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句子教学朱云凤“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
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
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准确把握内容,明确训练思路,合理选择形式,切实提高句子教学效率。
—、句子训练的内容句子的教学主要是抓重点句的教学。
通过重点句的教学,达到让学生理解句意,认识句型,感知句序的目的。
句子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句意。
事实上,认识句型、感知句序的最终目的还是归宿到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上。
要强调的是,要求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非要求教师逐句串讲,而是要抓重点句的教学,指导学生去体会。
写文章时,要一句一句写得顺畅连贯;读文章时,就要一句一句读懂读通,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并非课文中的每个句子都深入进行教学,而是要抓重点。
1.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距离儿童生活较远,是儿童生活经验中所没有的,或者意思比较艰深,学生不易理解。
如《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几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我们不是没有说什么不能告人的话么?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学生对句中的“名所”“龙华”搞不清,就不明白“也是屠场”的意思。
再者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清楚,就不知道“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指的是柔石等五名左联作家。
为什么鲁迅说“且有发表的地方”,而且表示“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呢?只有弄清了词语的意思和时代背景,学生才能理解鲁迅在这里表达对战友深切怀念之情,才能理解鲁迅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
2.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有些句子乍一看,字面意思明了如画,但含义却很深刻。
如《明明上学》—课中末句:他们刚走进教室,上课铃就响了。
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
“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为什么?要联系前文理解。
这里的“笑”是感激的笑,感激小文的提醒。
理解这句话重点要落脚到“笑”的含义上。
比如引导学生想一想,读到这里你懂得了什么?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去悟去想。
还可以用“假如我是明明,我会对小文说些什么?我懂得了什么?”表达自己的体会。
再如《白杨》一课中这个句子: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是一个前因后果的句子。
后面说明了前面“微笑”的原因。
但是这样理解等于没有读懂句子。
爸爸这里的“微笑”是欣慰地“笑”。
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曾使爸爸微笑,而孩子将要成为白杨树一样的人,又使爸爸微笑。
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暗指含爸爸在内的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几棵小树”,暗指孩子们。
“迎着风沙”说明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迎着困难,在边疆扎根,茁壮成长。
看到建设边疆后继有人,爸爸怎能不欣慰?3.结构和内容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内容大多都比较复杂,包括比较复杂的单句和复句。
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多少年来,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单句。
什么激励我们前进呢?是“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
这样一个联合词组充当的主语,回答了“什么”的问题。
这样的句子当然不能从语法角度去讲,但必须引导学生弄明白是“什么——激励我们前进”这个基本内容。
再如《惊弓之鸟》一课中更羸说的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害怕,就拼命往高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
这个句群,句间关系比较复杂。
至于多重复句关系当然不是讲给学生的,但是要引导学生明白这个句群的主要意思是,更羸对魏王讲他怎样知道那只鸟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更羸主要根据雁“飞得慢”、“声音惨”来判断它受过箭伤。
接着讲它为什么飞得慢,为什么叫得惨。
最后讲它听到弦响为什么会从空中掉下来。
这都是通过句序的分析,使学生一层一层搞清楚的。
这样的句序实际也反映了更羸的思维过程:①更羸知道受过箭伤的雁飞得慢、叫声惨→这只雁飞得慢、叫声惨,它肯定受过箭伤。
②受过箭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害怕→一害怕就拼命往高飞,怕再被箭射中→往高飞就要使劲→使劲,伤口就要裂开,雁受不了就掉下来。
这就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这只雁射下来”的道理。
又如《看月食》中的这句话,结构和内容也比较复杂。
慢慢的,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
这也是个多重复句。
由于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如果弄清楚了句子的关系和句子的顺序,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先抓表结果的分句,提出“天色为什么越来越暗”这个问题提示学生,第一层关系就会很快搞清楚。
这样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到写“原因”这一部分上。
使学生知道用一连串的比喻写月亮的形状,是为了形象地展示月食的变化过程。
还可以把图画引进课堂,让学生根据月亮出现的不同形状画出月亮的样子,再剪下来,再按变化过程依次摆在桌面上。
这样,低年级学生就会在兴趣盎然之中理解句意,并明确说话写话是有一定顺序的,句序不可颠倒。
4.和文章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但不必去讲每个句子的结构和作用,而有些和课文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却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所谓和课文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主要是指那些反映课文脉络的句子。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些句子,描写生动形象,感情浓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意思,再现作者描述的意境。
8.属学生常用句式的句子课文中出现最多的是学生常用句式的一些句子,为了使学生首先掌握这些句子的规律,也应有计划地作为句子教学的重点。
所谓常用句式一般指:①从用途或语气上讲,指的是常用的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
②从结构上讲,指的是一般的主谓句和较特殊的主谓句,如“把”字句、“被”字句、肯定句、否定句、连动句、兼语句等等。
当然,常用的因果、并列、递进、假设、转折、条件、选择、承接等八种复句也是值得注意的。
就在这一刹那,你也许看到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一排漆成白色的木栅栏,或者还有三五个人影。
而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
(《小站》)这两句话写小站的“小”的特点和小站的位置。
“一间”、“小屋”、“一排”、“三五个”这都说明小站的“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语的作用。
第二句的含义主要通过“依然”、“逼人而来”这两个词语表达的。
出站后,火车两旁的山崖和巨石好象向人们扑来一般,所以用了“逼人而来”,非常形象。
“依然”表示这种情况和火车进入车站前的情况一样,再次示意小站是设在山间的一块空地上,极言其“小”。
3.联系上下文“句不离文”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所以句子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应该联系上下文结合段或篇去引导学生理解句义。
如: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句中说“不知什么时候”,到底是什么时候呢?关于小蝌蚪的变化,前文中已出现过多次“过了几天”。
“过了几天”本身是一个不定的时间概念。
总体上是说小蝌蚪“甩着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变成青蛙”,都是有一个“过了几天”的时间过程的。
再看下文,“它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联系上下文可知,带短尾巴的小青蛙,也是要经过“过了几天”这个时间过程,直到在“跟着妈妈捉害虫”的时候,尾巴“不见了”的。
再如:望着这个针线包,年轻的护士想:是什么时候起他们就把它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 (《周总理的睡衣》)这是描写年轻护士心理活动的两句话。
两句话的含义是比较深刻的:年轻护士看到邓妈妈给周总理补睡衣,看到那个锈着红五星的针线包受到教育。
因而很自然地想到这个针线包是什么时候带在身边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起的呢?课文虽然没有确切的时间,却有比确切时间更有说服力、更能引起人联想的描述: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
还有“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
”“年轻的护士……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这些话,不正是周总理和邓妈妈几十年如一日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的最好说明吗?除了联系上下文,还可以适时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相关的背景资料,或是借助插图(课件)进行联想、想象,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这些都是老师们平时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此就不赘述了。
可以这样引导:①如果你就是狮子妈妈,你看了懒狮子整天什么也不干,听了他对小树说的话,你会对他说些什么?②如果你是这只懒狮子,听了妈妈语重心长的话,你会想些什么?会怎么做?学生即会明白,不能只依赖父母去生活,只有自己学会“滚、扑、撕、咬”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林中的大王。
“真正的狮子”指的就是具备真本领的狮子。
6.追溯原由对一些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对句中涉及到的某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以深入理解句子蕴涵的意思。
如: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这样引导:这句写什么?(小女孩大年夜穿着她妈妈穿了很久的一双大拖鞋)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发散,追溯原因)这说明了什么?(引导综合归纳)使学生顺利而又深刻地理解句义。
再如: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凡卡》)可以这样引导:“这句话写什么?(凡卡梦见爷爷在念他写的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在老板家受尽折磨,盼望爷爷快带他回家)结果会怎样?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会顺着这个思路步步加深地理解句义。
7.深究矛盾课文中常出现一些以文中矛盾冲突来表现其含义的句子,可引导学生以发现矛盾、分析矛盾的方法来理解句义。
如: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象一支小小的蜡烛。
(《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这么引导:这样描写(一根火柴的火光)你相信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现实与幻景的矛盾:现实中,一根火柴发出的火光是极其微弱且短暂的,热量极其有限,而小女孩却将它看得如此温暖、如此明亮。
在此基础上再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学生通过对小女孩的处境和心境的分析就有了更深的体会,便于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8.知识迁移课文中常见一些句子的含义、表达方法都相近,可以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