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第六章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第六章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一、跳远运动简介跳远,过去叫急行跳远,它是古代的奥林匹克竞赛及古希腊五项运动里都有的一个项目,是现在学校体育教学和田径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

练习跳远能发展人的速度、弹跳力和灵巧性,并能增强心脏等内脏器官的功能,增进身体的健康。

跳远的场地设备比较简单,学习跳远又比较容易,因此青少年们比较喜欢这项运动。

跳远方法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有比较长的历史,但在近代的田径比赛中,有记载的第一个男子跳远世界纪录是在1864年创造的,成绩是 5.48 米。

半个多世纪以后,到了1931年,日本运动员于1935年用蹲踞式的姿势跳出了 8.13 米的成绩,他的快速助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目前的世界纪录是美国运动员鲍威尔用走步式创造的8.95米。

女子跳远在1948年第十四届奥运会上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现在的女子跳远世界纪录是苏联运动员于1988创造的 7.52 米。

解放前我国的跳远水平很低,男子纪录是 6.91 米,女子纪录是 5.06 米。

解放后,跳远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目前女子全国纪录是 7.03 米,男子全国纪录是8.40 米。

从跳远技术的发展来看,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最初是简单的蹲踞式,以后有了挺身式,又有了走步式。

今天的跳远技术,正向着快速的助跑、迅速而有力的起跳和较高的跳跃高度方向发展,运动员必须具备全面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熟练而准确地掌握先进的技术。

跳远的完整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

成绩的好坏主要是助跑速度和起跳技术决定的,当然平稳的空中姿势和合理的落地动作,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总之,各个部分的技术都是跳远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现代跳远技术的发展与特征纵观现代跳远技术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力量型”(20 世纪60 年代前期)和“速度型”(20 世纪60 年代后期) 两个不同类型的发展阶段。

而速度型又可分为低跳型、均衡型和高跳型3种。

虽然,高跳型的代表鲍威尔以8. 95m 的成绩刷新了比蒙·鲍勃以8. 90 m保持了23 年之久的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但是低跳型的代表刘易斯同时也以8. 91m 的成绩让人惊叹。

在上板起跳离地的瞬间,鲍威尔和刘易斯的技术哪个更为合理,谁更能代表现代男子跳远运动发展的主流趋势,已成为有关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以下是摘自杂志中的研究观点。

(一)世界男子跳远的发展趋势美国选手M ·鲍威尔在1991 年东京第3 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以8. 95m 的成绩打破了D·比蒙保持了23 年之久的男子跳远世界纪录。

他的较高助跑速度和较大腾起角的起跳技术也推动了现代跳远技术的发展。

1、现代“高跳型”技术的普及应用。

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多采用三步半的走步式跳远技术。

走步式跳远技术又可分为高跳型、平跳型和均衡型三大类。

20 世纪中期,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高跳型”技术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跳型”技术, 在国际田径赛场上平分秋色。

进入90年代后, 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跳型”技术逐渐占据上风, 其代表人物是黑人跳远运动员卡尔·刘易斯(腾起角为18. 7°)。

随后的美国男子跳远运动员鲍威尔(腾起角为24. 2°) 和古巴男子跳远运动员佩德罗索(腾起角为24°) 则为现代“高跳型”技术的代表, 这种现代“高跳型”技术不同于前苏联传统的“高跳型”技术, 它是在吸取了美国的“平跳型”技术的基础上, 重视助跑和起跳速度, 更注重提高起跳的垂直分速度,合理增大起跳角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跳远技术, 在实践中, 这种新型跳远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从而被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

2、在规则许可的前提下合理延长助跑距离。

助跑距离的长短与运动员跑的能力成正相关。

过去一致公认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在42~ 46m 之间, 现在助跑距离则逐渐加长至40~ 50m 之间。

鲍威尔创8. 95m 世界纪录时的助跑距离为50. 64m (22 步) , 刘易斯在跳8. 91m 时的助跑距离为51. 30m (23 步)。

传统理论认为, 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受其加速能力限制, 现代研究理论则更注重助跑时的节奏感。

运动员多采用行进间逐渐加速的方式, 在规则许可的前提下合理延长助跑距离。

3、尽可能加快助跑速度, 同时注重提高助跑速度的利用率。

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进一步提高, 助跑最后的阶段仍在继续加速。

鲍威尔创造8. 95m 世界纪录时,其助跑速度达到了10. 90mös, 刘易斯在跳8. 91m 时, 其助跑速度则达到了11. 26m ö s。

他们的助跑既保持了高速度, 而且还能持续加速到最后起跳, 表现出积极有力的攻板节奏和最后几步加速上板的特点。

跳远最后几步助跑是整个助跑技术的关键, 既要保持和发挥最高速度, 又要为起跳做好充分准备。

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最后几步的助跑中, 主要表现为两种技术特征: 一种是最后几步的步长相对缩短, 步频明显加快, 形成一种快速进入起跳的助跑技术节奏; 另一种是在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加快步频, 形成快速上板的技术特征。

目前, 世界优秀运动员多采用后一种跑法, 这种助跑技术有利于保持和发挥最高助跑速度, 最后几步呈加速状态, 使助跑和起跳的衔接更加紧密。

鲍威尔和刘易斯在1991 年东京第3 届世锦赛上创造世界纪录和最高成绩时, 均表现出最后几步快速上板的特点。

跳远运动员的速度利用率是指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对自身最高速度(也称绝对速度) 的使用水平, 通常用运动员跳远助跑中的最高速度与平跑最高速度的比值来表示,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大体在93%~ 95% 之间。

助跑速度利用率是跳远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发展的观点看, 助跑速度利用率还可适当提高, 因为助跑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最重要的因素, 它所起的作用已超过70%。

提高助跑速度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 二是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

作为世界顶级优秀跳远运动员要想提高其绝对速度的难度相当大, 而提高其助跑速度利用率相对要容易得多, 关键是运动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起跳能力, 也就是说, 助跑速度利用率与起跳能力必须同步提高,并使之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 才能有助于跳远成绩的提高。

4、起跳速度进一步加快。

起跳动作的快慢, 直接影响腾起初速度的大小。

在高速助跑的情况下, 为了尽快完成放脚起跳动作, 加快起跳速度, 世界上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表现为两大特点: 一是助跑最后一步步长适当缩短; 二是起跳过程中支撑腿缓冲阶段最大屈膝角度适当增大。

倒数第一步步长的适当缩短, 为快速起跳创造了条件, 而支撑腿最大屈膝缓冲角度的适当增大, 是运动员支撑缓冲能力提高的表现, 也是提高起跳速度的关键。

随着起跳速度的进一步加快, 世界男子跳远成绩也将有所上升。

5、适当增大腾起角度。

跳远的成绩取决于初速度和腾起角。

传统的跳远理论认为: 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大多在18°~ 24°之间, 绝大多数集中在2 1°~ 22°之间。

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多数在19°~ 25°之间。

鲍威尔跳8. 95m 世界记录时的腾起角为23. 1°, 他是“高跳型”技术的代表; 刘易斯在跳8. 91m 时的腾起角为18. 3°, 他是“平跳型”技术的代表,他们恰是处于这一腾起角的两极位置, 而两人都是以11mös 的助跑速度进入起跳, 起跳动作则明显分为高跳跃和低跳跃。

这说明每个运动员都要结合个人特点涉及适合自身的适宜腾起角。

通过对近几年涌现的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分析可知, 适当增加腾起角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我国男子跳远的发展趋势近年来, 在国内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男子跳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已有一批年轻选手成绩超越了8m。

达到8. 3 0m 的已有3 人, 成绩虽然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与当今世界纪录仍有较大差距。

1、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类型情况根据最后两步的水平速度和起跳瞬间垂直速度比值的不同, 可将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分为水平型、垂直型和均衡型3 种不同类型。

凡是最后两步水平速度与起跳瞬间垂直速度的比值, 均值在3. 47~ 3. 81 为水平型; 均值在2. 51~ 2. 98 为垂直型; 均值在3. 12~ 3. 40 为均衡型。

2、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较低。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速度素质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 分别达到了显著和非常显著的水平(P <0. 05和P< 0. 01) , 造成了我国运动员在助跑速度上的落后状态。

我国运动员在助跑速度利用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已超出世界优秀跳远选手5. 47 个百分点, 但助跑速度仍赶不上世界优秀运动员, 而且还加大了有效完成起跳的难度。

如果我国优秀运动员能保持高速度利用率,再经过科学训练提高平跑速度, 那么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完全是有可能的。

3、过分追求速度利用率造成了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偏低。

短助跑五级跨步跳是世界公认的训练和检查跳远运动员快速力量和起跳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这个指标上,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 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

本来我国跳远运动员的平跑速度相对较差, 不得不在助跑速度利用率上多下功夫, 从而需要有更好的起跳能力,才能保证获得有效的起跳。

但我国大部分优秀运动员都显得起跳力量不足, 腾起角度偏低(见表3)。

对于在助跑中能够较高地利用绝对速度的我国运动员来说, 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起跳能力, 特别是在高速水平速度中能够快速发力的起跳能力是与发展和提高绝对速度能力同等重要。

就目前而言, 我国跳远运动员提高速度利用率有助于跳远成绩的提高, 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但过分追求速度利用率必将造成腾起角度偏低。

根据速度利用率与腾起角的矛盾关系,在百分之百的速度利用率条件下想获得更好的腾起角是相当困难的。

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均差为- 2. 72°, 这种低腾起角完全是由于过分追求利用率造成的。

就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目前的素质基础, 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过高的追求速度利用率而影响了腾起角, 这种牺牲腾起角而换取速度的手段只是短期行为。

速度利用率不是根源问题, 根源问题是平跑速度。

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一旦有了足够的速度基础, 那么腾起角也会随着速度利用率的控制而获得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