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中的实践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恩格斯把这个发现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认为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通过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社会矛盾的运动规律,把人类历史和社会形态发展置于科学的视角下进行考察。
马克思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范畴,不仅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石。
实践观的引人不仅使唯物主义对于历史的阐释成为可能,也成就了科学历史观的建立,宣告了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破产。
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萌芽见于1845年春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不能从主体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现实,又批评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与世界关系中的能动方面,不了解实践的意义。
马克思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不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要考察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是不可能的。
唯物史观的完整表述见于马恩在1845到1846年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说:“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此处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指出唯物史观从“物质生产”,即“物质实践”解释生产过程,用生产方式解释市民社会,然后用市民社会解释各种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还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作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所在。
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可见,完整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实践出发的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唯物考察。
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思想根基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
和能动性因素,其能力结构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和情感、意志力,其社会结构有个人、集团、阶级、社会和人类等形式。
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有自然、社会和精神三个领域。
连结主体和客体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客体和中介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就是在物质生产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意识关系或观念关系、价值关系的相互制约、互为媒介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能动和受动相结合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思想核心。
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根本区别,就在社会存在有着人的实践活动,它和社会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抽掉社会实践,社会存在就无异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这个范畴也就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的劳动实践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断完善发展着人的社会结构,同时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也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解决。
因而,脱离实践,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不可能对社会历史作出唯物的和辩证的解释。
不了解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就会信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信条。
同时,抽掉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否认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主动性、创造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又会掉入以直观为基础的消极反映论的泥潭。
可见,没有科学的实践观,既不会有历史的唯物论,也不会有历史的辩证法。
实践观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说: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不是作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结的,而是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不讲人的能动性,是旧唯物主义;只讲人的能动性,是唯心主义。
它们都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世界。
关键的一点是,只有能动与受动的结合,才有了人的实践并产生了人及其周围世界的辩证运动。
世界发展的秘密就在人与自然基于实践的这种辩证运动之中。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践辩证法的批判继承与唯物主义批判。
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外化、异化为物质对象,然后又认识、掌握、扬弃这一对象,使之回归自身,自我意识也因此得到发展。
通过不断的外化和外化的克服,自我意识逐渐发展
成为绝对观念。
马克思用物质的人取代了黑格尔抽象的自我意识,于是黑格尔意识发展的辩证法变成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建立在实践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而正是实践辩证法补上了上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缺环。
唯物史观用劳动实践活动合理地、唯物主义地说明了人制造工具能力的发展——实践改造自然界,被改造了的自然界反过来又作用于人,改变人的感觉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其中包括制造工具的能力的发展。
此外,变化了的自然界激发人们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制造工具的新能力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新工具。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机制。
它深入到历史理论思维逻辑的最后一环,使一切唯心主义无处藏身。
立足于这样的机制,用生产力的发展解释社会历史才有了可靠的唯物主义基础,才是真正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对整个世界作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它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它建立在实践辩证法之上。
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又一个最重要的哲学发现,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征,也是他为人类作出的主要哲学贡献。
列宁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