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和城市发展,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如60-70年代的三线
建设。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发展
位臵是指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
东西的总和。地理位臵有数理位置、政治位置、自然地理 位置、经济地理位置。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位于北纬31°14″至32°37″,东
经118°22″至119°14″,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下 游,是中国“T”字形两大发展带(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长江 流域经济带)的交汇部,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 信枢纽。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
2. 基础设施 直接参与生产、服务生产:电、水、热、煤气; 间接支持生产、保障生产:交通通讯、污水处理。 3. 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因此城市东密西疏。 4. 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 农业:无锡为历史上重要的稻米集散地,发展成当时我国 四大米市之一。工业:如大同、阳泉等煤炭城市;大庆、玉门 等石油城市等。 5. 交通 城市的分布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尤其是大城市, 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 6. 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 7. 未来的开发潜力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好比是植 物和土壤。
城市
1.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所发展的物质 2. 城市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区域
3. 城市与区域之间是密切的互动关联
4. 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
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人认识不到自然的规律性或者忽视区域条件的工业布局
1. 滨海城市
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 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广阔, 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 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3.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坡度, 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
1. 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 发展。 2. 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 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3.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 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4.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 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 5.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最典型。
100m以下的居多。
平原是城市分布理想环境,原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有利于农耕,农业发达利于提供各种产品。人口分布集中, 有利于组织交通有利于向四周扩展,节省建筑投资。
我国设市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 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
1. 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 发展。 2. 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 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3.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 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4.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 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 5.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最典型。
近来因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的改善,良好的环境和生 活居住条件成了科学城区位的首选因素。
3、河流与城市分布
在历史上沿河设城是普遍规律。今天河流仍是城市重要 的区位因素。 河流对城市区 位的影响: 直接影响—— 提供城市用水、 运输条件、利于 安全防卫。 间接影响—— 河流、河谷区农 业发达。
西 江
北 江
东 江
岷 江
嘉 陵 江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受 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1. 资源状况 在资源密集地区,因资源开发而形成城市,如矿业城市、 旅游城市。 以煤炭为基础——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 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等。 以石油为基础——英国的阿伯丁,我国的大庆、玉门、东 营、克拉玛依等。 以铁矿为基础——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以金矿开采为基础——约翰内斯堡、招远等。 以木材加工为基础——伊春等。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黄山、张家界等。
5.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最典型。
6. 平原中腹的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
6. 平原中腹的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 7. 高平原上的城市。如蒙古高原。
8.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
谷地中的城市。 9. 中山谷地城市。位于H500-3000m的中山地区的狭窄的 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 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
邻接位臵——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
,偏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
;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 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门户位置
——城市位于对 外联系方向一端
是一种特殊的 邻接位置,当一 个地理区的对外 联系集中在某一 方向上时,这个 区域的中心城市 常常不在本区中 央,而明显偏于 主要联系方向一 端。
以上海为例,
大位置的特点是其 位于我国南北海岸 线的中点以及长江 的出口处。对内它 是广阔富饶的长江 流域以至更大地域 的门户,对外它是 我国大陆向东最接
近太平洋世界贸易 要道的城市。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
下游,整个长 江三角洲平原, 特别是太湖流 域作为上海的
世界纬度最高的大城市、终年不冻港摩尔曼斯克
2、地形与城市区位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
的平原地带。在热带地区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
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1981年世界197个特大城市的80%以上分布在海拔不足
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
区域基础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 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 的形成发展。世界上不少城市分布现象明显反映出深受自 然条件的影响。
1、气候条件与城市分布
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带。 且明显集中于降水量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在气 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 带雨林区,则很少有城市分布。 世界特大城市的平均分布纬度从2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如 图3-1。 到1981年全世界197个特大城市中有近90%(175个) 位于北半球,其中137 位于25-60°N之间, 南北纬25°之间 的低纬度地区只有50个。城市分布表现为在中纬度范围内 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臵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随 着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游牧部落分离,居民点固定。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 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导致城市雏形形成。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 规模扩大、职能完备,城市成形。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导致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掀起城 镇化的世界浪潮。产生了大城市、大都市区带。 全球化、信息化使城市发生了深刻变化,即功能复杂 化、城市网络化和数字化、国际经济联系密切,经济 辐射能力强。出现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 Global city。它们处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 主宰着世界经济和政治。
地间的通达性决定了上海比天津、广州、武汉要发展得
大。
城市地理位臵的类型:
1. 大、中、小位臵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臵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地距离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 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中心位置好还是门户位置好?
中心位置利于区域内部的联系和管理,门户
位置则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各有优势。

当一个城市能同时体现这两种位置的作用时
,它无疑会成为区域的首位城市。两者的优势
不能兼得时,则可能出现并立的或一正一副的
双中心局面。
3. 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沿河城市可分为六种区位类型: 1)航运端点——河运的起止点,货物须在此上岸。 2)梯级中转点——航道发生变化,因有中转活动发生而促 使城市形成。 3)河流交汇点——通航干流与支流汇合的地方,因有大量 人流、物流集散中转,腹地广阔。 4)河曲位臵——河流大拐弯的地方,吸引范围大,便于和 邻接地域进行物资交流。 5)过河点位臵(渡口)——河岸坚固或河道较窄的地方。 6)河口——全流域物资吐纳之口,腹地广大。
中心位臵的优势:到各边远地区都是“等距离”,
即是说,各边远地区到中心城市的距离都不太远,有
利于促进城市和边远地区的发展。
马德里——西班牙
布拉格——捷克
重心位臵——城市偏于区域一方
当一个地域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地
域几何中心难说是最佳中心城市位臵,犹如肩挑一头重
一头轻的担子,这时重心位臵才是最佳位臵。
直接腹地,为
上海城市的形 成和繁荣奠定 了区域基础。
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素。
天津
大位置:位于中国北部海域渤海湾的顶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