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营养常识

作物营养常识

作物营养常识黎细云一、作物生长发育需要16种营养元素他们是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铜(Cu)硼(B)锰(Mn)锌(Zn)钼(Mo)氯(Cl)每一种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必须平衡施肥才能满足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二、肥料就是给作物提供养分为主要功效的物料,他不仅供给作物的养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

一般分为有机肥(农家肥,也称为完全肥料)和无机肥(化肥,也称为矿物质肥料);按形态分为固态肥、液态肥和气态肥;按成分分为单质肥料和复合肥料;按作物需要量分为大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

按含量分为高浓度肥料(≥45%)和低浓度肥料(<45%)。

三、植物的矿物质营养学说就是说土壤中的矿物质是一切植物的养料,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分解后形成的矿物质。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的确立,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实现了肥料工业化生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四、养分归还学说就是说随着作物的收获,必须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养分,如果不及时的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全部东西,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多施加养分元素。

通过增加肥料,以施肥的方式补充作物从土壤中取走的养分,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从而为培肥地力、作物稳产高产和均衡增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五、最小养分律作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元素),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作物生长因素(元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元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元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于再提高作物的产量。

最小的因素(元素),决定了作物的产量高低。

这个最小养分律用“木桶理论”解释时,就是说一个木桶由18片木板和底板组成,如果说18片木板长短不齐的话,那么决定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最长的那个木板,而是最短的那个木板决定的。

最短的木板就好象是土壤中的那个含量最小的养分元素。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必须根据不同作物对养分的不同需要,对作物进行施肥,保证氮磷钾的平衡施用,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不能偏施某一种养分,那样会造成浪费,同时作物也不能高产优质。

六、肥料报酬递减律就是说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在其他技术条件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渐次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是作物的增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比如说20年前一斤尿素可以增产10斤小麦,而现在只能增产5—7斤小麦。

因而与报酬递律相吻合。

报酬递减律在施肥中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它的存在就是为了避免施肥的盲目性,单一性,通过科学施的、平合理的、平衡的施肥,来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七、因子综合作用律作物丰产是由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

因此,要充分发挥某一因子的增产效果,就必须协调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其他因子,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密切配合,各种养分的肥料要配合施用,以使各养分之间的比例协调,维护作物体内的营养平衡,从而获得作物的优质高产。

八、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的特殊性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掌握它的需肥要求才能做到对症施肥。

(1)一些作物需要一些特殊有益元素。

如钠(Na)以Na+形态吸收,对某些作物可部分替代钾(K);硅(Si)以硅酸盐等形态吸收,可增强谷类作物茎秆的抗倒伏能力;钴(Co)主要是供豆科作物固氮;铝(Al)可能对某些植物如茶树有利。

(2)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比例不同,如水稻需氮磷钾比例为1:0.49:1.2,而小麦则为1:0.42:0.83;块根块茎类作物需要较多的钾;豆科作物对磷、钾的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多,也是喜钙(Ca)作;茶、桑、叶菜等叶用作物需要较多的氮;棉、麻等纤维作物则需要较多的氯(Cl);油菜、甜菜需要较多的硼(B);而烟草是忌氯作物则不应施含氯的肥料。

(3)各种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形态也不同,如水稻喜欢铵态氮,比如碳铵;烟草及蔬菜均为喜硝态氮肥,如硝铵。

九、水稻的需肥特性。

一般每生产100斤稻谷。

需要吸收氮素2.25斤,五氧化二磷1.1斤,氧化钾2.7斤,氮:磷:钾=1:0.49:1.2。

水稻移栽后2—3周及7—9周形成两个吸肥高峰,以氮的吸收较早,到穗分化前已到达总吸收量的80%;钾素以穗分化至抽穗开花吸收最多,约占总量的60%,抽穗开花后停止吸收;磷的吸收较氮、钾稍晚。

总之,水稻在抽穗前吸收各种养分数量已占吸收量的大部分,所以应重视各种肥料的早期供应。

水稻的缺素症状1、缺氮:水稻缺氮,首先从老叶开始发生均匀黄化,而渐渐延及到心叶,最后全株叶色黄绿,叶片变窄,出叶慢,分蘖少,株型直立,迟迟不能封行,根细根毛发育差,到生育后期叶色更加枯黄,严重缺氮的水稻,甚至剑叶的叶尖也早枯,出现早衰现象,同时穗数和粒数减少,粒重也降低。

2、缺磷:叶片窄而直立,叶色暗绿缺乏光泽,老叶呈黄褐色,分蘖少,成熟迟,每株穗粒数少,千粒重下降。

水稻的缺磷症状出现在返青以后,缺磷时秧苗生长缓慢,呈现僵苗状态,植株细小、直立呈簇状,叶簇顶端整齐,象“刷子”,不分蘖或很少分蘖。

严重缺磷的秧苗呈紫红色,根系稀少纤细,新根呈柑黄色,老根多变黑死亡。

3、缺钾:植株矮小,老叶下垂,心叶窄挺,初期叶色深绿,叶尖出现赤褐色斑点,并从叶尖向叶基、老叶向心叶逐渐扩展,形成赤褐色斑点或条块,最后自叶尖向下逐渐枯死,根系短而细弱,表皮呈水渍透明状,根毛少,易脱落,整个根系呈黄褐色或暗褐色。

水稻的施肥方法秧田的施肥:在当前氮肥使用量增加的情况下,应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使用,氮肥较多,钾肥次之,磷肥最少。

大田的施肥:按照设计的水稻产量目标,计划好水稻所需要的氮、磷、钾数量,(老水田、冷白土田、冷浸田要加锌肥),做到重施底肥,早施追肥。

底肥就是将所要用的氮肥数量的70%,加所有磷肥、钾肥、锌肥一次性施入稻田,早施追肥就是把30%的氮肥,在插秧后的4—6天和除草剂一起施入田中,有时候也可以留四分之一的氮肥在拔节孕穗期施用。

稻谷散籽后,用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100斤喷施,增加粒重。

十、玉米的需肥特性。

玉米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一般100斤玉米。

需吸收氮2.6斤,五氧化二磷0.9斤,氧化钾2.1斤,氮磷钾的比例为1:0.35:0.81。

玉米苗期生长速度慢,对三要素吸收量少;拔节抽穗开花期生长速度快,吸收养分数量最多,是需肥的关键时期;开花授粉后吸收数量虽多,但吸收速度明显减慢。

玉米的缺素症状1、缺氮:幼苗生长缓慢、细弱,叶片黄绿色。

中后期叶片由下而上发黄,先从叶尖开始,然后沿中脉向叶基部延伸,形成一个“V”字形黄化部分,边缘仍为绿色,最后全叶变黄枯死,果穗小,顶部籽粒不充实。

2、缺磷:叶片早期呈紫红色或红色,尖端枯死变暗褐色。

病株果穗小而弯曲,籽粒行列不整齐,顶部发育不饱满。

3、缺钾:初期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沿叶片边缘变黄色,严重时呈枯焦灼烧状,果穗尖端呈空粒。

4、缺锌:幼苗期缺锌新叶片下半部现淡黄色,甚至白色。

叶脉间出现黄白相间条纹,叶片出现透明白色,风吹易断折。

玉米缺锌症称为“花白叶病”。

玉米的施肥技术按照设计的玉米产量,计划好所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数量。

做到底肥为主,追肥为辅。

底肥就是将所要用氮肥的65%和全部磷、钾、锌肥一次性施入到地里;其余35%的氮肥作为追肥,追肥上重点做到重施攻穗肥,即在玉米拔节之后抽雄之前,(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吸收营养的高峰)追肥量要占到追肥总量的70%以上。

可以达到壮杆大穗的目的。

十一、棉花的需肥特性棉花是需要氮磷钾三要素较多的作物,一般生产100斤籽棉需要吸收氮5.2斤,磷2.08斤,钾5.2斤,氮磷钾的比例为1:0.4:1.。

棉花需钾较多,对硼的需求较为敏感。

一般棉花苗期植株小,生长量少,对养分需要量少;蕾期是棉花旺盛生长时期,生长速度快,需要养分量增多;而在铃期营养生长达到高峰,转向生殖生长占优势,对养分的吸收量达到高峰,数量最多,对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占总量的62%、66%、62%;吐絮期以后棉花生长明显减弱,对养分的吸收量明显减少。

棉花缺素症状1、缺氮:叶片变黄,由下位叶到上位叶呈浅绿或黄绿色。

2、缺磷:叶色暗绿,下部叶片出现紫红色斑块。

3、缺钾:蕾铃期幼嫩叶片的缺刻出现黄色斑块,严重者叶片边缘枯焦,向下卷曲,后期叶片提早焦枯脱落,茎秆紫红色,植株早衰,棉铃瘦小,难以成熟。

总量的70%以上。

可以达到壮杆大穗的目的。

四、缺硼:蕾而不花,落蕾严重,花、铃发育不良,叶柄出现环带,吐絮不畅,产量低。

棉花施肥技术按照设计的产量目标,计划好准备施肥(氮、磷、钾、硼)数量。

做到施足底肥(氮占总量的60%,磷、钾、硼一次用完);合理追肥(40%氮)用来早施、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

十二、花生的需肥特性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需肥量较多,除需要氮、磷、钾外,对钙、镁、硫、铁、铜等元素的吸收量也高于其他作物。

每生产100斤荚果需吸收氮6.8斤,磷1.3斤、钾3.8斤,钙3斤,氮、磷、钾的比例为1:0.2:0.6。

需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此外还需要较多的钙。

花生缺硼生长不良,空荚多,花生仁中凹发黑。

花生不同的生育期对养分吸收有一定规律性,总的趋势是苗期少,三要素吸收量只占总量的5%左右;进入花针期增加,吸收量占总量的22%—23%;结荚期生长最旺盛,吸收量最多,氮、磷、钾分别占总量的42%、50%和66%。

饱果期,吸收养分能力下降,这时吸收钾量最少,仅占总量的5%,氮占30%,磷占23%。

花生的施肥技术花生属于豆科作物,本身具有固氮的能力,花生一生所需要的氮素三分之二来源于自身根瘤菌提供的氮。

但是花生在开花前的固氮力很弱,仍然需要土壤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氮素养分,所以应该按照每亩计划的花生产量目标,计算好花生一生生长发育需要的氮磷钾,减去三分之二的氮素,然后把氮、磷、钾和硼、钼肥料做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以满足花生全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

还可以在在花生结果成熟期,每亩用0.1%磷酸二氢钾溶液100斤进行叶面喷雾,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有增产效果。

十三、小麦的需肥特性小麦的营养特性:一般来说,生产100斤小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N)3斤、磷(P)1.5斤、钾(K)3斤。

氮磷钾的比例为1:0.5:1。

苗期氮素代谢旺盛,同时对磷钾反应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