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

唯物史观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国家与革命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问题2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B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是() A辩证史观和机械史观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C人民史观和帝王史观 D进步史观和保守史观4把思想动机看成社会历史的动力,根本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B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C宿命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D怀疑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5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人类社会的实际存在C社会领域的一切存在 D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为本质的方面是()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7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存在”要素有()A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B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C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D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和信息系统8在社会存在各要素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的自然增长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 D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10李瑞环同志说:“没有食就会反。

”对此的正确理解是()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下列哪个选项反映了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12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阶级社会,从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超阶级的人性B意识形态有时候是不反映经济基础的C在阶级社会中,对事物的标准与看法随着阶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当时是正确的意识形态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生物学、道德、宗教、艺术 B艺术学、政治、哲学、宗教C政治思想、哲学、艺术、宗教 D法律思想、艺术、语言、逻辑1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致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

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A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B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D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1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C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表明()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7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给我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对此正确理解的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8“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

”这一说法表明()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1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 B消费者 C科学技术 D劳动关系2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 B分工协作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2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C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2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它遵循了()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2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A劳动者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劳动对象的总和 D生产关系的总和24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B劳动要素的具体实现形式C自由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D经济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25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26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力量是()A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上层建筑 C哲学思想 D核心价值体系2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2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A国家基本制度的性质 B基本政治制度的性质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29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30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这表明社会形态范畴具有()A全面性 B具体性 C历史性 D规律性31恩格斯指出:“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

”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性 B历史发展规律最终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C人民群众不会永远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排斥人们的历史选择32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最深刻的根源是()A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C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C运动与静止的矛盾、肯定与否定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3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动力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35阶级()A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C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逻辑范畴 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答案1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

故正确答案是C。

2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此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与此相反,故D选项正确。

A和B两项的错误比较易于识别。

C选项“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在这里不合题意。

3 B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B选项正确。

A选项维度完全不同。

C选项内容相近,表述有误。

D选项似是而非。

4 B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选项正确。

5 A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特有的范畴,专指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A选项正确。

B选项是望文生义,不是科学定义。

C选项过于宽泛。

D选项宽严皆误。

在物质要素方面过窄,未包括地理环境;在社会关系方面过宽,把思想性的关系也囊括在内了。

6 D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最为本质的内容,才能使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进入人类社会,成为社会存在的要素。

人口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劳动者才能进入社会,纯粹自然意义上的人口与动物群落无异。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成为劳动对象才能进入社会存在,否则和遥远星际的死寂天体没有区别。

正是因为有了生产方式这个最本质的因素,才能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整合为社会存在要素。

因此,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最本质的方面。

故D选项正确。

A选项根本就不属于社会存在的要素,是干扰项。

7 C社会存在概念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有其确定的表述。

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故C选项正确。

8 C要做对这道题,首先要审好题。

本题并不是一般地考查哪个选项具有物质性,而是要考查哪一个选项能够最集中地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选项显然不符合要求,自然地理环境当然属于物质性要素,但即使脱离了人类社会,它仍然具有物质性,它并不能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B选项看上去好像符合要求,但也不对。

人口其实也是自然因素,如果没有人类社会,人口不过是动物群落。

由于上述原因,D选项也不正确。

唯一正确的答案是C选项,C选项其实就是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其具体内容。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性的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客观的物质性社会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