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井眼轨迹对套管损坏的影响及预防
谢学明黄军辉
摘要现在的开发井大多数以定向井和水平井代替了过去的直井,由于井眼曲率的变化,增加了套管弯曲变形的几率,使管杆偏磨、套管破损现象时有发生。
据国内外有关报道,套管损坏原因及防治,多以“地质因素、工程因素、腐蚀”三方面为主,而对井眼轨迹的影响研究报道甚少。
本文提出了预防套管损坏需从钻井源头抓起,认真抓好钻井井眼质量的前期工作,分析了井眼轨迹对套管损坏的影响,为预防套管损坏,延长油井寿命提供了可参考依据。
主题词井眼轨迹套管损坏影响分析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江汉油田的开发进入中后期,加之地处鱼米之乡,江河、湖泊、沟渠、稻田甚多,地面井位选择困难,致使定向井、水平井逐年增多,井眼轨迹控制难度越来越大。
而定向井、水平井所形成的井眼大都是椭圆形井眼,这一先决条件就对固井质量有影响;如果井眼轨迹控制不好,形成较大的拐点,使井身剖面与设计相差甚远的话,就会导致摩阻增加,下套管困难,给后期完井和采油工作留下更多隐患。
特别是套管不居中会带来固井质量差、套管变形、抽油杆偏磨、油井寿命短的不良后果。
目前,江汉油田套损井日益增多,截止2009年底仅江汉区块就有307口。
据采油厂统计,由于管杆偏磨导致的杆断、管漏占井下作业总井次的20%和30%,管杆偏磨一度成为影响油井免修期的“罪魁祸首”,诸多偏磨“缠身”的油井,严重影响了开发管理水平和油井寿命。
因此,预防套管损坏是目前勘探开发工作的当务之急,除了在采油工艺上狠下功夫外,还必须从钻井源头抓起,优化井眼轨迹,改善管杆受力状况,减轻管杆偏磨程度,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二、井眼轨迹对套管损坏的影响因素
研究套管损坏的原因有许多方面,主要表现在:(1)地应力异常高和非对称外挤力大是导致套管损坏的主因;(2)高压注水、射孔、采油工艺措施参数不合理;(3)套管不居中、固井质量差、套管应力变大;(4)套管抗挤强度与组合不合理;(5)下井工具偏磨、违章操作、频繁的井下作业。
以上这些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国内外均有大量报道,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从另一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井眼质量对套管损坏的影响,找出了井眼轨迹对套管损坏的影响因素如下:
1、造斜点太浅,直井段井斜过大,提前定向,过早在上部井段形成拐点;
2、造斜率过高,井眼曲率太大,使套管弯曲变形严重,下套管困难;
3、全角变化率较大,井眼轨迹不平滑,摩阻增加,引起键槽卡钻,增加套管变形的几率;
4、侧钻井在侧钻点处为了迅速离开老眼,拐弯过急;
5、大斜度长稳斜段井眼轨迹控制难,井斜方位稳不住,多次纠方位,井眼不规则;
6、水平井着陆控制段由于油层垂深不确定,有时上翘,有时下倾,井眼形成台阶;
7、水平井水平段,为了保证水平穿越油层,井斜角始终要保持在90°上下波动,有时增斜,有时降斜,井眼轨迹成蛇形波浪起伏;
8、三维绕障的定向井,存在井斜和方位同时变化的井段,形成严重的螺旋形井眼。
三、井眼轨迹对套管损坏的潜在危害分析
1、井身剖面对比分析
近年来,江汉油田定向井每年都在100口以上,设计的定向井井身剖面种类很多,但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直—增—稳”型井身剖面,一类是“直—增—降”型井身剖面,如图1:
直—增—稳型直—增—降型
图1 井身剖面图
“直—增—稳”型井身剖面简单易行,井眼轨迹控制平滑;“直—增—降”型井身剖面,从井眼轨迹控制难度上考虑,比“直—增—稳”型容易,因为降斜调节余地大,容易中靶;但从井下安全考虑,此类井身剖面容易造成井下故障(如键槽卡钻、下套管困难等),这是因为在该井身剖面中,出现了两个拐点,拐了2道弯井眼轨迹不平滑,摩阻扭矩大等;从采油工艺上考虑,对采油管柱和杆柱的受力、磨损、断脱等产生重大影响,给采油工艺带来很大困难。
这是因为油管在井眼中的弯曲形状与井眼轨迹是十分相近的,抽油杆的行程是沿着井眼轨迹运行的,如果降斜率很大,形成严重“狗腿”,会使抽油杆磨穿油管和发生抽油杆断脱的井下故障。
2、直井段井斜的危害分析
定向井直井段井眼轨迹控制的原则是防斜打直。
有人认为普通定向井(是指单口定向井)的直井段钻不直影响不大,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当钻至造斜点KOP时,如果直井段不直,不仅造斜点KOP处有一定井斜角而影响定向造斜的顺利完成,还会因上部井段的井斜造成的位移影响下一步的井身轨迹控制。
如果KOP处的位移是负位移,为了达到设计要求,会造成实际施工中需要比设计更大的造斜率和最大井斜角;如果是正位移情况恰好相反,就必须提前下工具定向纠斜,使井眼轨迹在直井段就形成拐点;如果KOP处的位移是向设计方向两侧偏离的,一开始就将一口两维定向井变成了一口三维定向井了,同时也造成下一步井眼轨迹控制的难度。
水平井的井眼轨迹控制精度要求更高,所以水平井直井段的井斜及所形成的位移相对普通定向井来讲,其影响和危害更加严重。
如果丛式井的直井段发生井斜,不仅会造成普通定向井中所存在的危害,还会造成丛式井中两口定向井的直井段井眼相碰的施工故障,造成新老井眼同时报废。
综上所述,直井斜段井斜越大,所形成的拐点越大,其井眼轨迹对后续完井工作和套管损坏的危害也越大。
3、增斜段造斜率的限制
增斜段造斜率应严格控制,不能超过套管允许通过的最大井眼曲率,可按下式计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推荐的套管可通过最大井眼曲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Cm=16.693KA
D
P
P
o
e
j)
(
;(1)式中
Cm—套管允许通过的最大井眼曲率,(°/30m)Pj—为套管螺纹的连接强度,kN;
Pe—套管已承受的有效轴向力,kN;
Do—为套管管体外径,cm;
K—考虑螺纹应力集中等因素的系数,推荐为1.65;
A—套管管体截面积,cm2.
目前,常规定向井和水平井均未超过套管允许通过的最大井眼曲率,而短半径水平井要超过计算值,应采取下筛管而不下套管的完井方式。
4、“狗腿度”即全角变化率较大,会形成三维螺旋形井眼,导致键槽卡钻,影响顶替效率,还会增加下套管摩阻,严重时使套管不居中,套管变形,挤毁套管。
5、水平井着陆控制段由于油层垂深不确定,一会儿增斜、一会儿降斜,井眼一旦形成台阶,就会使电测遇阻、下套管困难、台阶处水泥封固不好。
6、侧钻点处拐弯过急,多次扭方位井段,会出现套管偏心度增大,则顶替钻井液的难度增大,水泥浆分布不均,影响固井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江汉油田套管损坏情况进行统计,截止2009年12月,套损井共计307口,其中直井196口,定向井111口,全角变化率超标的井23口,定向井占套损井比例为36.16%。
套损类型主要包括套管破漏、套管错断、套管变形等,套损部位大都不在造斜井段,只有少数井在全角变化率超标的井段(见表1)。
表1 井眼轨迹对套管损坏的影响统计表
表1 井眼轨迹对套管损坏的影响统计表(续表)
江汉钻井钻井工艺
2010年第3期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速度与质量的矛盾。
由于钻井定额的限制,有些定向井和水平井几乎无赢利可言,迫使钻井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提高钻井速度,降低钻井成本。
特别表现在直井段,过去常规钟摆钻具“轻压吊打”的钻井方式速度慢,现在采用螺杆复合钻井方式,王场地区增斜率2~3°/100m,致使直井段不直,位移超标,甚至反向,务必在直井段中途纠偏,使井眼轨迹一开始就与设计相差很大。
2、造斜段扩划眼,短起下钻不及时,出现椭圆形井眼和台阶,造成井壁不光滑,下套管困难。
3、井眼轨迹连续大幅度调整,特别是纠方位井段,在造斜率不够的情况下,采用全力纠方位模式不可取,会出现拐急弯形成“狗腿”等现象。
4、由于江汉油田断层多,油层垂深不确定,地质导向不准,大斜度井、水平井着陆控制难,致使井斜上下波动,井眼轨迹不平滑。
五、下步预防措施
1、直井段采用塔式钟摆钻具:PDC+φ177.8 m m钻铤2根+φ214 m m稳定器+φ158.8 m m 钻铤9根+φ127mm钻杆,钻压30kN,转速217r/min。
2、常规定向井采用 1.25°单弯螺杆改用1°单弯螺杆。
3、造斜段彻底改变过去连续定向的习惯,采用定向2根,复合钻2根的方法。
4、针对要求大幅度调整井斜方位的井段,应采取早扭方位,尽量在井斜角较小的情况下进行,装置角采用±30°左右,微调井斜和方位。
严禁急于求成,一步到位的定向模式,确保井眼轨迹平滑。
5、采取适当延长定向段的措施,将造斜点提前50~100m,采用1°单弯螺杆钻具自然增斜,既提高了机械钻速,又使井眼轨迹平滑,减少定向工作量。
6、坚持定向一根,划眼两遍,及时消除台阶,保持井壁光滑。
还可加强倒划眼,短起下等措施,确保井眼畅通无阻。
7、水平井在油层垂深不准的情况下,采取打导眼的方法,或者使用近钻头地质导向钻进技术。
8、侧钻出新眼10~15m以后,停止继续定向,进行复合钻进,防止形成过大的拐点,起钻至侧钻点,反复划眼修整侧钻口,使侧钻窗口平滑,保证下套管顺利。
9、水平井着陆控制,采取稳斜探顶的方式,平缓着陆,尽量避免增斜着陆A点。
10、过靶点后,继续采用原钻具至完钻,需要起钻换钻具时,尽量采用与原钻具刚性相近的钻具组合,杜绝在完钻前降斜引起下套管遇阻,强行下压,导致套管卡死的严重后果。
六、结论与建议
1、井眼轨迹对套管损坏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但在预防上要杜绝全角变化率超标,减少局部的侧向力和摩阻,从而预防套管损坏。
2、优化井眼轨迹,提高井眼质量,为顺利下套管和后期采油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3、尽快购置近钻头地质导向测斜仪(LWD),为确保井眼轨迹平滑提供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