目的就在于保持正常的心理,有利于治疗效果。

这些医学理论和常识,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能否正确的把握、运用和妥善有效处理,体现的是一名优秀称职的医务工作者的全面认识,综合把握,科学治疗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在临床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学习,认识和运用来加强提高。

二、高度重视和及时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为了科学及时有效的对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最佳的治疗和康复效果,随时准确掌控病患的心理状态,是很有必要和重要的。

作为一名临床工作人员,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对此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步骤和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和光辉灿烂。

不仅是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和独树一帜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其中饱含蕴藏着中华民族源远的文化精神、理念等思想精髓。

所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并不是单纯的治疗病情,而是为患者解除病痛,带来的身心健康、快乐和幸福。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医生,神医扁鹊、华佗、李时珍等,无一人不是既心怀慈悲,又善于对病患者进行“察言观色”的探心高手,他们的“妙手回春”即是他们高超的医术,也是他们善于把握和调节病患者的心理。

积极调动病患者配合治疗所取得的。

特别是对有些“心病”的患者,在诊断了解掌握了“病因”之后,往往是开一张没有具体药的“处方”,就消除了其心理障碍和纠缠。

走出心理阴影恢复健康,中华传统医学中医的诊断,讲究“望”、“闻”、“问”、“切”,一个医术高超的中医,不仅能通过“切”患者的脉搏获得病情,从且从“望”、“闻”、“问”中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掌握患者发病的全面情况,以及心理状态,从而对症下药开处方,并给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和相关要求等。

这个过程中就贯穿着掌握患者心理。

辅之以心理治疗和康复。

因此,中医的深奥妙与中华民族的慈爱、友善、仁义等优秀传统文化是融汇贯通,相得益彰的。

简单的说,治病要先治心,心魔去了,患者才能药到病除。

如果把握不住患者的心理,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他患有严重的偏头痛病,这与他为人处事多疑、阴险、狡诈等心理精神活动不无关系。

请来当时的名医华佗为他诊治,华佗的治疗方案是用利斧凿开曹操的脑袋,祛除他脑内的病灶和湿风,就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来说,无疑是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但华佗却疏忽了曹操是一个心比天高,多疑阴险的帝王。

曹操听了华佗的治疗方法,怀疑华佗是要以此谋害他,不但未接受他的治疗,反而把华佗给杀了。

华佗没能给曹操治成病,反倒把命给丢了,根本就在于他未能充分把握曹操的心理,获得曹操的信任和配合。

可见,作为一名医务工作人员,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华佗的悲剧不可能重演。

但医疗过程中重视和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治疗康复工作的关联性、统一性、协调性,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掌握、运用和开拓,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为人类解除病痛、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医学课题,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三、将把握调节患者心理状态贯穿于诊断康复工作的始终。

实践反复证明,为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每一个患者个体,医护人员必须在诊疗康复工作中始终把握和调节好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患者进行病因、病情诊断,不仅要进行身体机能的相关诊查,获得了进行治疗的医学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准确有效的医疗提供科学依据。

而与此同时,要多方面对患者进行观察了解,以获得更多及时准确对治疗有价值的情况。

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平等医患关系、和蔼的态度、真诚的关怀、让患者如实说出自己的病情、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患者的身体感受,心理状况和存在的思想顾虑,期盼愿望等,以获得全面客观真实的情况。

尤其是了解掌握心理状态,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只有患者以积极配合的态度,消除思想顾虑,恐惧心理和一切消极情绪,才能使治疗活动在有机能动的良好配合下,发挥疗效,甚至创造奇迹。

如果在对患者的诊断交谈中发现其心理存在消极抵触情绪,思想顾虑和障碍,则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可通过其家人或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安慰、缓解、排遣、释放其心理压力,解除其心理障碍,变患者的消极为积极,被动为主动,从而为治疗做好全面、充分、有效的心理准备。

患者的心理负面情况有来自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各个不同方面的,消除心理不良影响同样必须“对症下药”。

为此,有些工作可能已经超出了医患关系的范围,需要医者发扬爱心和奉献精神,为患者做大量深入细致的额外工作。

这种品质精神,是对医务工作者医德的积累和升华。

人民的好医生吴登云、庄仁华就是这样的楷模和榜样。

其次,许多患者疾病治疗的过程就是痛苦、艰辛和漫长的。

患者的心理状态会在这个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出现反复和负面变化,这对患者和疾病的彻底根除与身体痊愈都是很不利的。

所以医护人员要在患者治疗全过程中,始终注意观察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发现心理负面苗头倾向和问题,及时采取心理疏导和鼓励,给予和不断补充正能量,并力倾触及地帮助患者解决困难、消除顾虑。

从而使患者在充满希望、积极主动、信念坚定的心情状态下配合和完成治疗。

战胜病魔、消除病情、恢复健康。

创造生活幸福,再次,即使是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过程完成出院后,依然对自己的病情有心理疑虑和顾虑,进行联系咨询请求解答。

对此,作为医护工作者,绝不能因治疗已经结束了,现与自己无关而置之不理,简单应对,敷衍了事,那很可能会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误导和模糊,而影响患者的康复以及生命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所以,作为一名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慈悲心的医护工作者,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和关注每一位患者的心理状态,将此抓在手上,贯穿始终,做细做实,发挥作用,用真诚、爱心、关怀、善行为患者架起奔向健康的金桥。

四、医护工作者要努力掌握和提升把握患者心理状态的能力。

要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称职高超的医护工作者,不仅要努力掌握高超精尖的医疗技术,同时也要使自己成为善于对患者进行心理观察、咨询、辅助、引导、调节的大师高手,现实中存在着有的医护工作者特别重视学习掌握医疗专业技术,而不是十分重视学习掌握把握患者心理状态的倾向,忽视心理因素在疾病诊疗中的地位作用,这是片面不科学的,必须改变这种认识态度和倾向,而是要培养和提高自身在这方面的能力素质,一是要在不断深化培养,修炼医德上下功夫。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要使自己登上医学事业的巅峰,前提是要具备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把为一切病患者解除病痛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和终身不变的目标。

一切为了患者,全力以赴,竭尽所能治病,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始终不忘初心、不图名利、不尚空谈、不懈努力、把自己的年华,智慧和心血无私奉献给广大患者。

用优良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救广大患者于病痛之中,把为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作为自己的快乐,只有培养和具备了这样的优良的医德,医护工作者才能真心实意地去学好做好治病救人的工作。

二是要自觉主动认真地加强医疗心理方面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心理学同其他科学一样,有着其身运动、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是人的精神世界内在规律的客观反映,现在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

通过学习领会是可以很好地掌握的,而且随着心理学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细化,医疗心理学也成为一门专业的心理学科,是广大医护工作者的础知识课程,在培养和造就精尖医学人才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广大医护工作者只要自觉认真努力学习,都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

三是在医疗工作实践中加强学习积累和总结提高。

人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精神世界的反映,要通过深入观察、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才能准确把握。

是建立在大量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作为医疗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新手们,在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自觉主动加强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学习,积累和探索,要主动虚心地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要加强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切实掌握运用发挥好患者心理因素对治疗和康复的积极作用。

五、在公民中广泛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培训活动。

事实和科学研究充分表明,人的一生以至生老病死,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波动及心理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健康、愉悦、积极、开朗的心理状态,让人在生活、学习、工作惬意而快乐。

使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容光焕发;而消极、悲观、忧郁、沮丧、焦虑、充满怨恨的心态,使人无精打采、精神萎靡、情绪低落,长此以往则成为身体健康的杀手;疾病侵害的诱因;病魔缠身的征兆。

等到病患已严重危害健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治疗,不仅对患者造成残酷的病痛折磨,而且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巨大损失,以及由此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损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