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信息论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应用
信息论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应用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多媒体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多媒体会议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多媒体会议系统是一种将声音、图像、文本等多种信 息从一处传送到另一个处的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包括: 多媒体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分布处理技术;以 及支持更多媒体处理的终端技术。 典型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由终端设备、通信链路、多点 控制单元(MCU)及相应的软件部分组成。终端设备完 成数据处理、多媒体通信协议处理、音视频信号的接 收、存储与播放,并记录和检索大量与会议相关的数 据与文件;MCU通常设在网络节点处,用于处理多个 地点同时进行通信部分;软件包括协议、会议服务、 音频与视频信号处理等;通信链路有多种选择,包括 公 共 电 话 交 换 网 (PSTN) 、 局 域 网 (LAN) 、 广 域 网 (WAN)、ISDN、异步传输模式(ATM)等。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N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信息保密技术的基础知识
基本度量
代码的冗余度用实际码率和绝对码率来定义: D = r’ – r (14.6) 英语的r’ = 4.7比特/字符,r = 1.5比特/字符,D = 3.2,比 率D / r’ = 68%就是英语冗余度的度量。中文的冗余度的 度量约为80%。 疑义度定义为在给定Y条件下X的条件熵。条件熵定义为 : 1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信息论的广泛应用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信息论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多媒体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信息论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论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系 统 控制和用 户接口
视频输入 / 输出 设备
音频输入 / 输出 设备 音频编解码器 G.711, G.722 G.723, G.723.1 G.728, G729 接收路径延迟
用户数据应用 T.120
H.245 控制 控制 H.225.0 RAS 控制 H.225.0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多媒体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多媒体通信简介
数据压缩是多媒体发展的关键技术。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按照信号质 量有无损失可分为有损编码和无损编码。 无损编码又称为冗余压缩,主要用于文本数据压缩。算法 的基本原理是去除或减小数据中的冗余,压缩过程中不能破 坏数据中包括的信息,解码后的数据必须与原来的一样。典 型的无损压缩算法有 Huffman 编码、费诺 - 香农编码、算术 编码、流程编码、Lempel-Zev编码等。 有损压缩又称为熵压缩,适用于图像和声音的压缩。在压 缩过程中减小了数据中包含的数据量,即产生一定的失真, 由此获得较高的压缩比。典型的有损编码算法包括模型编码、 矢量量化、子带编码、变换编码、小波编码等。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图15.7 OSI参考模型中的体系结构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主机 A 应用层 字节流 传输层 IP 层 网络接口层 帧1 网络 1 路由器 帧2 网络 2 数据报 传输协议分组 数据报 传输层 IP 层 网络接口层 报文 主机 B 应用层
IP 层
图15.8 TCP/IP模型原理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多媒体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多媒体就是文本、音频、 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信 息表达方式的有机综合。 随着应用的增长,术语“多媒体”的内涵也不 断扩大,它不仅指信息本身,更主要的是指处 理和应用它的一系列技术,包括与多媒体计算 机、通信和应用相关的技术。 多媒体应用的根本目的是以自然习惯的方式, 高效安全地接受计算机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 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媒体来展现。
视频编 解码器 H.261, H263
H.225.0 层 局域网栈
图15.11 H.323 语音编码和视频编码标准体系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网络电话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混合编码算法兼有波形编码的高质量和参数编码的低速率 的优点,因此在音频编解码算法的国际标准中广泛采用。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的标准建议为G.7XX系列,见表15.2。 由于语音通信对实时性的要求较高,因此在网络电话中采 用资源预留协议(RSVP)对语音优先处理。在WAN中传 输速率小于512 kb/s时,IP网的路由器应设定语音包的优 先级为最高。 在全双工电话通信过程中,仅有40%左右的信号是有效的, 因此,在网络电话通信系统中采用静音抑制技术,以减少 占用的网络带宽。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中的差错控制技术
(4)差错控制。主要有纠错编码和检错编码两种。纠错 编码即前向纠错,由于开销较大,适用于卫星中继的 计算机通信。检错编码即检错重发,这种方法在计算 机通信中最为常用。 (5)数据和控制信息的识别。用于区分同一帧中的数据 信息和控制信息。 (6)透明传输。即保证数据传输的各种比特组合都能够 在物理链路上传送。 (7)链路管理。即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过程。
代码的实际码率或语言的实际熵定义为长度为N的消息中 每字符包含的平均信息比特数,表示为 H (X) (14.4) r
其中H(X)是消息熵,即最佳编码消息的比特数。当N很大 时,据估计,中文的r值不大于5比特/汉字,英文的r值约 在1.0到1.5比特/字符之间。 绝对码率或语言的最大熵定义为假设所有可能字符序列 等概情况下,每字符包含的最大信息比特数,用r’表示: r’=lbL (14.5) 其中L是语言包含的字符数。中文的绝对码率或最大熵约 为13.9比特/汉字,对英文字母,r’ = lb 26 = 4.7比特/字符 。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中的差错控制技术
数据链路层中的差错控制用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及 传输效率,主要的方式有以下3种: (1)自动请求重发; (2)前向纠错; (3)混合纠错。 在计算机通信中,差错控制的基本任务是在确定的信道 条件下,采取简单高效的方式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采用的编码方法可分为分组码和卷积码。 常用的分组码包括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恒比码、 垂直水平奇偶校验码等。其中循环冗余校验码在数据链 路控制规程中应用最为普遍。 卷积码则在前向纠错系统中应用较多。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网络电话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网络电话也称 IP电话,是以因特网为传输媒介的电话系统。 具有占用频带小、成本低的特点,并且可以与图像、视频等 结合起来,进行传真、广播、电视等通信。 网络电话系统由网关、网闸和多点接入控制单元组成。网关 是IP网和PSTN之间的接入设备,其接入服务模块提供IP网接 口的 PSTN接口。在 PSTN一侧,输入端对用户语音进行编码 和压缩,在通话过程中,接入服务模块将语音流转换为 IP数 据报的格式,即打包,然后通过因特网接口送入因特网。同 样,在IP网一侧,接入服务模块将 IP数据报进行解包,还原 为语音流格式,然后进行解压缩和语音还原,进入PSTN一侧 的通过输出端。网闸是服务控制模块,用于用户的注册和管 理。多点接入控制则用于支持 IP网上的多点通信,可实现网 络电话会议、可视电话等多媒体功能。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ITU建议 G.711 G.721 G.722 G.723 G.723.1 G.726 G.727 1990 1990 制定时间 1972 1984/1986 1986 1986 码率(kb/s) 64(56) 32 64/56/48 40/32/24 6.3/5.27 16 32/24/16 编码算法 PCM(/A) ADPCM SBC-ADPCM ADPCM MP-MLQ/ACELP ADPCM ADPCM 说明 3kHz语音带宽,8kHz采样 3kHz语音带宽,8kHz采样 7kHz语音带宽,16kHz采样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信息论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密码破译 截取 发端 明文 M 加密算法 EK K 密文 C 公共信道 安全信道 收端 解密算法 DK K 明文 M=DK=EK–1 (C)
ˆ M
密钥
图14.1 加密信道模型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信息保密技术的基础知识
基本度量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中的差错控制技术
数据链路通过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在不太可靠且有外来干 扰的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基本无差错的数据传输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1)帧同步。指收方能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判断出一 帧的开始和结束。 (2)寻址。在多点链接情况下,用于保证每一帧都能送到 正确的地址,收方也应当知道数据是从哪一个节点发出的。 (3)流量控制。为了保证发方的发送数据速率不超过收方 及时接收和处理的能力,当接收方来不及接收时,就必须 采取措施来控制发方发送数据的速率。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
多媒体通信中的编译码技术
多媒体会议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图像数据流
BCH 编码
复 合 经纠 错后图 像 送入多路复用
延时
图15.6 多媒体会议系统中的图像纠错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