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泊富营养化与氮磷等营养盐之间的关系

湖泊富营养化与氮磷等营养盐之间的关系

湖泊富营养化与氮磷等营养盐之间的关系姓名:冯涛学号:5802112013 班级:环工121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湖泊氮磷的时空特征和富营养化的关系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氮磷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并且对氮磷等营养盐的来源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机理。

关键字: 富营养化氮磷来源和去除时空特征湖泊富营养化是一个缓慢的自然过程,但人类活动加速了这一过程。

人类活动被认为是富营养化频发的诱发主因。

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复杂,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因素很多, LauandLane(2002)认为水体富营养化是非生物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湖泊富营养化不仅与氮磷含量有关, 而且氮磷比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 氮磷比可影响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

有关研究发现不同的营养盐比例可以控制藻类的生长, 生物量以及种群结构。

因此, 本文将对我国湖泊氮磷的时空特征和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说来,当天然水体中总磷大于20毫克每立方米,无机氮大于300毫克每立方米时,就可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促使水中的藻类急剧生长,大量藻类的生长消耗了水中的氧, 使鱼类、浮游生物因缺氧而死亡,他们的尸体腐烂造成了水质污染。

因此去除水体中大量的氮磷是治理富营养化污水的根本。

我们通过对氮磷的来源的分析来更好的控制源头,对氮磷的去除机理的探讨来缓解富营养化严重的现状。

一、氮磷等营养盐来源分析1. 营养盐来源按进入途径可分为外源和内源。

外源污染又可分为两大类: 点源,来自流域的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源排放;面源,来自流域的农田径流、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及其他面源。

随着点源污染排放的不断达标, 面源污染日益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

内源污染是由于湖底沉积物中液态营养盐向上覆水中释放, 在动力作用下营养盐再悬浮造成的, 在这种因素影响下, 即使大幅度削减外源污染负荷, 在特定条件下( 高温少雨) , 仍可能引起藻类暴发, 所以内源污染成为湖体藻类暴发的关键因素。

下面就两类主要的营养盐来源—— 面源和内源分别加以论述。

(1)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是继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 而且治理难度比点源治理要复杂得多。

我国农业大多数地区还是粗放型管理, 没有达到测土施肥、施药和科学管理的程度。

特别是为了取得连续稳定的高产, 耕地的复种指数提高, 化肥施用量激增。

另外, 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 使大量的动物粪便与饵料残渣进入湖体, 加剧了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不断的土地开垦使森林覆盖率下降、湿地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

例如巢湖非点源入湖TN, TP 总量占全湖输入量超过68% 和74%。

在诸多面源污染中, 降雨径流污染成为最主要的营养盐来源。

大量营养盐在暴雨的冲刷下, 从地表向湖区迁移, 导致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非暴雨期。

以滇池为例, 滇池流域的大清河, 暴雨期悬浮物浓度比平时均值高22 倍, NO-2-N 高达163倍; 宝象河暴雨期最大悬浮物浓度是非暴雨期的106倍。

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试图找到降雨径流中的营养盐浓度和负荷率与径流过程的关系, 贺宝根等利用径流单位线和径流过程与氮素流失浓度的关系, 建立了新的农田降雨径流模型, 改变了以往从氮素浓度最大值开始模拟, 缺失上升段过程, 包括了从径流开始到氮素浓度最大值的上升过程。

单保庆等用人工降雨实验模拟方法,对巢湖六汊河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物P 的输出进行了动态研究, 发现村庄是各种P 污染物的最大输出者,蔬菜地次之; 输出方式以悬浮态TP为主, 占P输出总量的78.5% ~ 94.9% 。

此外,大气降水也是引起富营养化的面污染源之一.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大气污染加剧,雨水中的硝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浓度上升;另外在农田施肥初期,化肥中的NH 3-N 挥发引起的湿沉降也是导致雨水中铵根离子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1998 年和1999 年上半年, 因降雨带入太湖的TI N ,磷酸根-P和CODMn污染物总量占太湖同期入湖T N , T P和CODMn的9.8 %~15.5 % , 1.9 %~2.2 %和3.5 %~6.0 %。

(2)内源污染以太湖为例,太湖表层底泥中TN的质量分数为0.092 % , TP的质量分数为0.060 %。

底泥中营养盐的大量释放会在湖湾区引发“湖泛”污染。

在枯水期、高温少雨天气晴好之际,太阳辐射引起水温升高,底泥发生强烈生化反应, 营养盐释放速度加快,伴有甲烷和硫化氢气体逸出,水质变劣且产生恶臭,藻类大量繁殖,污染水源地,破坏旅游景观和自然资源。

所以有关营养盐释放规律的研究, 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秦伯强等在太湖北部梅梁湾野外调查发现,当风速达到一定强度时,底部的泥沙将大幅度的发生悬浮, TN , TP浓度呈现随深度下降的趋势;提出大型浅水湖泊内源营养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同时国外学者研究也发现, 水土界面处的氧化条件不利于P和N的降解与释放。

胡雪峰等进行的底泥通气和厌氧试验表明:厌氧条件下,铵根-N释放速率和释放量高于通气条件;水溶态P的释放量远远高于通气条件,释放的磷酸根-P大部分源自Fe—P的还原解吸。

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有机污染类型,由于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天然水体而恶化水质。

施入农田的化肥,一般情况下约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体过肥。

过多的营养物质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蓝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时整个水面被藻类覆盖而形成“水花”,藻类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

(1)工业废水排放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氮和磷,它们首先来自工业废水。

钢铁、化工、制药、造纸、印染等行业的废水中氮和磷的含量都相当高。

近年来,工业排放的废水逐年递增。

据报道,2001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达201亿t 。

但由于技术与资金的原因,大部分工业废水只经简单处理甚至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等水体中,许多废水中所含的氮、磷等物质也就不断地在水体中累积了下来。

(2)生活污水排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2001年全国生活污水排放达227亿t ,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富含氮、磷的有机物。

其中的磷主要来自洗涤剂。

据统计,2001 年全年排放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140615万t,比上年减少2.7%。

其中工业废水中COD 排放量607.5万t,比上年减少13.8%;生活污水中COD 排放量799万t,比上年增加8.0%。

可见,生活污水已逐渐取代工业废水而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最大污染源。

(3)化肥、农药的使用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人类在享受它们带来农业丰收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环境。

农药、化肥在土壤中残留,同时不断地被淋溶到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体中,其中所含的氮、磷就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

此外,屠宰场和畜牧场也会有含有较多氮磷的废水进入水体等。

二、湖泊氮磷的时空变化(1)氮磷空间特征我国湖泊氮磷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

在不同的时期, 湖泊氮磷的输入和输出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 因此我们甄选不同湖泊同一时期的监测数值进行氮磷空间特征分析。

结果如下: T N 与纬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p <0.01) ,随着纬度的升高, T N 含量极显著地减少。

但TN与经度的相关关系比较( p =0.126) ,这可能与经度上氮肥施用量空间变异性大有关。

TP与纬度和经度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 p < 0. 01, p < 0. 05) ,随着经纬度的升高, TP显著地减少。

T N /T P 与经纬度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的相关性( p <0. 0 1, p < 0. 0 5)。

这说明随经度和纬度的升高,我国湖泊水体的TN / TP升高。

研究表明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与人类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

据张四代( 2 008 )关于我国化肥供需区域特征的研究表明, 我国南方氮磷施用过量, 北方氮肥施用不足, 但西北地区肥施用过量。

我国氮肥和磷肥施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我国湖泊氮磷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基本吻合的。

西北地区虽然氮肥输入不足,但是西北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可能是造成西北地区湖泊氮含量较高的重要原因。

陈敏鹏和陈吉宁( 20 07) 对我国区域土壤氮磷平衡的研究也表明, 我国南方土壤氮磷盈余要比北方大。

陈同斌( 20 02)等研究还指出, 我国化肥利用率低, 且地区差异大, 大多集中在15 % ~ 35%。

此外, 我国农业废弃物如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 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带来的影响。

因此, 农业非点源污染可能是我国湖泊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

TP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表现为在南部地区磷含量比较大, 特别是西南地区。

根据上述我国湖泊系统氮磷的统计特征的分析, 可知磷素是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限制因子。

因此, 可以推测南方地区湖泊富营养化比较严重, 尤其是西南地区。

据研究我国东南地区湖泊大多数已进入富营养化状态, 如巢湖、太湖、洪泽湖、东湖等, 西南地区湖泊富营养状态相当高, 如滇池、异龙湖、杞麓湖,但东北地区湖泊富营养状态相对较低。

这与根据氮磷空间特征得出的推断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但我国南方湖泊TN / TP比北方低, 低TN / TP可能是造成南方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导致南方湖泊 水华 现象频发。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这种空间分布特性可能与我国磷素和TN / TP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存在密切的关系。

(2)氮磷时间动态采用不同时期湖泊富营养化水平的有效氮磷数据分析我国湖泊系统氮磷的时间动态。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 我国湖泊TN / TP存在显著下降趋势( p < 0 . 05)。

这表明近20年来, 我国湖泊磷素增幅较氮素显著。

其中我国湖泊磷素存在极显著上升( p <0. 0 1) ,但氮素变化不大( p = 0. 27 5)。

我国湖泊磷素的快速增加可能与近些年来我国磷肥使用量的增幅大存在密切的联系。

据研究1987~ 2002年我国磷肥的产量年平均增长率9%以上,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5年我国磷肥产量已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

林忠辉(1998 ) 等人分析了我国198 0 ~1995不同区域的年化肥使用情况, 发现我国磷肥施用量在不断上升。

Sh eldr i ck ( 2 003 ) 等研究表明,我国磷肥的施用量在不断增加。

Gao( 2 006) 等人研究也发现, 我国平均施用的氮肥和磷肥比例从1989的1 3. 7 1下降至199 9 年的9. 8 1( 以纯N 、纯P 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