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三、简答题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一、填空题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

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

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

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17、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中的市带县中的“市”是指(设区市?不设区市?)。

二、选择题1、2010年,哈尔滨市南岗区总人口99.75万人,松北区人口19.51万人,以上两区的土地面积分别为165 km2、745km2。

松北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松浦街道和万宝镇同为松北区辖区,松浦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建设延伸到的镇级地域,但松北政府驻地建设并未延伸到万宝镇。

万宝镇政府驻地的居委会建设延伸到a居委会,但并未延伸到b村,按照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统计标准,以下属于哈尔滨市城镇人口的有()。

A南岗区全部人口 B 松北区全部人口 C 松北街道全部人口D松浦街道全部人口 E万宝镇全部人口 F a居委会人口 G b村人口2、我国1986年城镇建制改革的内容有()。

A切块设市 B 整县改市C市带县D镇改市3、下列关于城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B.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C.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响区域D.任何城市都具有一定的功能4、城乡差异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景观②人口③经济④基础设施⑤土地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三、名词解释1、建成区2、都市区3、大都市带四、简答题1、简述城市的5个基本特征。

2、建成区范围难以确定的原因3、简述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4、列举世界六大都市带第三章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一、选择题1、城市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交换成为经常行为,出现固定场所并演变为。

3、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成为。

4、条件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与具体时空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

5、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内在机制有:、、。

6、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7、大位置是指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多用的地图上进行分析。

8、小位置是指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多在大于的地图上进行分析。

9、在分析城市的中位置时,一般要在的地图上进行分析。

10、当一个地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明显偏向于主要联系方向的一端,该位置为城市的。

11、从城市与腹地的相对位置角度看,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位置。

12、位置方便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汇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

二、选择题1、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整个长三角平原,特别是太湖流域作为其直接腹地,该描述的是上海市的()。

A自然地理位置 B大位置 C中位置 D 小位置2、以下城市中,因为铁路的原因逐渐衰落的是()。

A济南B淮阴C济宁D临清3、以下有关城市位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门户位置 B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是上海的中位置C城市地理位置的核心是交通位置 D位于中心位置时对城市发展最有有利4、以下城市中,因为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是()。

A哈尔滨 B 郑州 C 石家庄D扬州5、以下自然地理位置中,比较有利于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有()。

A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B低山丘陵的河谷C高平原D滨河平原6、以下城市中,从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看,以下城市中位于中心位置的有()。

A成都 B 乌鲁木齐 C 广州 D 合肥7、以下城市中,从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看,以下城市中位于重心位置的有()。

A哈尔滨 B 乌鲁木齐 C 西班牙 D 南昌8、以下城市中,从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看,以下城市中位于邻接位置的有()。

A北海B鸡西 C 西安 D 淮北9、以下城市中,从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看,以下城市中位于门户位置的有()。

A福州B哈尔滨 C 东京 D 杭州10、以下位置中,有利于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有()。

A航运端点B梯级中转点C河流交汇点D河曲位置E河流入海口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分析资源开发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机制。

3、如何看待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

四、分析题1、请结合相关地图,分析上海的大中小位置。

五、计算题1、下表是浙江省2012年各地的GDP数据和地理坐标,计算该年浙江省的经济与人口重心。

第四章城镇化与城镇化进程一、填空题1、城市化的概念最早由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提出。

2、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和。

3、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但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的城市化从类型上属于。

4、城市化水明显超过其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该城市化为,多在地区出现。

5、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可将城市化分为向心型和两种类型。

6、按城市化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可将离心型城市化划分为外延型和。

7、城市化进程中一般伴随着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四个表现。

8、按照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否同步的关系分,城市化可以划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

9、城市化空间推进的两种表现,一是,二是。

10、表征城镇化水平的方法有和复合指标法。

11、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法、时间趋势外推法等。

二、选择题1、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在类型上属于()。

A向心型城市化 B景观型城市化 C乡村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2、以下河流位置中,有利于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是()。

A过河口 B河口 C梯级中转点 D河流交汇处3、以下城市化类型中,按照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划分的有()。

A离心型 B自上而下型 C职能型 D积极型4、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的是()。

A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B 工业化的扩张与城市化C 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D 以上三项都属于5、在用主要指标法表征城镇化水平时,最常用的指标有()。

A 城镇人口比重B 市区人口比重C 建成区面积比重D 非农就业人口比重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2、新型城镇化3、郊区城市化4、逆城市化5、乡村城市化6、正统型城市化7、自上而下城市化8、自下而上城市化四、概念辨析1、假城市化与过度城市化2、城市化Ⅰ与城市化Ⅱ3、郊区城市化与郊区化五、材料分析题下表是我国部分年份的城市化水平(U),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题目。

年份U (%) 年份U (%)1949 10.6 1996 30.481978 17.20 2000 36.221985 23.71 2005 42.991990 26.41 2013 52.71、城市化进程体现为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简述3个阶段的特征。

2、结合数据,依据城市化阶段理论,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划分阶段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阐明依据。

六、简答题1、请列举城镇化过程中的四个表现。

2、简述诺瑟姆曲线的内容(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3、列举城镇化的三大动力4、列举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5、试简述城乡结合部的特征。

6、简述采用城镇人口比重法表征城镇化水平的优缺点。

7、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六个阶段。

8、1992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其原因有哪些?9、简述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特征第五章城市职能体系一、填空题1、城市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两种活动,其中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城市是指为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活动,一般用字母B表示。

3、城市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两种类型。

4、城市是指满足城市本身需要的部分,一般用字母N表示。

5、区位熵法的原理是,只有区位熵1的部门才能为其他区域提供产品或服务,该部门即为该地区的基本活动部门。

6、正常城市法的提出者是,此后莫里赛特对该方法做了一定的改进。

7、正常城市法的原理是:。

8、1958年,厄尔曼和达西提出了。

9、最小需求量法的原理是:。

10、由于城市基本活动规模的扩大,带来城市总体规模的扩大,该种作用称为。

11、二、选择题1、以下方法中,属于确定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方法有()。

A区位商法B统计分析法C一般描述法D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2、以下方法中,属于确定城市职能体系的方法有()。

A最小需求法B统计分析法C一般描述法D残差法3、以下属于划分城市职能的方法有()。

A普查法B区位商法C统计分析法D正常城市法4、以下属于划分城市经济活动的方法有()。

A普查法 B统计描述法 C统计分析法 D正常城市法5、以下学者中,曾提出城市经济活动的方法有()。

A戈特曼 B纳尔逊 C克里斯塔勒 D诺瑟姆6、以下学者中,曾提出城市职能体系划分方法有()。

A杰斐逊 B阿里克山德森 C哈里斯 D奥隆索三、名词解释1、基本经济活动2、非基本经济活动3、乘数效应4、城市职能5、城市性质四、简答题1、简述区位熵法的步骤。

2、简述阿里克山德森的正常城市法的步骤。

3、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4、影响B/N比率的因素5、简述哈里斯的统计描述法的基本步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