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公子股市情歌风雨沉浮整十年,牛步蹒跚迈两千。
千庄百姓迷心醉,万股钱潮化金烟。
阴阳本非凡间事,涨跌终究看天颜。
将帅无常天难测,兵卒涉水惹人怜。
我自不知兴亡故,君亦悲喜成败间。
春风几度尝得意,江湖浪子总无缘。
曾经窈窕空妙曼,多情已伴无情眠。
明日仍有佳人在,风流何如不可言。
FROM:大摩投资徐胜治徐公子兵法:《怎样做庄》自序最近市场发生了很多事情,所以我早就想写这么一个系列。
如果有人看见“怎样做庄”这个题目感到疑惑,认为我在流毒四方,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此“庄”非彼“庄”。
也许现在的投资者都已经习惯了,谈到庄就会想到盘面中的建仓——拉升——派发等手法。
对于这些手法我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它过于表象化了,反映不出问题的实质,实际上也没有什么规律可以研究。
市场当中出现这么多庄股,我想有必要谈一谈整个市场,谈谈资本市场的结构问题,真正需要研究的是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
也许并不应该用游戏的态度看待严肃的投资,但是投资在资本市场当中到了一定的程度好像就是一场游戏,采用这种方式也许要轻松一点,表达的形式上也会丰富一点。
偷鸡摸狗终究是没有出息的小人物,而大人物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利用游戏规则控制市场资源,这个市场到了一定的程度,钱也许不是钱,只是某种象征,这充分说明了哲学上的从量变到质变。
资本、资产、资金在市场当中的定价方式存在很多混乱之处,因此有很多可利用的缺陷,值得好好琢磨。
资本的含义是什么?我的学习一向不太努力,所以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不过资本市场的诞生本身就是为了资本所有者服务,所以资本的优势地位在这个资本市场有着非常明确的体现,这种优势地位不仅体现在个体实力的差异上,而是体现在整个市场制度的倾向性上。
资本市场的平等就是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人人都不平等,怎样更好的利用这种不平等,是我要说的。
本系列文章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首先从目前最流行的“资本运作”这一角度谈市场中实现战略性套利的“套利三大法则”和直接操纵市场的“三种风险手段”,然后分析市场中种种非正常交易的情况下财富转移的模式。
这里涉及到太多的专业知识,但我的文章是写给普通人看的,而且我自己也是半瓶子醋,所以请有关专家多包涵,不要把我说的东西太当真。
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更好的题目,比如“XX经济学的缺陷”?我可没有这种水平,再如“治市方略”,我也没有这种修为,又如“盗亦有道”?在路线方针上又不正确了。
只好采取了一个很市场化的方式——“怎样做庄”来表述。
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市场当中做庄家的朋友不必太担心,我要谈的也许会是另一回事,不过可能与诸位有关,感兴趣的话看一看没有坏处。
出于论述的必要,这一系列文章将会引用很多发生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例,但是我没有任何贬义或褒义的企图,纯粹是就事论事,其实引用国外的事实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些是我和大家都不太熟悉的,所以还是讲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比较好,希望有关同志不要误会,把它纯粹当成理论探讨好了。
《怎样坐庄》之一:马克思的睿智如果沃伦•巴菲特去读《资本论》的话,一定会感到很困惑,因为在《资本论》的第一卷345页上有这样一段话:“苏格兰西部有一家卡莱尔父子公司(Carlile sans &Co)的老板,他认为在出卖工厂时,应该支付给他的不仅是工厂机器、纱锭等设备的价值,还就包括它们的价值增值。
这种想法反映出,在他的头脑中把生产资料的价值同吮吸工人无偿劳动的资本属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巴菲特的眼里,这指的也许就是他所崇尚的贴现现金流模型,资产按这种方式定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马克思则认为,资产本身不会自动的创造出任何价值增量,价值来源于劳动的本身,而生产资料只是劳动的对象与工具,这种定价方式是将未来还没有被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计算在资产价值以内,无论如何是不合理的。
如果从社会和历史的观点出发,马克思无疑是睿智的,他看到了资本魔方得以运转的根本,但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巴菲特们也并没有违反游戏规则。
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派生部分,它的倾向性很明显,就是将利益倾向于资本所有者,而且是大资本所有者。
如果我们要在这个市场中生存,就应该认清这个本质。
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在“理性”的公平前提下,实际上存在着“制度”的不公。
既然有不公平的因素,肯定存在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不利的情况。
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怎样将这种有利的因素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是我说的“做庄”与“怎样做庄”。
很多人困惑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稻草会变成金条,实际上根本原因就在于你在证券市场上可以将稻草以金条的价格出售,只要你能说明现在是一根稻草,但是如果你拥有它,将来会得到一根金条,这就是资本定价的问题。
在目前的市场框架下,关于股票的定价一般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就是和一个社会平均预期的“理性收益率”相比股票的未来的收益按此标准贴现得到的现在的现金值,就是它的“内在价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深发展(000001)的每股年收益是0.25元,而且这个水平保持不变,那么它的内在价值通过计算得出的公式为:合理股价=0.25/期望的年收益率。
由于社会期望的年平均收益率很难确定,所以可以用无风险收益率来代替,无风险收益率最好的样本就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目前的定期存款利率是2.25%,那么理论上深发展的合理股价就是11.11元。
这里指的是不变增长模型(每股收益不变),如果每股收益按某种函数关系变化,答案又不一样,但原理是一致的,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可以看出,上文中的计算公式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值无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正因为如此才有很多文章可做,这一点以后我们慢慢讲。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是市盈率:股票理论上的合理市盈率实际上是人们对社会投资平均的预期收益率的倒数,它一段时间内市场的总体水平一般是比较固定的,而且常常是一个掩盖本质的表象;二是资本定价与资产的历史成本关系不大,而在于它现在的获利能力和未来的预期,因此形成资本的资产其历史成本与资本可能的市场定价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投机套利的源泉。
如果你花一千万投资了一堆稻草,并且能够证明这堆稻草每年能够长出价值500万的蘑茹,市场的市盈率是30倍,那么在证券市场上这一堆稻草就价值1亿5千万,这一切都是真的,这就是我要讲的“套利第一法则”。
《怎样做庄》之二:不断膨胀的净资产倍率通常有一类股票在某个阶段十分引人注目,其股价在连续大幅除权当中连续的填权上涨,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惊人的累计涨幅。
这种股票之所以能够连续填权仍然得到市场投资者的认可,是因为它的每股收益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这时候市盈率的概念就成了很重要的掩护,当市场认可的市盈率水平比较稳定时,该股的股价涨幅与股本规模扩张的幅度一致,当市场平均市盈率水涨船高时,该股能够得到“超额涨幅”。
在实际盘面中,东方电子(0682)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没有人会不承认东方电子是一支大牛股,跟其它牛股相比,该股有自己最突出的特点:该股于1997年1月上市,其主要上涨周期集中在97—2000年间,这一段时间也是它的股本规模迅速扩张的周期,而且在这4年中,其年报每股收益基本上保持不变,维持在每股0.50元的水平。
虽然该股业绩如此优秀,但在它股价上涨周期的4年中却没有一次现金分红,相反却非常热衷于扩张股本,先后实行了10送4转增6、10送8、10配1.6667、10送6转4、10送2.5转3.5的方案,按上市的原始流通股计算,如果参与配股,则股本扩张13.44倍,如果不参与配股,则股本扩张11.52倍。
按其股价的最高峰2000年2月17日的45元计算,与上市开盘价相比较,参与配股则每股涨幅高达2578%,不参与配股则每股涨幅高达2883%,复权处理后每股股价高达618元。
如果你持有的是发行价格每股7.88元的原始股,则涨幅高达4450%。
该股之所以有如此优异的表现,或者是换句话说之所以有人敢于将它的价位炒的这么高,与它非常稳定而优秀的报表业绩分不开的。
如果按照上市之初35倍左右的市盈率计算,因为每股收益不变虽股本规模扩张带来的涨幅为1100%,市场在2000年初狂热时期科技股的市盈率水平达到100倍左右,由此带来的“超额涨幅”还要再乘上300%。
这种股票的上涨周期需要两个因素支撑:一是较高的每股净资产水平,这是实行连续除权的条件,当这个条件不能满足时,增发新股增加每股溢价公积金也是解决的手段,这种手段在该股上运用过一次;二是净利益规模要随股本规模同步上涨,表现为每股净资产下降,但净资产收益率同比率上涨,每股收益不变,连续达到这个条件难度相当大,需要一块很优质的资产资源。
为什么说这样的股票走势符合“套利第一法则”,因为这里确实存在套利的因素,就算上述的两个条件都满足,历年的净利润也是真实的现金流入,但是该股总市值的增长也大大超出股东权益的增长水平,其原因就是因为股票定价方式上有净资产倍率的存在,也就是说虚拟资产的增长规模倍数于实际净资产的增长规模。
该股4年间股东权益增长了7倍,而市值规模增长了33.6倍,如从绝对数字来看,4年间公司净资产增长了12亿元(其中还包括配股资金2.7亿),而流通市值增长了263亿元(内部职工股也计算在内),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就因为这巨大差异的存在,如果有人能够同步控制公司面和股价的变化,不仅仅是有利可图,而且是大大有利可图,这使做庄成为了可能。
假如该公司的业绩都是真实的,做庄仅仅是掌握了信息在二级市场控制筹码,那么这就仅仅是一种套利法则的运用,假如这个公司达不到这种业绩水平的要求,就需要通过其它的方式向公司注入业绩,则庄家就同时运用了“第一风险手段”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
之所以可以这样做庄,因为存在这样一种模式:当每股收益保持不变,而股本规模快速扩张时,流通市值的增长数大大超过流入公司的现金收益增长数,此时就算公司业绩完全被包装,做庄在理论上仍然可行。
其实说穿了,这种手段就是做净资产倍率的文章。
股本急剧扩张,每股收益保持“报表式“的不变,从而使股价保持稳定甚至稳步盘升(有一个良好预期的假象),与此同时,每股净资产急剧摊薄,净资产倍率急剧上升,虚拟资本价格与实际资本价值差距越来越大,使可能操纵这一切的幕后行为成为有利可图。
判断这种股票何时走到尽头,可以采取一种方法,就是看该股按照以往的股本扩张速度在什么时候将失去继续扩张的能力,如果从简单的办法看,就是看每股净资产值在什么时候下降到一定水平,而短时间内又无法快速提高,这时该股就无法继续大比例除权,通常上涨周期走到了尽头。
另一方面可以看技术上的条件,东方电子这支股票的成交量变化就很明显,2000年以前,该股的成交量水平一直都比较稳定,从2000年初开始该股明显的持续放量,从此展开了漫长的出货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