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二○二○年一月目录前言 (4)一、任务由来 (4)二、评估工作依据 (4)三、主要目的和任务 (4)(一)评估工作目的 (4)(二)评估工作主要任务 (5)第一章评估工作概况 (6)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6)(一)工程和规划概况 (6)(二)地理位置及交通 (6)(三)征地范围 (6)二、以往工作程度 (6)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7)(一)工作方法 (7)(二)完成工作量 (7)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9)(一)评估范围的确定 (9)(二)评估级别的确定 (9)五、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 (11)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12)一、区域地质背景 (12)(一)地层 (12)(二)构造 (12)二、气象、水文 (12)(一)气象 (12)(二)水文 (15)三、地形地貌 (15)四、地层岩性 (16)五、地质构造 (17)(一)地质构造 (17)(二)地震及区域地壳稳定性 (18)六、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19)(一)斜坡类型及特征 (19)(二)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20)七、水文地质条件 (21)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1)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2)一、地质灾害类型特征 (22)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22)三、现状评估结论 (23)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4)一、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4)二、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6)三、预测评估结论 (27)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28)一、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28)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28)三、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29)四、防治措施 (30)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32)一、结论 (32)二、建议 (32)前言一、任务由来受**县**镇人民政府委托,我公司(**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020年1月上旬我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对**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工程范围及周边地质环境进行实地调查,搜集了建设用地附近的区域地质资料,而后进行室内资料整理,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写了本评估报告。

二、评估工作依据本次评估工作的依据有:(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5)《**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书》;(6)《**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

三、主要目的和任务(一)评估工作目的本次评估工作目的是为建设项目用地的申报、审批等事宜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对建设项目用地及其周边环境地质灾害情况、建设用地适宜性等做出评估;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对建设项目的危害,合理制定建设规划,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工程建设用地审批和工程建设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新建工程场地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包括影响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现状评估;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预测评估。

具体任务为:(1)确定评估工作的级别和范围。

(2)对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和评估,具体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状况等。

(3)查明评估范围内地质灾害分布、类型及基本特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条件、规模,对其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

(4)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小,预测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小。

(5)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6)对工程建设区是否适宜工程项目建设进行评估。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况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一)工程和规划概况**镇**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用地面积约10亩,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户数18户51人。

(二)地理位置及交通**镇**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位于**市**县**镇**村四社,该工程项目的主体建筑均为1~2F的居民住宅,房屋建筑结构为砖混钢筋结构,拟采用条形基础。

工程区附近有水泥公路通过,交通十分方便(图1-1)。

(三)征地范围本工程按最终规模一次征地,总征地面积10亩。

二、以往工作程度(1)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内江幅);(2)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内江幅);(3)2016年,**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2016年度**市**县地质灾害汛前应急排查成果报告》。

综上所述,这些较丰富资料提供了评估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地质条件方面的基础资料。

为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一)工作方法我公司接受评估委托后,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建设用地进行野外调查,收集建设用地批文和勘界报告等文件,同时收集区域地质图和1:10000地形图及相关地质资料。

在收集资料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标准及国家政策、法规和技术规程,依据土地红线图和1:1000地形图显示的地形地貌和现场调查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后,开展的评估工作,并对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完成了评估报告,评估工作流程见图1-2。

(二)完成工作量本次评估工作从接受任务到完成评估报告,完成工作量见表1-1。

表1-1 评估工作完成的工作量图1-2 评估工作程序框图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一)评估范围的确定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规定,**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范围内及周围出露地层岩性单一,斜坡坡角较小,整体坡度延展较平缓,地形地貌主要为构造剥蚀浅丘,考虑到地质灾害的形成与主导因素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从属因素地形地貌等的密切关系,评估调查范围在拟建工程用地范围的基础上向外作了适当的扩展,本次评估具体范围为:拟建工程向四周扩展50米以上或至次级分水岭顶部为界,评估面积约为41127m2。

(二)评估级别的确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是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确定的。

评估区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较单一;区域地质背景属于简单,岩性岩相变化较小,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表1-2),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类型。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注:每类条件中,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有一条符合条件者即为该类型复杂类型。

注:此表来源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B.1该建设项目为较重要建设项目(表1-3)。

依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要求,结合建设项目重要性及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确定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表1-4)。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注:此表来源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B.2表1-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注:此表来源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1五、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县属于中国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的中部偏东,为稳定性地壳部分。

褶皱构造成于第三纪喜山运动第一幕。

挽近晚期地壳运动以大面积缓慢间歇性整体抬升为主,形变微弱,形成多次夷平面、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属四川盆地微升区的一部。

现代地壳活动表现为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评估区范围内未发育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区内历史上也未查阅到灾情。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一、区域地质背景评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的中部偏东,区内褶皱、断层等构造行迹不发育。

(一)地层根据1∶20内江幅和三台幅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县境内中生界侏罗系出露较完善,第四系坡残积粘性土层广泛分布于地表。

(二)构造区域内未出露古老褶皱基底,仅发育盖层褶皱、断裂。

晋宁运动使古老基底发生强烈褶皱,形成了本区古构造的基本格局,控制了区内各地层的沉积和展布,以后各期运动主要为升降运动;喜山构造动力在区内表现强烈,致使震旦纪以来的盖层形成了目前的构造形态。

区内褶皱和断裂以东西向为主,断裂与褶皱关系密切,二者往往相伴出现。

二、气象、水文(一)气象**县属川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暖夏旱,无霜期长。

但降水时空分配不均,雨热同季,夏季伏旱,秋多阴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1)气温根据蓬溪气象站1957~1984年的实测数据统计,县境多年平均气温为17.0℃,年平均气温最高为17.7℃,最低为16.0℃。

全县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部地区在17.5℃以上,至北部下降为17.0℃。

低山地区(吉星、翻身)是县低温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5℃左右。

此外,东北部与西北部的分水岭地带,气温也较低。

县境气温四季分明,最长是冬季,次为夏季,最短为秋季。

县内最热月为7月(或8月),月平均气温为27.1℃;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气温为6.1℃;年较差为21.0℃。

1957~198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1972年8月1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4.6℃(1970年1月11日)。

多数年份的极端最高气温在37℃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在-2℃左右。

常年旬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出现在4月下旬为9.3℃,其次8月上、中旬,为9.1℃,9月中旬至10月底较小,日较差在7℃以上。

蓬溪日均温皆在0℃以上,历年都稳定通过0℃,年总积温高达6205℃,3~10月历年总积温在5413℃~4952℃间,11月至次年5月,总积温在2579.0℃~2748.3℃间出现的频率占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