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5—12—06作者简介:罗燕,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馆员,计算机专业工程硕士;孙友松,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州/510006)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因特网的普及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人类拓展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和能动性。
先进的技术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共享成为可能,学习的选择性和公平性大大提高。
同时,信息交互手段的使用,使个体化的学习、因需学习以及因材施教得以实现;信息化更能为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
远程教育、终生教育、学习社会化也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国际教育技术界在总结近10年网络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给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BlendedLearning(结合式学习)赋予新的含义,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
例如运用视听媒体(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的学习方式或是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
实质上,所谓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
由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是一切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策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指引的作用,所以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教改试验等等在内都将受到当时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CAL)、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三种模式。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是让计算机扮演导师的角色,只讲计算机教育,还没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成功研制第一个CAI系统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CAI技术的发展,CAI课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
从程序式教学发展为后来的智能导师系统。
CAI课件制作越来越精美,功能越来越强大。
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
由于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接近原则(反应必须在刺激之后立即出现)、重复原则(重复练习能加强学习和促进记忆)、反馈与强化原则(与反应正确性有关的信息可以促进学习)、提示及其衰减原则(在减少提示的情况下,朝着期望的反应引导学生,从而完成学习)等,是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CAI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
它所提供的课件设计原则指导了CAI软件的设计开发,形成了CAI软件开发的主要模式(即基于框面的、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设计模式)。
基于这种模式的课件,其功能主要有知识介绍、操作练习、单元测验、资料查询、演示说明等,但内容上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替代,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课件教学模式单一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种教学模式罗燕孙友松摘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CAL)、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三种教育模式。
当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发展应用受到所处的时代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本文探讨了这三种教育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优缺点。
随着通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模式在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因材施教、交互能力等方面不断得到完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多元化;教育模式2006年第2期高教探索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78・・化,教师完全控制教学过程,学生不能直接参与教学过程。
CAI课件主要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个性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此类CAI课件制作的缺点在于:(1)缺乏网络支持。
CAI课件是被刻录在光盘上,运行在单机环境下的。
他们无法利用网络在知识更新上的方便与快捷的优势,教学只限制在课堂上。
(2)缺乏智能化。
这种CAI课件系统无法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型为其准备最适合的学习内容,难以达到教育学所要求的个别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3)缺乏互动性。
毕竟课堂的时间也是有限的,CAI课件缺乏一种可以供学生课后解答疑问的互动系统以及使用课件的帮助系统。
二、计算机辅助学习模式计算机辅助学习模式(computer-assistedlearning,即CAL)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二种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
其主要特征是逐步从辅助教转向辅助学,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师同时,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使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
信息技术的拟人作用得到重视,已经出现了计算机充当学伴的虚拟学伴系统,可以与学习者进行互帮互学,作为伙伴与你平等讨论、谈心等;还可充当教师和学生的助手,例如帮助查找、整理资料、安排学习计划、辅导答疑、代理通讯联络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程序设计充当教师来教计算机做事。
计算机辅助学习模式的创建是基于认知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习原则的。
1981年加涅、维格和罗杰斯等人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定向与回忆(学习包括对先前信息的综合,这些先前信息必须经过回想而在记忆中被激活)、智力技能(使用已有的过程或策略可以促进学习)、个别化(当教学适应学习者的个别需要和特征时,学习的效率可能更高)等理论,这些理论使这一阶段设计的CAI是基于Web的形式的。
若能将CAI提供的学习活动(人-机交互过程)与学习的内部过程相一致,会明显地增加CAI的有效性,可以克服第一种模式的CAI课件的缺点。
这一时期的CAI教学模式有:分层次教学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实验模拟模式、分析评价模式等,并且这几种模式既可分别使用,又能交叉采用。
这些模式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学习内容和练习的空间,甚至提供了多种教学策略给学生选择,比如说可以选用个别化教学策略或协商讨论的策略。
总的来说,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此类CAI课件的基本特征,它使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
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更自由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网页形式的CAI课件既可单机使用,也可上网使用。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上网进行学习、复习,不再受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2)提高了教学效果。
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支持更多的媒体类型,它不仅支持常用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格式,还支持网络上的众多媒体,如流媒体、虚拟现实场景等,丰富了教学的表现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信息,理解学生的意图,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利用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学生通过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整,保证知识的可靠性与完整性。
(4)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网页形式的CAI课件的面对性更加强,教师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工作成果以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一些复杂的大型课件,网页形式的CAI课件的架构会比传统的CAI课件更加简洁,更加容易使人接受,制作方面也相对比较简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
(5)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实现交互功能。
在平台上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课件的章节、知识点来发布相应的作业或综合性的题目。
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批阅系统提交作业,获取作业批改结果;教师则可以对作业加以批改,还可附以点评。
此阶段的CAI课件与第一种模式的课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可以应用于网上教学,具有先进性。
但是,这类CAI课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交互能力显得过于简单。
学生使用CAI课件的学习是被动的,仅能输入选择答案或是填空内容,而不能对一些具有个性思维的问题进行解答。
课件无法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
师生间没有通过体态语言,特别是眼神、表情等情景交流。
而目前的人机交互性还达不到这一程度。
在学生较多而系统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导致答疑力量不足、对答疑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致使大量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回答。
很多学校的答疑活动相对封闭,比如用E-mail的方式组织答疑,学生看不到别人提的问题,同类的问题可能被反复多次提问,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一些学校的答疑活动过分开放,它们直接使用开放的论坛来解答问题,论坛上内容非常杂乱,难以区分问题和讨论,不利于组织教师解答问题。
(2)缺乏适应能力。
课件制作所使用的软件如Word、Frontpage、PowerPoint、Acrobat、Photoshop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结果造成课件的易学性、交互性、生动性、协调性不能科学地统一起来,而且课件各页面之间的流动是固定的,一旦设计好,就无法改变。
虽然有的课件可分成几个层次通过菜单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但课件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中的变化去指导学生,生成适合于他们的题目,通常只能按照既定步骤顺序执行,因而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缺乏纠错能力。
课件本身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判定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只能通过课件编制者预先设定的标准来进行,对于出错的原因以及出错后所采取79・・的步骤也无法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知识产权问题。
在课件共享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课件原创人员的版权,在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5)课件的质量问题。
多媒体CAI课件质量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是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熟悉课件开发的人员太少;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没有很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件适用性不强。
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IntegratingITintotheCurriculum,即IITC)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的。
它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三种模式。
其融会了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多种教学理念。
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且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的深化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信息技术的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它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讨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