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1】: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
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
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
“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
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
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鉴赏资料2】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卢梅坡,南宋诗人,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时,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深,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上片写离别之苦。
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
写聚,作者并没有对他们过去在京的交往逐一加以铺叙,而是从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
陶潜在《饮酒》诗中说:“秋菊有佳色,裛(yì,通“浥”,沾湿)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以排遣思乡之苦。
深,言酌酒之满。
一个“深”字,把他们举杯畅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郊游,欣赏那玉姿冰骨的梅花,聆听那清脆悦耳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畅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聚会的欢快场面,还巧妙地点出了他们聚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设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聚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运思可谓缜密,用笔可谓简省。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难以畅叙友情,因而非常遗憾。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这两句词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可谓情景双绘,妙趣横生。
下片写别后之思。
开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调,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
“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丧魂失魄;“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睡不安宁。
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梦见友人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之至。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
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不论卢梅坡走到哪里,他都将和他生活在一起。
这样写,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相思之情,还收到了情至文生,情文并茂的艺术效果。
柳永的《雨霖铃》也是写“伤离别”的。
柳词写了送别时难分难舍的场面,也写了别后相思,而且把别后相思之苦写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名词。
而这首词对送别场面没有作直接描绘,只是写了旧日的“聚”和今日的“散”,写了“散”后的相思之苦,同样可以使人想象出他们分别时该是多么难分难舍,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思索余地。
这是虚笔,是不写之写。
这样结构作品,文字简洁,词意含蓄,虽不能和柳词相提并论,但也不失为一首较好的送别词。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北京卷)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D 】【 E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答案】: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鉴赏资料1】本篇写移居后与邻人相处的情景。
全篇列举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几件琐事:登高赋诗,有酒招饮,披衣言笑。
看似点点滴滴,无甚章法,而其间流贯着闲旷自适的气韵,构成了一片天真纯朴的情境。
“过门”二句,一扫士大夫的儒雅酸气,大呼小叫,有酒辄喝,于粗朴中见出淳厚的乡情。
而“农务”四句,更是将乡里风俗写得淳朴可爱。
在这里,没有半点虚文褥礼,一切都那么自然。
充溢着一派纯真之乐。
诗人用平淡散缓的笔墨经营出这个自然淳朴的天地。
进而在其中化人一段渊深朴茂的哲理:“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人认为,人生必须以自营衣食为根本,只有努力躬耕,方能真正领略生活中的自然真趣。
显然,这是他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悟得的人生真谛。
全篇叙事言情,理在其中,确实具有淡而不枯,质而实绮的特点。
【鉴赏资料2】陶渊明于义熙元年弃彭泽县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
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
《移居》作于搬家后不久,诗共二首,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
本诗写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纪衣食,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言笑无厌的兴味。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
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的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
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
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
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
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目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
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
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
“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
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
”(《客至》)这般境界,在陶诗这两句中也可体味,所以愈觉含蓄不尽。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暇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何等实在,何等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