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糖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前景分析2011年夏季采购后糖市由牛转熊,4年漫漫而今熊途末路渐尽:由内糖2014/2015榨季%的大幅减产开始,新糖供应缺口打开,糖价筑底已成;外糖过剩经过产糖第一大国巴西连续两个榨季的减产,已略有缓解;不论外糖与内糖,从去产能到去库存的希望已起,我们认为在整体消费保持稳定的情势下,糖业走出大幅亏损的低迷态势将是大概率事件。
未来将通过连续减产确认、去库存逆转供需格局,促使糖价走强,提升整个制糖业的利润水平。
基于产业链的互动格局,我们通过回顾糖市的历史,认为供给面、库存面、天气以及资金面的变动都将较大程度影响糖价走势。
以此为分析框架,我们总结了目前国内糖业的几个变化以襄读者。
1)需求:食糖的需求是一个庞大的存量市场,我们认为长期而言增长相对乏力,但按照工业用糖与居民用糖存在有分化。
2015年1-8月份下游食品工业用糖量累计增长%,经济新常态下消费低迷难以为工业食糖消费贡献增量;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分化,城市居民平均消费食糖约人,而农村居民仅为人,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将成为居民用糖增长的主要看点。
2)供给:内糖以及第一大出口国巴西的持续减产预期强,全球供应库存消费比下降。
2014/15榨季我国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降%,食糖产量大幅减少%至万吨;2015/16榨季糖料种植面积预计继续同减%,食糖预计减产150万吨,内糖在这两个榨季预计出现供应缺口分别为-63、-277万吨。
此外,巴西自2011/2012榨季开始,尽管原油价格连续下跌但乙醇的需求量仍长盛不衰,出乎市场预料。
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巴西国内可用乙醇燃料的汽车占比超过70%,只要乙醇燃料的比价处于汽油的下方,制糖占比还将持续低位,从已经过半的2015/2016巴西榨季的数据看,用于榨糖的甘蔗比例将继续降至7年来的低位,甘蔗制糖比低于42%、糖产量同比减少10%将是大概率事件。
根据USDA对全球糖的供需平衡预测,2015/2016榨季全球糖产量下降90万吨,库存消费比下降为%,同比下降个百分点,略高于2011/2012榨季的%。
3)库存:工业库存同比大降,但短期仍较难触发国储拍卖。
以历年的过剩量叠加结转库存乐观估计国家储备库存至少为470万吨;如果考虑走私糖数量,悲观估计国家储备库存可能达到660万吨,占比可达总库存的55%以上。
纵观历次抛储,在历年糖工业库存低位的9-11月之间抛储概率较高。
今年国内产量下降、进口管控趋严之下开始出现供需缺口;截止8月底,工业库存量为万吨,尽管同比下降%,但高于2013、2012年的同期数据,而且目前糖价仍处于历史低位,短期抛储预期并不是非常强;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近期的库存变化情况。
相较而言,如果明年继续保持食糖大幅减产,新季榨糖的供需缺口扩大,消耗高企国储糖必将顺理成章。
4)竞品:低价淀粉糖产能过剩,未来难现“糖高宗”。
果葡糖浆是目前对食糖替代最强的淀粉糖晶,目前主流使用的果葡糖浆(F55型)含果糖55%,甜度约为蔗糖的倍。
2013年,淀粉糖产量1225万吨,其中作为食糖的主要工业替代品果葡糖浆产量为240万吨;以果葡糖浆F55的甜度、75%质量浓度为例,则可替代蔗糖198万吨。
由于近年来糖价低迷、产品配方有一定惯性等原因,果葡糖浆替代效应并未全面爆发,但其价格优势十分显着,目前工业上使用果葡糖浆还要比使用白糖便宜3000元左右。
因此我们认为果葡糖浆等淀粉糖的替代作用不可忽视,它的过剩将对糖价上升起到一定平抑作用,糖价的周期波动幅度将缩小。
在内外糖价差高企、制糖行业巨额亏损背后,是包括糖在内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竞争力低下之殇。
从种植端的品种培育、单亩产量、种植效率(规模化)、收割效率(机械化)、农技专业化等,到加工端的多效循环利用、集约化等,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大幅提升和全环节的整合空间。
2013年,甘蔗亩均种植利润已近跌破百元,执行多年的甘蔗收购价仍难以保障蔗农的收益,与之矛盾的是我国的甘蔗收购成本远高于巴西、印度、泰国等。
受进口高关税以补贴内糖的政策扶持,过去十年规模以上制糖企业总数在100家左右保持稳定,收益状况对企业关停的影响较小,缺乏较强的竞争氛围,糖企自身效率实则还需较大提高。
如若中国糖业要真正摆脱过去几年由于开放贸易带来的冲击,破局的根本在于实现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的食糖年进口配额是万吨,从2014年11月开始配额外进口量额度集中管理。
根据各方意见,配额外进口量有望限定为190万吨。
然而政策保护是手段而非目的,糖产业的升级应从不具备效率优势的种植端开始,逐步改变不具备价格优势的工业端。
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高种植规模化、促进产业融合等指明了产业升级的方向。
我们估计2015/16新榨季国内食糖产量预计减产150万吨,约至905万吨。
而新榨季糖协要求加强行业进口自律,预计配额外进口量为190万吨,则进口总量为万吨,则新季实际总供给为1290万吨,在需求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将在2015/16榨季出现277万吨的大幅供应缺口。
期初库存为970万吨,分别为国家库存470万吨和可流通库存为500万吨。
由于下一榨季可能出现大幅供应缺口,明年秋季国家抛储或将启动,从去产能到去库存,我们认为这是开启制糖业未来两到三年持续盈利成长的关键节点。
一、解读甜蜜周期:“糖高宗”的前世今生自2011年白糖牛市创下7750元/吨的历史现货高价后,“糖高宗”风光不再,2011年夏季采购完成后一路下滑,已走过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
随着2014/2015榨季内糖高达20%的减产大局已定,糖周期能否自此完成牛熊转换?以史为鉴,我们将从回顾“糖高宗”的前世今生开始,逐一解读。
从糖的产业链来看,供应端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以蔗糖、甜菜糖为主的食糖,二是自加入世贸组织后供给占比迅速扩大的食糖进口,三是以果葡糖浆等工业用糖为主的淀粉糖;消费端主要有工业用糖和居民用糖两个去向。
工业库存与国家储备作为平抑糖价周期波动的蓄水池,在产业链和价格影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白糖期货的历史价格走势,我们将主要推动糖价涨跌的几个主要因素总结为:供给面的变动:如甘蔗种植面积、产糖量;库存面的变动:如国家收储及抛储、工业库存量、全球库存总量;天气的变动:如厄尔尼诺、冰冻天气等,关联供给面的预期变动对价格产生影响;资金面的变动:如商品市场的牛熊变化、消费品市场的景气度、全球大型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等都会通过影响资金面来影响糖价。
二、糖市面面观:“苦尽甜来”的星星之火关于糖价、糖市的种种影响因素,核心内容不外乎供需格局的变迁。
需求上,国内庞大的存量市场短期维持稳定,供给端则应关注内糖大幅持续减产、全球增产结束进入博弈平衡期,库存端已显示出的流动工业库存大幅下滑、国储库存静待释放的变化;同时,由于果葡糖浆等淀粉糖替代品在过去三四年间由产能稀缺走向过剩,将对糖价上升起到一定平抑作用,糖价的周期波动幅度将缩小。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过去四年供需失调已经实现了去产能的第一步,如果下一榨季继续15%以上的减产,则有望加快去库存的节奏,开启糖市的盈利周期,从而提升国内糖业的整体利润水平。
忧喜参半的存量市场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呈稳定增长态势,由1961年的1kg/人增加到2009年的 kg/人,大致经历了“较快上涨—稳中有增—较快增长且略有波动”的发展历程。
1961-1991年:较快增长时期,全国食糖消费量由1961年的万吨增长到1991 年的万吨;1992-2000年:稳中有增的阶段,消费量基本维持在800万吨左右;2001-2015年:消费量较快增长且略有波动,由915万吨增长到2008/2009榨季的1390万吨,近5个榨季因高糖价制约以及淀粉糖、果浆糖等替代品的发展,食糖消费量经过回调后恢复增长,目前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400-1550万吨。
根据2014/2015国内糖的消费量1500万吨估算,我国目前的人均糖消费量大约为人,这一水平为全球平均水平(24 kg)的42%,也低于人口素质相近的亚洲国家平均水平( kg/人)。
在不论是全球还是亚洲范围内都属偏低的人均消费水平下,我国已成为食糖的第3大消费国。
总体而言,食糖的需求是一个庞大的存量市场,我们认为长期而言增长相对乏力。
所谓忧喜参半,忧的是经济新常态下消费低迷难以为工业食糖消费贡献增量,喜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分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将成为主要的居民用糖增长的看点。
工业用糖:受低迷的宏观经济影响,工业食糖用量增速较缓。
下游食品工业用糖量增速相较2014年放缓,今年1-8月份下游食品工业用糖量累计增长%,基于2013/14榨季消费量1460万吨,预计2014/15全榨季消费1500万吨食糖。
我们预计2015/16全年消费量增长1%,即消费量达到1515万吨上下。
居民用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食糖仅为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食糖元/人(约合人)。
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食糖人均消费持续扩大。
我国食糖消费水平将进一步保持增长态势。
三、亏损后时代的持续减产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规模以上糖企自2013年初已开始进入整体亏损,但周期效应使得糖业直到2014/2015榨季才开启减产之路。
2014/15榨季全国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降%,2015/16榨季预计继续同减%。
2014/15榨季,我们对分省的糖料种植面积进行了统计,其中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减少%至1450万亩,广东甘蔗种植面积减少20%至200万亩,海南甘蔗种植面积减少%至75万亩,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基本维持。
连续三个榨季糖价的下跌,导致甘蔗收购价格下调,而人工成本、地租、生产资料价格还在不断上涨,种植甘蔗的比较收益明显不足,部分蔗农将本应翻种的蔗地改种桑树、木薯、玉米和桉树等。
预计14/15榨季甘蔗种植面积减少230万亩,甜菜种植面积减少万亩,整体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滑%。
随着2014/15榨季进入尾声,新榨季将在10月份拉开帷幕,根据各地糖协的统计,新榨季种植面积下滑幅度更大,甘蔗种植面积减少320万亩左右,算上甜菜后,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降%。
2014年受春旱及台风侵袭,主产区广西在14/15榨季单产有所下降。
影响甘蔗单产的主要因素是蔗种、田间护理程度和天气。
广西地区主要种植品种仍为新台糖22号,新蔗种改良进度缓慢,短期亩产难以提升;随着蔗农收入持续下降,化肥等投入也在减少,田间护理明显减少;从天气角度看,广西南部地区春季干旱导致出苗率偏低,“威马逊”台风导致该地区甘蔗大面积倒伏,崇左、南宁等地平均亩产减少吨/亩至吨左右。
2014/15榨季全国食糖产量大幅减少%至万吨,预估15/16榨季继续减产150万吨。